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0年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显示如下: ...

2010年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显示如下: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3330%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2135%

语言表达

词汇、句子、修辞

3945%

其他

书写、标点

590%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不超过25字)

2)根据统计结果,请你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提出建议。(不超过40字)

 

(1)影响考生作文得分的关键因素是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 (2)示例:要想提高作文成绩,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深刻认知水平。 【解析】 试题分析:观察数据时,要注意看最大、最小和呈现出特色、规律性的信息,此题要求对失分原因进行总结。此表中,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数值分别是33.30%和39.45%,故而,这两点都是作文失分的重要原因。所以结论和建议均应由此思考生发。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      ,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屠呦呦,                                                。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中世界抗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①从现代科学技术中汲取创新手段

②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

③与她领导的研究团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联合攻关

④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制出系列青蒿素类药品

⑤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

⑥几十年来致力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疟疾的防治研究

A.①⑤⑥②④③

B.⑥②⑤①③④

C.③②①④⑤⑥

D.⑤①⑥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大西洋神秘的百慕大三角,自古以来就流传多起船只、飞机失踪,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神秘的现象还是迟迟得不到解决。

B.根据国家统计局3月份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一线城市和大部分二线核心城市的房价大涨,三、四线城市房价继续呈稳中略降的态势。

C.长跑已经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运动方式之一,适当、适度的慢跑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放松心情、提高大脑的思维等。

D.李世石与谷歌阿尔法的五番棋大战比分最终为14,李世石虽然输了比赛,但他最后两局的出色表现还是为人类棋手赢回了尊严。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对待朝鲜核危机问题上,西方媒体发表了大量         的报道,如中国政府完全不采取任何举措,以钳制危险的朝鲜政权,并继续向其提供大量援助等。

2015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再创历史新高,可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创历史新低,据此,中国房地产未来将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的说法绝不是       

21世纪的今天,居然还有这样         的事件:埃塞俄比亚妇女布科先后生下15个孩子都被部落长判为“被诅咒的孩子”,因而一出生就被判死刑。

A.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    危言耸听

B.危言耸听    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

C.耸人听闻    危言耸听    骇人听闻

D.危言耸听    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一代宗师吴昌硕

1)在摩天大厦林立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有一栋园林老宅特别独特显眼。走进老宅,匾额上是沙孟海题写的“一代宗师”四个大字。这里是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所在地。吴昌硕一代宗师,桃李满门,培育出齐白石、张大千等二十四位大师级艺术家。

2184481日,吴昌硕出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户书香门第。曾祖是前清国子监生,祖父是嘉庆年间的举人。父亲也在咸丰辛亥年中了举,不过他不愿为官,唯独以耕读为乐。受父亲的影响,幼年吴昌硕求知欲要比村里其他小孩旺盛许多,一开始跟着父亲念书,后来去邻村的一个私塾就学,每天翻山越岭,往返十多里路,风雨烈日,从不间断。

3)可惜十七岁那年,清军追着太平军,从安徽打到浙西,村里一片狼藉。连性命都难保了,哪还能读书?吴昌硕的两个兄长和弟妹都在兵荒马乱中死去,他跟着父亲一路逃难,才留得一条性命。哪知,一天又与父亲失散,只得独自一人到处流浪。他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了两年,一直等找到老父亲,才一起回到家乡。可是母亲在战乱中已离世。

4)在老家安顿下来后,吴昌硕便与老父相依为命,躬耕度日,耕作之余便投入书海。家里藏书已经不多,他便去借。有时为了借一部书,要行数十里路。借到了书,更是废寝忘食,不但写读书笔记,有时碰到喜欢的还把整部书都抄录下来,以便往后反复研读。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必定请教他人,绝不含糊过去。

5)吴昌硕十多岁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开始喜欢磨刀刻印。最喜欢阅读的是和篆刻、书法有关的书籍。二十二岁那年,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他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秀才,后决意不再赴考。二十九岁那年,吴昌硕与菱湖施氏成婚,婚后即独自离家去杭州、苏州、上海等文化氛围浓郁的江南大城市寻师访友。金石书画,圈内的十八般武艺他都兴趣浓厚。

