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国庆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老家邻居送来的土特产,他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5...

国庆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老家邻居送来的土特产,他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很高兴地收到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有空我一定莅临寒舍当面感谢。您想让我为家父联系医院治病一事,我一定会鼎力相助,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些烟酒,请笑纳。

①_______改为_______           ②_______改为_________

③______ 改为_______           ④_______改为_________

⑤_______改为_______

 

① “莅临”改为“到” ② “寒舍”改为“府上”或“贵府” ③ “家父”改为“令尊” ④ “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全力而为,竭尽全力等意思相同即可) ⑤ “惠赠”改为“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得体与否。此类题目要分清说话的双方和场合,同时还要注意谦辞和敬辞的使用。题干已经给出情境“国庆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老家邻居送来的土特产,他写了一封回信”,然后给出要求“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第一处,“莅临”是敬辞,多指对方,此处用在自己身上不合适。第二处,“寒舍”是谦辞,而此处是说对方的家,故不恰当。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言表达的得体指能够根据交际的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言表达的得体就是要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语言运用得体”是高考语用题的一个考点,通常以选择题、改错题和主观表述题的形式来考查。试题设计选用来自生活的语言材料,侧重从语言的动态运用角度来检测考生的表达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3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俄罗斯驻华使馆文化处共同推出的,以“美是生活”为主题,旨在表现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伟大成就的俄罗斯写实油画艺术展于12月25日在北京开展。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                        。这如同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而初看到西湖、峨嵋的北方人却惊讶于它们的奇景。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A所以我们要缩小这种距离,真正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B只有与事物近距离接触,才能真正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只有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才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D只要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就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我们大多只注重地面建筑,不太重视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使我们的城市付出了很大代价。

B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扩大,而东部地区的薪酬吸引力在下降,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东部地区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民工荒”现象。

C中国接连在空间对接以及深海探潜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但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显示出大国崛起的战略眼光,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视野及胸怀。

D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女驸马》是一个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民间传说,可与梁祝、孟姜女、白蛇传等传统才子佳人的故事并驾齐驱

B今天,全运会网球女团决赛开战,上届全运会冠军湖北队的李娜、李婷不孚众望,以2:1击败了由郑洁、晏紫领军的四川队,成功卫冕。

C三个人用美声、民族、原生态三种唱法共同演绎一曲观众耳濡目染的老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会是什么效果?震撼!

D风声过后,黑煤窑又会死灰复燃,煤老板继续越界开采,继续无偿占有国家资源,继续以矿工的生命安全为代价赚更多的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⑤我国从1967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⑥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⑦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⑧“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⑨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相关链接:

①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获得拉斯克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

2015年12月4日中国网“中国国情”《屠呦呦参加诺奖颁奖 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②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2015年12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③523项目是指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缘于越战的需要发起的一场大规模合作项目。最突出的成果代表是研究成功了抗疟新药青蒿素。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越南求助于中国。中国领导人下令,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好搜百科)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从《诗经·小雅》的名句中取名,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能在医学方面有所发展的希望。

B屠呦呦从小立志探索中药的秘密,所以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而这一专业当时没有人选择。

C在原有提取青蒿的方法不能保证理想的抗疟效果之时,屠呦呦从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启示。

D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发现了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因此,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E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少数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在短期内显而易见,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研发的青蒿素不属于这一类。

2.屠呦呦研发成功青蒿素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3.请分析文本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这种敬意缘于屠呦哟在医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也缘于她的人格魅力。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屠呦呦人格魅力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