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窖 鹿 田洪波 老甄挖的鹿窖一连七天都扑了空,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鹿

田洪波

老甄挖的鹿窖一连七天都扑了空,这让老甄有些急,离筹集鹿品进京献贡的日期越来越近,他几乎每天都要把指头扳几个来回。他呆在山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小心翼翼查看自己挖的鹿窖是否出现了破绽,可每次总是把头摇了又摇。

鹿窖就挖在马鹿经常出没的山道上,被枯树枝、浮土和草皮覆盖着。鹿窖的中间和顶部摆有两层井字形的木杆,两层木杆相距四尺左右,上大下小。担心窖到的马鹿受伤,老甄甚至心细地在窖里悬了一张“网床”,以使马鹿掉下去时四肢能完好无损地被“网床”兜住。他还在鹿窖上放了盐,撒上了人尿,增加气味吸引马鹿。

但马鹿好像与老甄捉起了迷藏,一连多天都没有动静。

老甄多少有些泄气,索性坐在鹿窖一侧,拿出烟锅抽起烟来。烟是上等的烟,但老甄却抽得没滋没味,下意识地叹出声。

就在这节骨眼上,他抬头,突然看到了一头定定瞅向自己的马鹿。

老甄打眼便知,那是一头带了崽的母鹿,它一点平日里的警觉也没有,似乎被老甄布下的鹿窖气味迷住了,只是犹豫地面向着老甄,两只耳朵不时忽闪着。

老甄的心深渊似地沉了一下。他知道,一贯小心谨慎的马鹿之所以敢与他面对,完全是它和它的孩子缺少盐碱所致。他虽然被伏历哈色坎48家猎户推为进京献贡代表,但他也实在不想窖到一头怀孕的母鹿。那会让他不安,一如他当年逃荒到这伏历哈色坎时一样。

那会儿,伏历哈色坎已是皇家围场禁区,他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危险开垦荒地,并小心捕猎,用野兽皮换回油盐、布匹、棉花、针线、锅碗刀勺等,日子才一天天有了色彩。老甄尤其擅长窖鹿,渐渐在伏历哈色坎一带窖出了名气和地位。今年他已窖到了十九头鹿,还差一头就达到皇家猎场要求的数目了。

早几天,猎户头领交待老甄说,如此次按期完成皇家猎场所要求进献的鹿数,光绪帝很有可能给伏历哈色坎增加拨付的银两,将其正式建为皇家鹿苑。届时,老甄甚至有可能被封为七品鞑官,那样的话,他的祖坟可就冒了青烟了,这不能不让老甄动心。

老甄轻轻扔掉烟锅站起身,瞅着母鹿慢慢往后退。他不想惊动它,他只是希望它能跟着他往前走。一点点走进他的陷阱。老甄的面色很难看。他有些矛盾,既希望母鹿本能地警觉到危险,又期望它能够走向早已布好的陷阱。

以老甄的判断,如果母鹿掉进陷阱,它所怀的幼崽必死无疑。这未免有些残忍。但老甄这会满脑子充斥的全是封官晋爵的事……

有一会儿,他甚至闭了眼睛往后退,他清楚地知道陷阱的路线。

母鹿低下头去嗅盐碱,它似乎很沉醉那个气味,有些贪婪地循着那股气味慢慢往前走。

就这样,母鹿往前走,老甄往后退。

老甄在心里祈祷着,他知道他就要大功告成了。他甚至打定主意,封了官他就洗手不干了,再娶一个二房,给他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

但母鹿却突然警觉地抬起了头,惊骇地瞅向老甄,老甄起始没明白,等他回头看时,不由倒抽一口凉气。

如果他再往后退,就是深不见底的山崖了。老甄的脸都吓白了。

他一屁股坐了下来。他惊奇地望向母鹿,望向这个似乎很通人性的生灵。他又犯起了犹豫,犹豫自己要不要也制止母鹿踏进他的陷阱……老甄把嘴唇都不自觉地咬出了血,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就在这犹疑之间,“咕咚”一声,母鹿掉进了老甄的鹿窖。随着一声哀鸣,老甄也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老甄最终在猎户头领那里得到了赞赏,但老甄似乎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只是机械地忙着备车进京。

