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痴狂才子钱钟书
李鹿
2010年11月21日是钱钟书的百年诞辰。这位“文化昆仑”的生日曾经鲜为人知,直到近年才大白天下,一是因为钱钟书本人也记不清自己的生日,二是他极不愿意被人祝寿,故而保密。在他八十岁那年,亲朋好友、机关团体、学界人士纷纷要给他做寿,一位朋友打电话来询问钱老生日具体是哪天,夫人杨绛玩笑着挡驾:“没有那一天啦!”原来钱钟书早已有言在先:“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这是典型的钱氏作风,淡泊名利,超凡脱俗,几乎是位出世神仙,不熟悉他品性的人难免觉得他“狂”。
钱钟书还有一个特点是“痴”,从小以此著称。不仅记不清自己的生日,穿鞋还分不清左右脚,上街迷路找不回宿舍,趁女儿睡着在她肚皮上画画,半夜拿竹竿帮猫儿打架……
他是“当代第一鸿儒”,也是一位痴狂才子。
为保护杨绛举起厚木板反击
钱钟书在小说里对男女之情冷眼旁观,似乎看破红尘,在生活中对杨绛却呵护备至,情深意切,是众所周知的佳话。他在杨绛睡着时用毛笔给她画大花脸;杨绛给他做饭,他心疼妻子劳累,写了“忧卿烟火熏颜色”。生活并非一直这样情趣盎然,在特殊时期,杨绛被人无理殴打,温文儒雅的钱钟书竟然冲出来举起厚木板反击,当时他的已经60多岁了。
那是 1972 年,钱钟书已经被打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一天,因为一件生活琐事,一位“革命女子”说钱钟书的女儿钱瑗“不是好人”,还打了她一耳光,杨绛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立刻还手,“这时两个‘革命男女’抓住我的肩膀和衣领,把我按下地又提起来,又摔下,又提起,又摔下”,杨绛回忆,她当时一声都没叫喊,钱钟书本来在房间里看书,该是听到撕扯中木架倒地的声音跑出来。看见妻子被打,“他举起木架子侧面的木板(相当厚的木板),对革命男子劈头就打。幸亏对方及时举臂招架,板子只落在胳臂肘上。 如打中要害,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当时钱杨二人都已 60多岁,对方夫妇只有40多岁,又比他们分别高出一头,杨绛赶紧拉了钱钟书回房,关上门,锁上锁。
杨绛后来写道,“打人,踹人,以至咬人,都是不光彩的事,都是我们决不愿意做的事,我们做了不愿回味的事。”在“文革”中钱钟书挨批,挨斗,被剃“十字头”,他都没有反抗,他一生唯一一次动手打人是为保护杨绛。
帮自家猫打败林徽因的猫
钱钟书和杨绛都很喜欢猫。解放后,他们住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小猫长大了,半夜爱和别的猫打架。钱钟书特别备了一枝长竹竿,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他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打架。当时,钱、杨夫妇与清华建筑系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邻居,钱家的猫与林徽因的猫是最爱争风头的“情敌”,钱钟书如果看见自己的猫被林女士的猫欺负了,丝毫不客气,总要用竹竿教训“对手”。
林徽因也非常宝贝她的猫,说那只小黑猫是她一家人“爱的焦点”,任它淘气也一味护着,没人舍得打一下。杨绛说:“我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对女儿“痴情”专一
钱钟书和杨绛一生只有一个女儿钱瑗,小名阿圆。钱钟书从来摆不出父亲的威严,他比女儿还要顽皮。钱瑗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有一次,钱瑗大热天露着肚皮熟睡,钱钟书就给她肚皮上画个大脸,被杨绛一顿训斥,不敢再画。每天临睡他还要在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女儿临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钱钟书百玩不厌。
杨绛写到:“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用较少篇幅写了钱钟书的“狂”,用较多篇幅写了他的“痴”。写钱钟书“痴”时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新颖独特。
B.钱钟书夫妇住在清华时养过一只聪明的小猫,两人很喜欢这只猫。他们的邻居也非常宝贝自家的猫,两家因为两只猫打架而伤了和气。
C.文章引用了钱钟书妻子和女儿的话,属于语言描写,从正面突出了钱钟书的形象,这样的形象让人感觉亲切。
D.钱钟书八十岁那年,很多人要为他做寿,钱钟书对此持反感态度,这种典型的钱氏作风让打算为他做寿的人难免觉得他“狂”。
E.“文革”中钱钟书的妻子杨绛被打,钱钟书为保护妻子举起厚木板反击。对于钱钟书的动手打人,杨绛认为是不光彩的事。
2.钱钟书的“痴狂” 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根据全文内容分点概括。
3.文中画线部分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生动, 请简要赏析。
4.钱钟书是一代学术大师, 多数传记都选取赞美其学术成就的材料, 但本文较为独特。你认为这篇传记的选材有何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康熙字典
粱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怎么回事吗?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了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前,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B.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C.小说强调少年用碳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意蕴丰富,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E.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的句子是: , 。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的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 , 。
(3)李商隐在《锦瑟》中借庄周梦蝶、杜鹃悲啼两个典故来抒发自己感情的名句是: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赠程处士
(唐)王绩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①,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注]①姬旦:周公。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都是周公制订的。
1.诗句中叠词的使用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好处?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逐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稿请罪。后二岁,王稽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郑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齐使舍人笞击雎 笞:鞭打 B.范雎大供具 供:摆设
