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朱光潜先生看来,人生的悲剧尤其能给人带来惊心动魄的震撼。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他却认为人生有价值,           。他看到了悲剧的积极意义。他甚至还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           。”这话表面看来,矛盾至极,但是其实含有至理。因为如果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所以,            ,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

 

①正因其有悲剧 ②它是最不完美的③乐观地(正确地)看待人生中的不完美(悲剧)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语段内容及横线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概括。读后可知,语段主要论述人生态度的问题,第一空可联系上句“他却认为人生有价值”概括“正因其有悲剧 ”;第二空可联系上句“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和下句“这话表面看来,矛盾至极”等内容,概括为“它是最不完美的”;第三空可联系最后语句“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概括为“乐观地(正确地)看待人生中的不完美”。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连贯即句与句的组合衔接恰当,要兼顾话题,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简明即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要表达清晰,力求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罗嗦。得体即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唐代王维,不只是一个诗人和音乐家,也是有名的画家。 __ __  __  _     _      。不仅如此,王维的山水诗画充满了“禅”意,让人在欣赏其诗画时,萌生心灵上超脱的渴望。

并且将这种画法融入到诗的写作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很像一幅中国的淡墨山水

他改变了唐代以浓艳绘画的习惯

体现了诗与画的有机融合

以水墨画出意境高远的山水画

所以,苏轼给出了最好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A.③⑤①⑥②④       B.②④⑥③⑤①

C.③⑤①④②⑥       D.②④③⑤①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举世瞩目的国产大飞机C919已于11月2日正式总装下线,这是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历史性跨越的里程碑式的标志。

B.反思“青岛大虾”宰客事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整治旅游行业乱象刻不容缓,同时,作为游客也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

C.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1937”真正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D.今年的中超比赛被誉为历史上悬念最多、也最精彩的一年,随着广州恒大在工体成功卫冕、贵州人和沉沦降级,终于落下了帷幕。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令人振奋,其实这与她和她的科研组多年来     、忘我工作密不可分。

②既然简·奥斯丁如此          地经营了她的语言,作为读者,我们在阅读、研究她的《傲慢与偏见》等作品时就不应忽视它。

③这些品牌为了让消费者认可它们,可谓是          ,弄出许多花样造势宣传,就是要人们相信,购买喜爱的品牌非常值得。

A.殚精竭虑  煞费苦心  苦心孤诣

B.煞费苦心 苦心孤诣  殚精竭虑

C.殚精竭虑  苦心孤诣  煞费苦心

D.煞费苦心  殚精竭虑  苦心孤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陶大镛:勤力端方写人生

北京安贞医院一间四壁洁白的病房里,陶大镛先生静静地躺在床上。清癯的面容,在睡梦中仍是凝神思考的模样。

儿子陶晓永来了。老人醒来,用目光发出无声的指令。于是,陶晓永俯在父亲耳边,讲起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新演变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老人凝神听着,浑浊的眼里渐渐有了神采。

这就是他充电的方式。于他而言,人生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片刻不能虚度。

(一)

1918年3月,陶大镛出生于上海,父亲是商务印书馆的排字工人。他家境贫困,又生逢战乱,但幸有机会接触书本,终于通过刻苦自学于1936年考取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1942年,大学毕业不久的陶大镛因战乱流落广东,结识了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王亚南。被王亚南破格提拔为讲师。1945年,27岁的他即升任教授,人称“老教授里的少壮派”。1946年,陶大镛赴英国研修,迷上了马克思和《资本论》。两年多时间,撰写了《战后资本主义》等著作,为即将解放的新中国选择经济道路提供了参考。而他最主要的学术贡献——世界经济研究,也在这一时期悄然滥觞。

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版的《世界经济讲话》《世界经济与独占资本主义》,是我国最早的世界经济专著,直接促成了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与理念,一直影响至今。

(二)

1957年,席卷而来的“反右”风潮使许多知识分子蒙受苦难。39岁的陶大镛被扣上了“右派”帽子。他被撤消职务、监督改造、受尽磨难,一蹉跎就是20余年。

然而,陶大镛以超乎想象的坚韧挺了过来。他在“牛棚”里偷偷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书稿。他的耳畔似乎回响着马克思推崇的句子——“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坚强来自内心的信念,他曾多次对我们讲,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不会因为人生际遇而动摇,因为这是他披沙拣金寻得的真理。”陶大镛的弟子、北师大赵春明教授说。

(三)

1957年,陶大镛在一次会议上发出呼吁:“早春寒意消,园丁快育苗”,而这句话正是他半生倾情教育事业的写照。

1954年,北师大成立不久的政治教育系,急需一个学贯中西而又富有声望的学术带头人,留洋归来的陶大镛自然成了不二人选。1979年,北师大组建政治经济学系、哲学系和马列主义研究所。陶大镛接受了任务,建起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第一个经济系,这对于我国师范院校学科建设的完善意义深远。