二十只高大健壮的马鹿被分装在二十个笼子里,其他猎户筹备的鹿品也装了满满两车,被护贡兵丁护送着浩浩荡荡开向京城。

无论老甄路上怎样照应着母鹿,那头母鹿似疯了般,不断将头别向笼子。

两天后,那头母鹿终于在笼子里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护贡兵头目恼怒不已,下令将他关在了笼子里。

第二天早起,护贡兵丁发现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他的一双眼睛瞪得很大,似有什么问题难解一样。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自然段写老甄为窖鹿心急如焚,为后文尽管老甄内心矛盾但仍不放弃埋下伏笔。老甄对封官进爵的渴望彻底打败了他内心的挣扎,这突显了老甄的虚伪。

B老甄为窖鹿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一连苦等好几天,还承受着感情上的煎熬,可是母鹿却固执地撞死在笼子里,想到前功尽弃,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C母鹿很有灵性,它仿佛看透了老甄挣扎的内心,因此一贯小心谨慎的它放松了警惕,并且在老甄即将掉落悬崖的一刹那提醒了他,可还是没能逃脱被捕的命运。

D老甄在母鹿被捕后并不高兴,尤其是母鹿决绝地撞死在笼子里使他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愧疚和痛苦,最终选择死亡,文章结尾虽在意料之外,但亦在情理之中。

E小说情节很简单,语言也很质朴,但是展示出来的人性的挣扎却震撼人心,文章有大量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做了全方位的展示。

2.主人公老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这样的安排是在情理之中的。请简要分析。

4.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1.选E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 2.老甄是一个窖鹿技术高超,为生计所迫追求功名利禄,但本性善良、良心未泯的猎户。①窖鹿技艺高超。老甄一年窖到了十九头鹿,差一头就达到皇家猎场要求的数目,并且被伏历哈色坎四十八家猎户推举为进京献贡的代表。②为生计所迫追求功名利禄。老甄为了达到皇家猎场的要求,捕获救了他一命的怀孕母鹿,来换取封官进爵光耀门楣。③本性善良,良心未泯。母鹿失去小鹿后自杀而死,老甄也因愧疚和痛苦选择以死谢罪。 3.小说的这个结尾在前文中埋有多处伏笔:①“他实在不想窖到一头怀孕的母鹿,那会让他不安。”②“老甄有些矛盾,既希望母鹿本能地警觉到,又期望它能走向早已布好的陷阱。”③“他又犯起了犹豫......”④“老甄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⑤“无论老甄在路上怎样照应着母鹿......”⑥“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4.①从社会背景看,当时,朝廷要求百姓按规定数目进献马鹿,才有可能改善一家老小的生活,封官晋爵,光耀门楣。②从情节看,老甄精心设计陷阱,引母鹿掉进窖中,又在母鹿死后以死谢罪。③从人物形象看,老甄面对救过自己一命的母鹿不忍心使它承受丧子之痛,表现出他本性的善良,另一方面,他又想封官晋爵,最终捕获了母鹿。④综上所述,这篇小说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盘剥百姓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老甄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并对人性的美丑提出了拷问。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人物形象、文章结构、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A“突显了老甄的虚伪”,理解错误;B“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不仅仅是因为“前功尽弃”,更因为他对母鹿的死感到“愧疚和痛苦”;C母鹿“放松警惕”是因为它“带了崽”并且“它和它的孩子缺少盐碱”。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以及人物形象的特点,BC项,考查小说的情节。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主人公老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应到文中找出老甄的行为表现,然后进行概括。注意遵循总分的答题模式。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老甄在窖鹿这一事件中的表现来分析其特点。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的结尾‘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这样的安排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从题干的提问来看,本文属于欧亨利式的结尾,即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之所以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文给出了很多暗示或者伏笔。考生只要找到这些伏笔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①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②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①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3.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人的角度极写蜀道之高危。

(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寄寓离情,释却离愁后,表达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1.下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全词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为“第一”。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没有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

B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

D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2.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B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D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诸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合。

B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C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D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在此意义上,中国佛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他底下细小的泥沙。——冰心《繁星·三十四》

“也许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做些小事”。——修女特蕾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