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安倍晋三上台伊始就抛出安倍经济学 ,其...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安倍晋上台伊始就抛出安倍经济学 ,其主要内容就是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唤起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即所谓三支箭。

B.俞平伯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

C.在现在这个文明日趋完善的社会中,公民公共文明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综合素质的认定。

D.著名导演赵宝刚的新剧《青年医生》,以“80医生和“90实习医生为主角,塑造了他们在与死神作战的第一线感人生体会成长的过程。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一看句中典型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词等等;二压缩语句,保留主干。A项句式杂糅,去掉“构成”;B项成分残缺,应在“高尚情操”前加上“具有”D项搭配不当,应将“塑造”改为“表现”。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语病,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严真自幼酷爱书法爱到        亵慢了四书、耽误下功名在城内开了一家聚宝斋以卖字装裱糊口。

(2)严真见他日见长进也乐得        地为他指点迷津。

(3)此时,会场又走进一个人,全场顿时        

A.意孤行  针见血  鸦雀无声

B.一意  语道破  哑口无言

C.意孤行  针见血  哑口无言

D.一心一意  语道破  鸦雀无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曹聚仁: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曹聚仁(1900-1972)浙江金华人,作家、记者、学者,一个传奇人物。

曹聚仁踏上罗湖桥,一步一回头。前面是香港,后面是大陆,他“如屈原一样眷怀反顾,依依不忍去”。

1950年,到香港第四天,曹聚仁在《星岛日报》的专栏“南来篇”上发表第一篇文章。第一句就是“我从光明中来!”他赞扬“中共治天下非常成功”,但又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派”自居,对肃反、土改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提出异议。

这样一个备受各方瞩目的人物,发出这样的声音,顿时引来舆论大哗。反对共产党新政权的人,指责他“对于中共大力而深心地似帮闲而帮忙,实际上帮凶,做中共文特文工所不能做的工作”,称“《南来篇》是矫情之作……称大陆是光明的地方,但自身却又舍光明而远徙”。

另一方面,左派文人却视曹聚仁为“反动文人”,认为他在文章中“一连串散布着毒素,我们不能再缄默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抨击这些毒素的充分权利,指出这些毒素,提高读者警惕,作为一个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更有这些充分的权利”。这场“围剿”整整持续了20个月,批曹的文章,经人剪存,竟达800余篇。

事实上,曹聚仁在恪守中立、独立原则下,确实潜藏着内心的矛盾。1950年6月,他赴港之前一个月,艾思奇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说中谈道:“一块砖砌到墙头里去,那就推不动了,落在墙边,不砌进去的话,那就被一脚踢开了!”曹聚仁读后感触很深,他写道:“……像我这样离开了齿轮的地位,到自由主义的圈子中来,对于我以后的命运,关系是很大的。我也如屈原一样眷怀反顾,依依不忍去,然而我终于成行了,这也是我心理上的矛盾。”

有研究者对曹聚仁的定位是“自由报人”,并且指出,他的“自由”并非源自现代西方自由主义,而更像是讲究自由自在的中国文人传统,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这个人,从来不领导别人,也不让别人来领导我。”

因为1950年这个“自由”的选择,曹聚仁在大陆和台湾几乎被湮没。虽然,他22岁时就笔录了国学大师章太炎奇崛深奥的讲演录,并以此出版了《国学概论》,被视为章太炎的关门弟子;虽然,他仅毕业于一个5年制师范学校,但却昂然走上复旦、暨南等大学的讲坛,当了20多年的教授。

1937年八·一三”沪抗战爆发,曹聚仁“下长袍,穿起短装,奔赴战场”开始“书生有笔日如刀”战地记者生活。由于他对淞沪战场出色的报道,不被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聘为战地特派记者,曾报道台儿庄大捷和首先向海外披露“皖南事变”真相。1941,在江西赣南的经国邀其创办《正气日报》任总编辑,使该报成为当时东南三大报之抗战期间,他巡游东线战场江西、福建、浙江地,写下大量新闻报道、人物通讯和战杂感,广为《东南日报》《前线日报》《大刚报》《立》(香港)《星岛日报》(香港)等报刊登载,部分内家甚至编入战时科书

台湾作家回忆,当年岛内视曹为毒蛇猛兽,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胆敢偷偷带进台湾,“一旦被发觉,坐牢,绿岛管训,都很难说。”

大陆一方,也是直到1980年代之后才出版了少量的曹著。直至今日,提及曹聚仁,最好的定语不是其他任何身份,而是“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曹景行的父亲”———知道“名嘴”儿子的多,而知道“名家”父亲的少。