6)起初吴昌硕从俞曲园学辞章和文字训诂之学,为时约两年。接着他在苏州结识了大书法家杨藐翁,向他请教书法和辞章。杨藐翁为人耿直,所作诗文也简练凝重,无论是为人还是学问都令吴昌硕敬佩不已。吴昌硕便请求杨藐翁收他为弟子。杨藐翁谦逊,回信过去婉谢,并说愿和吴昌硕换帖以弟兄相称,理由是“师生尊而不亲,弟兄则尤亲矣。一言为定,白首如新”。尽管如此,吴昌硕仍以师尊之礼相待,成名成家后时常在文章中提及“藐翁吾先师”之名。

7)“三十学诗,五十学画”是吴昌硕的自谦,其实早在而立之年,他就显现出了绘画的天赋。一开始,因为没有老师教,他就用书法的技法作画。后经朋友介绍,得以求教大画家任伯年。任伯年让他作一幅画看看,吴昌硕为难了,说:“我还没有学过,怎么能画呢?”任伯年道:“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随便画上几笔就是了。”于是他遵咐画了几笔。任伯年看他落墨浑厚挺拔,不同凡响,不禁拍案叫绝道:“你将来在绘画上一定会成名!”吴昌硕愣住了,还以为是跟他开玩笑。任伯年却严肃地说:“你的笔墨现在就已经胜过我了啊。”任伯年如此胸襟坦荡,吴昌硕又诚意求学,两人从此成为至交,始终保持着师友之间的友谊。同时,吴昌硕又从知名收藏家潘郑盦、吴平斋、吴大澂等人处看到不少历代文物和名人书画真迹。他便临摹欣赏,摘录考据,大大开阔了眼界,自己的技艺也随之大为长进。几十年里,吴昌硕迅速成长为“诗、书、画、印”四项全能的大师级人物。

8)吴昌硕未曾想到,自己一介读书人,竟会在知天命的年纪投笔从戎。年轻时他曾在苏州结识到大收藏家吴大澂。吴大澂比吴昌硕年长九岁,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他仕途顺利,从小小编修一路做到湖南巡抚,是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官员。

9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主战的光绪在其老师的鼓励下,下诏派吴大澂率领湘军出关迎战。吴大澂北上前给吴昌硕写了一封信,邀他入伍协办军中文书事宜。想当年吴昌硕拜访吴大澂的时候,吴毫不吝啬地将家藏拿出来任其赏玩。滴水之恩当泉报,况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是,他告别妻儿,投入吴大澂麾下。

10)甲午海战之初,清军奋力迎敌,左宝贵在平壤城牺牲,邓世昌在威海卫殉国……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吴昌硕悲愤交加,在营中提笔写下:“海军未复谁雪耻?愤失海权蹈海死。精卫衔石填沧海,呜呼我国多烈士。”

11)吴大澂之军大败而归,光绪帝从此不待见他。四年后下一道圣旨,将吴大澂革职,永不再用。不过,跟着吴大澂的“老兵”吴昌硕不仅性命得以保全,还在征战途中饱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这样的经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选自《名人传记》201405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湖州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昌硕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人绘画,所谓“强抱篆隶作狂草”,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风格,他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摘自阳飏《吴昌硕:金石之气》)

③诗书画而外复作印人,绝艺飞行全世界;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风流占断百名家。(民国大书法家于右任评价吴昌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从“吴昌硕纪念馆”写起,闲笔不闲。以铺垫的手法,引出人物吴昌硕,同时照应标题,突出他杰出的艺术成就。

B.吴昌硕受其家族的影响很大,其祖父、父亲都中过举人。其父亲沉醉于耕读之乐,不愿为官,他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勉强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

C.吴昌硕读书常写读书笔记,抄录书籍,反复研读,遇到问题,一定求教,绝不放过。这样的读书习惯,为他以后的求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D.杨藐翁不愿收吴昌硕为弟子,是因为吴昌硕的诗文、书法水平已是很高了,如有了师生关系,反而会生疏,所以换帖结为兄弟。

E.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后,国难当头,吴昌硕义愤填膺,毅然请缨,投笔从戎,告别妻儿,奔赴战场,为国效力。这段特殊的经历促进了他的艺术发展。

2.为什么吴昌硕被称为“一代宗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第(10)段中引用吴昌硕的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吴昌硕的艺术成长之路,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作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