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中国古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印度佛教中尸毗王割肉贸鸽、摩诃王子舍身饲虎等故事大量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的壁画中。画面企图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连所谓王子、国王都如此“自我牺牲”,那就不必说一般的老百姓了,这是统治者 的自我慰安和欺骗,又是他们撒向人间的鸦片和麻药。这是一种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其艺术风格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黑格尔曾说,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 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愿意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黑格尔的论述完全适合这里。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突出中间的佛身。尽管佛像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柯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跟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相映衬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日子终成过去,在繁荣昌盛的统一王朝,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残酷的苦难来吓人,而变成以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来吸引人。敦煌唐代雕塑与壁画不是以强烈对比的矛盾(崇高),而是以相互补充的和谐(优美)为特征了。与北魏洞窟中佛像叫人畏惧而自我舍弃相比,其心理状态和审美感受是大不一样了。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前者。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禅宗将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不要那烦琐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样自我牺牲、苦修苦炼,也可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因此,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完成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作用和意味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佛陀世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异常复杂的宗教艺术中,佛教石窟艺术是其主要遗存,它经历了漫长的友展过程并留传了下来。

B.在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流行,历经隋唐达到极盛,随着中国的禅宗教派出现,佛教走向衰亡。

C.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国教,是佛教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D.敦煌北魏洞窟壁画中出现的王子、国王“自我牺牲”的佛教故事,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也是对百姓的麻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的北魏佛像,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似是表达对人世的关怀或动心,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

B.巨大、智慧、超然的北魏石窟佛像,正是匍匐于神像前的蝼蚁们怀着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情绪建立起的巨大、不朽的“公平”主宰。

C.中唐壁画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其中供养人的形象愈来愈大。这一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出现大规模的世俗场景,反映出宗教艺术将完全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佛教思想中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信仰与生活相统一的禅宗得以产生,并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愈是痛苦便愈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苦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这一认识适于阐释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B.北魏石窟中壁画是雕塑的陪衬与烘托,它突出了佛像的宁静、智慧和超然;而敦煌唐代的雕塑与壁画则呈现出相互补充、和谐优美的面貌。

C.“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形象地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D.敦煌宋代石窟没有多少宗教意味,因为此时世俗哲学已取代宗教哲学,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1.C 2.D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主语是“北魏和南梁”,含义是“南北方政权都正式宣布”。而选项表述成“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为国教”,主语是北魏,含义是“北魏比南梁早宣布”。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D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可知“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属于华夏传统,并非“佛教思想中”的。 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A项曲解文意。原文强调“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愿意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A项“愈是痛苦便逾是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苦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曲解了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                              。”

(2)《阿房宫赋》中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3《阿房宫赋》中以龙为喻的两个句子是:                            

4杜甫《蜀相》中“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这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5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了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鲍照的《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歌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课内古诗理【解析】
(各2分,共8分)

1.对杜甫《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别称,“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多次;“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度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下列对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以比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的遭际受门第贵贱决定的不平现实。

B.诗人认为人各有命,不能行时叹息坐时愁,体现了诗人乐观、大度的情怀。

C.诗的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长短相间,语调时缓时急,富有节奏感。

D.此诗为歌行体,语言质朴,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

3.下列对陆游的书愤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如山”比喻贴切,表现了诗人年轻时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气。

B.颔联的意象组合未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显得大气磅礴。

C.尾联运用比喻手法表明心志,含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意。

D.此诗为七律名篇,以“愤”为抒情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4.下列对屈原的湘夫人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B.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有力地烘托和反映了充溢于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又为下文写采摘香花预备送给恋人时高兴心情作了铺垫。

C.这首诗歌表达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D.诗中每句都有语气词“兮”,“兮”是《楚辞》中使用最多、最具特色的一个虚词,其主要作用是调整音节,使音律协畅但在很多场合也兼起其他虚词“于”“之”“而”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课内古文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加横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李牧连

A.六王毕,四海

B.来于秦

C.逸豫可以

D.而刀刃者无

2.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

D.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3.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洎牧以谗诛

惟兄嫂是依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何为而在吾侧也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故不我若也

⑦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A.①③/②④⑥/⑤⑦

B.①③/②⑥/④⑤⑦

C.①⑦/②③⑥/④⑤

D.①③⑤/④⑥/②⑦

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  的确知道已这样,虽然有拥有万乘车辆的公卿宰相的高位,我也不愿和你离开一天而去就任这个职务

B.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  唉!这些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

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 /  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D.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  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 幸呢?

 

查看答案

课内字词解释

(1)大铁椎,不知何    许:             

(2)玉容寂寞泪阑干        阑干:             

(3)之兮荷盖            葺:             

(4)臣以神而不以目视    遇:             

(5)几世几年,掠其人    剽:             

(6)本其成败之迹                     

(7)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吊:             

(8)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               

 

查看答案

课内文学文化常识题

(1)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用“          ,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此布衣指的是唐朝诗人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他的诗被称作变乱时代的伟大“       ”。

(3)欧阳修,字永权,号六一居士,亦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             》。现存有《欧阳文忠公集》153卷。

(4)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          三类。

(5)《祭十二郎文》中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称为        

(6)《长恨歌》这首诗中用来形容妇女浓黑而柔美的鬓发,泛指头发的词语是       

(7)《长恨歌》这首诗中代指六宫中的女性,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用以抹脸和描眉的词语是         

(8)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      ,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