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落花人独立 王开林 ①忧郁,是一个像《红楼梦》中林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落花人独立

王开林

①忧郁,是一个像《红楼梦》中林黛玉那样病态,伤感却又美丽无匹的词语,毫无媚俗的情调,我轻易是不敢去碰触的。哲人说:凡夫俗子只配有寻常的喜怒哀乐,至于忧郁,它是思想者伤口上的碘酊。我因此而惶恐了,我实在称不上一个思想者,但偶尔感受到一种悒悒的潮水漫过自己的心怀,那又是什么?

②先前,朋友太多,如草地上的聚餐,一起嬉游笑闹,真的无忧无虑,浪掷自己大好的日子,竟似挥霍他人手中的金钱,不知节制。后来,朋友们风云散尽,才觉到那些闲暇只是一季的落花,再也追悔莫及。

③一个读书人,竟忍心让书籍蒙上厚厚的灰尘和密密的蛛网,竟忍心看它们旷夫怨女似的神情。往日,我最喜欢在书籍中勾留,且心旌不为世事所摇动。然而,那种恬适的情趣终被琐碎无聊的生活蚕食殆尽。

④初春的薄暮,轻寒翦翦,细雨霏霏。我独倚小窗,听喜雨的燕子在低空中呢喃,它们嬉逐着,迟迟不肯归巢。心中空净得像一片幽谷,哪怕是一只蜜蜂的嗡鸣都能在里面激起回响。此刻,有幻觉飘然而至,它引领我进入岑寂的旷野。

⑤“前面有一棵花树,后面有一丛荆棘,站在原地,你可以说出自己的愿望。”

⑥我走向花树,丝毫也没有踌躇。

⑦灼灼的花朵,如蓬勃的火焰,这也是一种燃烧,最美丽的事物一旦燃烧,就注定不会留下果实。“火光”渐渐地微弱了,渐渐地暗淡了,最后,它们纷纷凋零。

⑧“我若选择的是那些荆棘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⑨“你将得到甘甜的刺莓。”

⑩我开始有一些懊丧。然而,花朵飘谢,我还可以独对空枝;刺莓非我所求,我只有远离它。

四月的薄暮,一声悠悠的叹息在心头萦绕,久久不绝。一个女孩就在这时走过我的窗前,宛如我最熟悉的影子惊鸿一瞥,就悄然消逝了。

如什么都不想,只让四月的细雨在心中浅浅淡淡的描,描出一些朦胧的印象,犹如昔年的一张笑脸,几乎经不起轻轻的一抹。

她执意不肯与我在同一个屋顶下生活,但她乐意有一方天空,一片草地暂时属于我们。执手相看,久久无话,没有一点点欲念;在那一刻,便是死去也决不会遗憾。

她说:“你明白就可以了,一个人走进你的心里去,又从你的心里退出来,她不曾带走什么,也不曾留下什么。”

我一直就在那棵花树下接受它飘零的情意,拾起一片片落红,拾起那些欲说还休的日子。她已经消逝了,像一声和弦。在初春的薄暮,追忆往昔,她总是一个影子,无法还原为清晰的形容,我只能把她看做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光亮,揣在我的心中。必得暂时抛开世俗的杂念,才能觉到它的存在。

“溺水时,一定要呼喊我的名字!”

简直就像神谕一般,四月的细雨又唤回了那份亲切的感知,她将一绺湿发绕在手指上,那是最后一次见面。

“很久以后,你将在某个雨日记起我,那时,我已经老了,你记起的却依然是我年轻时的样子。”

真的,只有在雨日才偶尔忆起她,一个不肯屈就于生活规范的女孩子,一个逃避感情羁绊的女孩子。在远方的都市里,她仍然独拥着许多的梦想而不肯沾染世俗的尘污吗?

我记忆的深处,就只有一痕淡淡的影子,在微雨中,在花树下,她悄然独立。

1.文章第一段中说“我实在称不上一个思想者,但偶尔感受到一种悒悒的潮水漫过自己的心怀”。从文中看,作者有哪些“悒悒”的心绪?

2.试概括文中女孩的形象。

3.文中4—10节写“幻觉”,其实是一个关于人生道路的的隐喻(不只是爱情)。综观全文,说说“选择花树”与“选择荆棘”分别有什么样的人生寓意。

4.文章以“我记忆的深处,就只有一痕淡淡的影子,在微雨中,在花树下,她悄然独立”收尾有什么作用?