曹景行说:“来香港后,曾看到好几篇文章,作者都讲到早年如何受益于我爸爸之教,对于我来说,这却是一种奢望,难以企及。其实,我连父亲的书都没看过,因为内地不出版。他的著作,我是在香港期间才看到的。”

1969年底,曹聚仁曾给在上海的女儿曹雷写过一封信,信中如此倾诉道:“19年来,我的孤独寂寞生活,只有窗外月知道,我要是不会写文章的话,我早变成疯子了。”所幸,曹聚仁会写作。他一生作品有论著《史讨论集》《国学概要》《国学大纲》,散文《我与我的世界》《今日北京》《万里行记》《文坛五十年》《北行小语》,报告文学集,《采访外记》《采访记》《鲁迅评传》,辑《现代中国影艺集成》等编著70种4000多万字,单把这些文章的题目凑起来就有三四万字。他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笔写,也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纸上写,他“好像随时都可以写”,甚至可以在陪人吃饭时突然掏出纸笔,在饭桌上写起文章来。他不爱带帽,因为这样会“影响写文章的思路”。

曹聚仁曾在重病住院期间写成《浮过了生命海》一书,谈病中所悟:“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里面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曹雷恐怕没有想父亲曹聚仁文章《父亲原来是使》刚在报端披露,便激起超乎想象的连锁反应香港《信报载文:“文章披露的大史料证据逐步解开了几十年难解之,并让‘谜一样的人物’曹聚仁身上的谜团终有玉宇澄清的机会。”台湾联合报》此文发表了编者按:“两岸使过去大都停留在传闻阶段,曹雷此文重新描绘出1956至1972年曹聚仁奔波两岸港澳间图像。”

1950年7月,曹聚仁只身去了香港行前,他曾写信给夏衍,邵力子等人,力子答复:境外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一结果就是羁留港澳22年,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呼号,直到1972年在澳门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正如曹聚仁在家书坦言,他是站在前哨的海外“兵”祖国统一事业坚守阵地到生命的最后。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仁赞扬“共治天下非常成功”,但又不偏不倚的:中立派”自居,对“反”“改”作中的一些做法提出异议。

B.有研究对曹仁的定位是“自由报人”并且指出,他的自由源自现代配方自由主义。

C.文章披露的大史料证明,已逐步解开了几十年的难解之谜,并让“一样的人物”聚仁身上的谜团终有玉宇澄清的机会。

D.知道名嘴儿子的多,而知道“名家父亲不少。

E.曹聚仁曾在重病住院期间写成《过了生命海》书,谈病中所悟:“自己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里面最脆弱的东西,但孔明一分肥会思想的芦苇。”

2.恩来称赞先生为“国人士”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曹先生的爱国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章介绍曹聚仁时,称其为“个传奇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曹先生的“传奇”之处表现在哪里。

4.作者认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没长眼和三只眼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武林中论起剑术,孙家“蜒龙十八招”曾让许多高手心惊胆战。这十八招出手剑如游龙,退防进击,招招藏着杀机,让人防不胜防。可惜孙家丁口不旺,传到孙七,氏族里已无人为继。为此,孙七常常郁郁不乐。

却说孙七有位好友,名叫陈三甫,是个读书人。性情豪爽,和孙七脾气十分相投。有一年三甫不知怎么得罪了省城一个豪绅,被害得家破人亡。只一个十二岁的儿子,小名亮儿,总算逃脱剩了一条性命。

孙七是个重义气的人,帮着料理了老友后事之后,就认了亮儿为干儿,领到自己家里,让他一面读书一面练功习武。时光倏忽,没几年亮儿就出落成一个端正的小伙子了,孙七看着心里暗暗思忖,自己没儿子,眼看孙家剑“蜒龙十八招”到自己这一代就要失传,现在既已螟蛉了亮儿,又是看他长大的,清楚他的品性,何不就此传了他,了却了自己一份挂心?一时想定,第二天起就开始把“蜒龙十八招”逐招传给亮儿。

却说亮儿无时不记住自家的血海深仇,现在义父把这蜒龙十八招教了自己,十分吃苦,不分日夜习学这“蜒龙十八招”,又用草把扎成仇家豪绅的形象,每一进招招招都对准了草把上的要害去处,蜒龙十八招毕竟只有十八句招数,没出一年亮儿已经出手无不能击中要害,这天就向孙七道出要报仇的心思,说着说着声泪俱下。孙七没说不行却也没说可以。

亮儿报仇心切,第二天就向孙七道别,背起剑囊准备出门。屋外微雨,孙七撑了伞默默送他出来。爷俩出了城外,过三里高桥,前面便是去省城的一条官道,这时孙七却突然说:“亮儿,你身上藏了血海深仇,这报仇的事我不好挡你。不过我家这套蜒龙剑虽看来只十八招,我学时二年才熟架式,又五年才领悟每句招数的要旨,再每天练习,三年过后才觉得心应手,敢和同行较量。你习此剑才只一年,纵然自觉熟练,但现在去和仇家争斗,是性命相搏的事,山外青山天外有天,如果有个闪失,我岂能对得住你父亲?这样罢,现在我手无寸刃,只要你能赢我,你就一径前去。好,来招!”