C.雎详死 详:感觉 D.与诸侯通,坐法诛 坐:因……犯罪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B.《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黥刑又称墨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或额头上刻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最终酿成恶果。
D.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他受到秦王的亲近,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的传统建筑特色是以规模、群体、气势著称,与国外的独立建筑的风格截然不同,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一幅“画”,以围墙作画框,主要的欣赏对象则是围墙内的空间。欣赏方式不是静态的“可望”,而是在动态的“可游”画面之中,步移景换,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画”的神韵。
中国传统建筑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具有体积感的单体,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只是作为群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这就使得它的个性很弱,共性的因素则是基本原则。“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浙江东阳的卢宅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江南古民居建筑群。卢宅中任何一个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这个“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也就是说,没有单体组成的“群”,也就没有现在意义上的卢宅。同理,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中才能存在;留园只有在苏州园林中才别有情趣。
中国传统建筑单体的内部空间不发达,它所产生的美主要存在于室内外空间的变化之中。就建筑单体而言,它是外部空间,但就围墙所封闭的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因而呈现出一种亦内亦外的模糊感。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通过空廊、据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它内外空间去。因此,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肯定的体积。
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间架结构,或露或藏,与绘画中的“笔触”极为相似。墙壁中的柱子,或屋顶下的大梁小椽,并不羞藏起来,反而坦诚地表露自己、赞美自己,从而成为建筑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卢宅及江南民居中,表现得很突出。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整个框架是有意显露出来的,这些标志着建筑基本格局的结构线条,这些代表事物的主体与主旨的轮廓线,反映出绘画艺术的结构美。
中国传统建筑是由线构成的。柱、梁、额、桁、枋、椽、拱等,在宏观上都可视作线,这些线的交织网罗就构成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普遍具有可贵的本色美,建筑的这些线型构件在满足结构和功能本身要求的同时,也兼具装饰的作用。这些线的形式是来自于对构造接缝的强调,或是对飘带、云纹或蔓草之类形象的抽象。
绘画是色彩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同样注重色彩。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背景部分往往是由一个色相的色彩在不同明度与纯度上变化构成的,其上点缀一二种其它色调,与传统绘画中用各种墨色加上一点花青或褚石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做法如出一辙。即使是工笔重彩,也是先用线条勾边,再平填颜色。而不像西方绘画那样,直接用色块表现物体的形体感。
(选自《漫议中国传统建筑的绘画美》,有删改)
1.下列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建筑单体虽然具有一定的体形和体积,但就其功用价值而言,却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作为群体中的一部分。
B.中国传统建筑最适合让游客在动态的游览中移步换景,玩味各部分建筑单体的神韵。
C.中国传统建筑讲究规模、气势,是由建筑单体构成的完整的建筑群体,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立”风格。
D.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核心是“群”,没有建筑单体组成的“群”,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筑群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威武雄壮的太和殿如果脱离了北京紫禁城这个建筑群,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B.中国传统建筑的柱、梁、额、椽等线形构件在满足建筑结构、功能本身的要求之外,还具有装饰作用。
C.中国传统建筑单体可通过空廊、亭子、门窗等建筑形式与其他建筑单体巧妙地联系起来,无形之中扩大其体积,改变其外在形体特征。
D.中国传统建筑单体的内部空间有限,很难产生美感,它的美在于室内外空间的变化之中。
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传统建筑”和“绘画”之间联系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建筑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肯定的体积,中国传统绘画也没有固定的尺幅大小。
B.中国传统建筑墙壁中的柱子、屋顶下的大梁小椽并不刻意掩藏起来,是建筑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绘画艺术的结构美。
C.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的欣赏对象是一定范围内的空间设置,这和绘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来表现主题是一样的。
D.中国传统建筑同绘画一样注重色彩,由同色相色彩做背景,在明度、纯度上稍作变化,进而点缀一二种其他色调的表现手法与绘画的着色特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