对博士生严把质量关,决不批量化生产,这是陶大镛育人的一大特点。严格的学术训练,使他培养的每位博士生都成了学术中坚。

(四)

在夫人牛平青眼中,陶大镛是一个为事业完全忘我的人,勤奋是他最大的特点。

“在伦敦的时候,他经常去大英图书馆,一块三明治一壶水就是午餐。在马克思常坐的那排书架前,他似乎能够汲取到特别丰富的养分。”牛平青回忆。

“正人君子陶大镛”,这是学界对先生的一致评价。“你可以不同意先生的观点,但你不能不佩服他的人格。他始终如一,从无虚伪。”李翀感慨。

端方、刚正、敢于直言,牛平青说,先生始终摆脱不了有些天真的“书生意气”,而这种真性情更滋养了他内心的善良。就在住院不久后的一天,先生谈及中国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竟至老泪纵横。

病床上的陶大镛,依然有心愿未竟。在病魔摧垮身体之前,他正在构思几件事情:写一部《大时代小故事》,浓缩经风历雨的人生智慧;创办《太平洋导报》,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需求……他的心,因为这些愿望而始终热烈。

相关链接

①牛平青:“文革”时,我们被赶到12楼的一间小房子里,我们俩在风雨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夫妻间的理解和信任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最重要的力量。

②记得有一次,我去看望先生,他躺在病床上跟我谈了一个多小时,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农村发展、教师工资、弱势群体、世界经济学科建设等,而对自己的病情和痛苦却只字不提,尽管当时他说话要借助人工喉,很费力,说不了几句话就要停下来歇一会儿。我知道,这是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质,对自己的事情可以置之度外,但对国家、民族、民众的命运和前途却常系于心。

(赖德胜《怀念陶大镛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陶大镛出身贫寒,勤奋好学,通过自学考上大学,这为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研究的顺畅奠定了基础,但也与伯乐王亚楠的慧眼识英才密不可分。

B.陶大镛在英国留学期间专攻世界经济研究,撰写了《战后资本主义》等著作,为新中国选择经济道路提供了参考,并促成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建立。

C.“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在蒙难的20年里,陶大镛常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以非凡的毅力偷偷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书稿。

D.陶大镛教学生涯主要是在北师大,他领衔创建了政治教育系,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建起了全国第一个经济系,从而完善了我国师范院校学科建设体系。

E.陶大镛即使在晚年重病期间,也从没有停下对国家、民族、百姓以及对学术的关心,而置自己的病情和痛苦于度外,这就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境界。

2.这篇人物通讯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陶大镛的主要成就有哪些?请简要归纳。

4.成就人生需要怎样的条件?请结合这篇通讯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痨病女

[乌拉圭]哈•德•比亚那

我很喜欢那高乔姑娘。她的面庞呈浅褐色,一双黑色忧郁的眼睛,红色的嘴唇有如憔悴的野樱桃。她的脸小小的,尖尖的。她的个头很小,瘦骨嶙峋,她那纤细小巧的少女的身体裹在宽大的棉布衫里,几乎看不出线条来:这是个贫血姑娘的可怜躯体。

有时候,她要在寒冷的清晨起来挤牛奶。她咳嗽着,特别是当无法把已经长大的、正吮着乳汁的小牛从母牛的乳房边赶开时,她一生气,便咳嗽起来。她还算不上结核病患者,作为医生,我曾这样断言。

她很少讲话,嗓音异常甜美。短工们是不理睬她的,除非是骂她,或是用粗话来羞辱她。主人们,虽然为人不错,也不太尊重她,把她看做是没多少油水的机器般的动物。

大家都把她看做“痨病女”。

她很美,但是她的病态美并不具备女人特有的吸引力。大概由于这个原因,庄园里那些粗鲁的人恨她。这就好像雅利瓦草或铁兰似的,结出的果实也没法吃。

她知道人们恨她,但并不生气,而是用一罐牛奶来报答最残酷地伤害过她的人。对侮辱和谩骂她的人,她总是报以忧郁的眼光。她的眼睛大大的,发蓝的眼白为眼睛镶上一道秀丽的边框,乌黑的瞳仁在里面游动,这双看上去总是在哭的眼睛里从来没有一滴眼泪。

哪怕会被庄园女主人骂一顿,她也要把锅子从火上挪开,为刚从地里回来的短工热上一壶苦苦的马黛茶,或是从烤肉的火堆里抽出几块红火炭,让短工烤嫩玉米,可短工们还是不喜欢她!