亮儿把义父看看,也不言语,倏然抽出腰间的宝剑来,对着孙七就是一句“亢龙摇首”,他知道师父本领,这一出手是用了十分十的本事的,凶猛异常,以为义父一定猝不及防,而且手里撑着布伞,如何赢得自己?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孙七身子一缩,手中布伞猛已收拢挡来,但只听见 “嚓”的一声,一把伞已经被削剩成光光一根伞柄,亮儿神情一松,第二招又出,谁知容不得他思考,猛觉得自己胁下着了一下,连“哎哟”一声没叫出来就倒了下去,孙七一步跳过去点住穴道把亮儿救了过来。

亮儿醒过之后抱住孙七大哭:“义父我何时能够报得大仇?”

孙七抚着他的脑袋轻声但斩钉截铁说:“再练!”。

“义父学剑十年,孩儿以义父双倍的刻苦须得多少时候学成?”亮儿止住悲泣问孙七。

“那或许两个十年。”

亮儿以为自己听错,看义父脸色极其认真,不知道什么意思,暗忖怕是义父在试探自己心志,就看着孙七决绝地说:“亮儿当更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习练,以求尽早学成报仇雪恨。”

孙七听着呆呆地把亮儿看了半天,叹了口气说:“如此说来你断乎不能学剑了——须知这学剑第一要长三只眼,你却是没长眼啊”

亮儿听孙七说自己没长眼,一时犯傻,只呆瞪瞪盯了孙七看。

孙七就说:“习武之人除两眼两耳观六路,听八方,还得比常人心里多长一只眼睛,而且此眼专门用来审视自己是否摒弃杂念,这样方能全身心投入在剑道,体味领悟切磋,使剑术精进。就说我教你这蜒龙十八招,这十八招招点斫刺劈不同,各有化着,岂能一蹴而成?你现在心思全扑在报仇二字上头,心情浮躁,急于求成,哪看得到自己?因此我现在已不想让你学下去——断了你报仇的念头,省得枉送了性命。”

亮儿听着似有所悟,一个人只是出神不说话。

孙七见了暗暗点头,进而又说:“一柄剑其实就是一个人生,如果单只为报一己之仇,你的人生终不会开阔到那里。或许会因此带来祸害。你懂得了吗?”

亮儿这时不觉浑身大汗淋漓,从此把报仇的念头暂时放下,全身心习练功夫,终成孙氏蜒龙十八招一代传人。

(选自精品小说集》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升篇就点明孙家“蜓龙十八招''招招藏着杀机,退防进击,让人防不胜防,作者旨在强调该剑法的高明,引出后文。

B.孙七帮助朋友陈三甫料理后事,又收养了他的独子亮儿,是因为自己早就打算让他成为孙家剑术的传人。

C.亮儿因时刻记着血海深仇,习武时十分吃苦,日夜苦练,没出一年就每次出手都能击中要害,剑术达列一个很高境界。

D.小说通过讲述孙七收徒教其剑术,最终亮儿剑术大成的故事,说明习武不应只求有形的招数娴熟,还应有专一的心志与态度。

E.亮儿向孙七说出自己要去报仇时,声泪俱下。孙七对此没说不行却也没说可以,已经表明他心里对此举完全不赞成。

2.根据文本,简要分析孙七的性格特点。

3.作品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塑造亮儿形象?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中关于亮儿打算练剑报仇时,孙七说需要双倍刻苦却使剑术练成时间加倍,又说亮儿若只求报仇就只能放弃学剑,原因是他没长第三只眼。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在的句子是:            

(2)《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墨者黑”对比,集中表现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现代人常用来比喻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

(3)苏轼在《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事古难全”,此句中的“事”的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二)

【唐·贾至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

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注

至因忠而贬,门路断谪守巴陵。此时,作者与李白相遇,酣杯个深秋的晚上,至与李白裴九轻舟游巴陵胜景——洞庭湖,诗。

即娥皇女英是帝舜的两个妃子。传说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二妃闻讯赶去,路断洞庭恸哭流,投湘水而死。

1.诗歌的前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回答。

2.作者说“乘兴轻无远近,白云明吊湘娥。”既是乘兴,却为何又“吊湘娥”如何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