“痨病女比蝎子还歹毒!”我曾经听一个人说。

有个短工用斗篷裹着她偷偷递给他的一块面包,却这么说道:“痨病女像只变色龙,虽然体形很小,但却十分危险。”除了这些人对她的不公正外,命运的乖谬,也使这可怜的小姑娘的生活更加痛苦。出于好心,她收养了一些被孩子们捣坏了泥巢的小鸟。她利用不多的闲暇,以教徒般的耐心照料着小鸟。她照看的高乔羊羔,长得又肥又壮。

有一天,天黑了,很晚才宰完牛。人们忙着在一堆硬是不冒火苗的火堆上烤牛肉。一个短工走过来。

“给腾个地方,让我放上小锅!”

她抽出几根燃着的柴。马黛壶里的水开始沸腾。痨病女被青柴熏得直咳嗽,她弯下腰去端那壶。那位短工拦住她。

“我说过,”他说,“你别上前来。”

“我不能上前去?……为什么,塞巴斯蒂安?”可怜的姑娘眼泪汪汪地嘟囔着。

“因为……我可不想惹你生气……可是……你一上前来我就害怕!”

“你害怕我?”

“比天上打闪时还害怕……”

短工拿着小锅,头也不回地走了。这时候我走进去,看到小姑娘更加忙碌地照看着烤肉,脸上的表情毫无变化,面颊仍是那么苍白,那双大眼睛仍然那么忧伤,然而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点平时脸上的那种痛苦表情。

“他们使你很痛苦,是吗?我的小公主?”我这么说只是为了搭个话,也是为了掩饰我的愤怒。

她笑了,淡淡的一笑,冷冷的一笑,恶意的一笑,虽然她尽量想让那笑意显得善良。

“不,先生,他们就是这样的。但他们是好人。对我来说,一切都……”

一阵咳嗽打断了她的话。

我再也不能控制住自己,跑过去扶住她。她那小小的身躯颤抖着,干涩忧郁的黑色眼睛映在我的眼中,带着一种奇异的神情,既无感激之情,也没有善意的表示。这目光使我全然不知所措。

然而,我看到她非常坚强,非常自信,镇静地把炭火拨到烤肉跟前。她总是那么苍白,总是那么镇静,在那忧郁的黑色眸子的深处藏着无可奈何的、永久的悲伤。

我非常茫然,离开了厨房,走到院子里。在那里,我碰到那位端着锅的短工,他很尊敬地对我说:

“大夫,您得当心啊!我害怕蛇,但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宁可和一条十字花蛇睡在一起,也不愿意与痨病女睡一床。”

我既感到愤怒,又有些迷惘,抓住他的一条胳膊,猛烈地摇晃着:

“你说些什么?”

“我没说什么,我只是说,谁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但你这样说是不应该的。”我怒气冲冲地回答,“这可怜的小姑娘干了些什么,叫你们这样对待她?你们猜她会干坏事,可她是那么善良,你们每天都辱骂她,她却以善报恶。”

“听我说,先生……要讲痨病女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不清楚。我不能断定变色龙会咬死人,因为我没见它咬过什么人……但有这种可能性,所以我害怕它……痨病女也是这样……因此我有点害怕,大家都害怕……大夫,你瞧,蝎子、毒蝇这类虫豸,不能不使人害怕……”

那乡下人不吭声了,我也无言以对。几天后我离开了庄园。

四五个月以后,在一份报纸上我看到这样一条电讯:“在×庄园,由于食用投放了砒霜的馅饼,农场主××先生、他的妻子、女儿、工头,以及所有的仆人都中毒身亡,只有一个绰号叫‘痨病女’的女佣人得以幸免。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荟萃300篇》,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结核病的女孩,她瘦弱但不乏美丽,她遭人歧视后只好把善良投向那小鸟和羊羔,对比之下说明人世间的冷酷。

B.小说里的几个短工,怕传染上“痨病女”的病,不但拒绝女孩子给他们做的任何好事,还用恶毒的言语咒骂她,这反映出小人物的劣根性。

C.关于农场主人,小说只在前面一笔带过,而是把重点放在“痨病女”与短工们上,这样的内容处理,详略得当,显示出很高的剪裁艺术。

D.通过人物对话描写来刻画形象,揭示性格,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比如短工在到“我”的责问时,吞吞吐吐,可以看出其内心的犹豫与矛盾。

E.长期遭受侮辱和欺凌的弱女子,毒死农场里所有恶人,这彰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良战胜邪恶”的主题,也正是小说积极意义所在。

2.小说多次描写“痨病女”的眼神,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作者在小说中安排“我”这样一个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是一个补叙,写了一桩惨案:“痨病女”谋杀了农场里所有的人。有人说这个结尾太“阴冷”,最好删去;也有人说,这样的结尾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请从小说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角度,并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