5.试就本文的标题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1.①后悔虚掷光阴。②生活琐碎无聊,失却恬适读书的情趣。③唯美的爱情虽已远去,仍让人惆怅。④人生必须作选择,难免有遗憾。(答出三点即可) 2.聪慧,超凡脱俗,追求独立自由的新女性形象。 3.选择荆棘:放弃理想,接受卑琐的生活,最终获得世俗的幸福。这是一条世俗人生的道路。 选择花树:执着追求,为最美好的理想燃烧生活,只在乎过程而不在乎结果。这是一条理想主义者的人生道路。 4.①“我记忆的深处,就只有一痕淡淡的影子”与前文“在初春的薄暮,追忆往昔,她总是一个影子,无法还原为清晰的形容……”相照应,结构上显得严谨。②呼应标题“落花人独立”。③暗示文章主旨:“记忆的深处,就只有一痕淡淡的影子”,说明唯美的爱情现实生活中不能生存;“悄然独立”,既表示她对独立自由的追求,又暗示她超尘脱俗、孤独落寞。 5.①以古典诗句作标题,增添了文采,颇能夺人眼目。②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落花”既写实,点明四月暮春景致;又写虚,透着一份落寞。③内容上能统摄全文,既涵盖了开头有关抑郁心绪的交代,又与中间的人生寓言有照应关系,更暗示了后几段那个爱情故事的结局,非常恰切。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一句话出现在文章第一段结尾处,因此答案要到下文去找。第二段“浪掷自己大好的日子……再也追悔莫及”写出对虚掷光阴的后悔;第三段“一个读书人……那种恬适的情趣终被琐碎无聊的生活蚕食殆尽”写出生活琐碎无聊,失却恬适读书的情趣;五到十段“我走向花树……我开始有一些懊丧。然而……我只有远离它”写出必须选择,然而难免有遗憾;第十一段到最后,写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我记忆的深处,就只有一痕淡淡的影子”虽然远去却仍然怀念。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第一问人物的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来分析,从文中女孩的语言“你明白就可以了……也不曾留下什么”“那时,我已经老了,你记起的却依然是我年轻时的样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聪慧的女子;“惊鸿一瞥”“只能把她看做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光亮”“抛开世俗的杂念,才能觉到它的存在”“不肯屈就于生活规范”“逃避感情羁绊”“拥着许多的梦想而不肯沾染世俗的尘污”“在微雨中,在花树下,她悄然独立”表明她是一个维护着自己唯美梦、想纤尘不染的、超凡脱俗、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第二问考生可以结合第一问概括出来的形象来谈,也可以推断一下女孩子“逃离”行为的原因,可赞美也可以质疑,结合原文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原文说 “刺莓非我所求,我只有远离它”,也就是说“刺莓”不是“我”追求的结果,而花树“灼灼……最美丽的事物一旦燃烧,就注定不会留下果实”,可见花树在“我”心中是最“美丽的事物”,尽管燃烧过后没有果实“还可以独对空枝”去思索、回味它燃烧的过程,而且“我走向花树”“丝毫也没有踌躇”,表明选择花树时“我”是那么的执著和义无反顾,可见,对花树的选择就是选择一条理想主义者的人生道路,那么相对的,选择荆棘则是选择一条世俗的人生道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文章结尾一般都具有升华主旨、卒章显志、首尾呼应(包括呼应上文、开头段、题目)、引人思考等作用。本题考生只要按照这个思路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赏析文章标题,一般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是内容,二是使用的技法及表达效果。从内容上看,“落花”一般用来感叹青春易逝,佳期难再,“人独立”表达的是寂寞和孤独之情,这就与文章开头的抑郁心绪是一致的了;中间的人生寓言是依托选择“花树”还是选择“荆棘”而设喻的;而最后几段的爱情故事更是“在微雨中,在花树下,她悄然独立”,可见,这个题目从内容上统摄了全文,非常恰当。从技法和表达效果上看,“落花人独立”引用了晏几道《临江仙》中的诗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就拓展了文章的意境,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吸引了读者;从正文看,落花可以看作是实有之物——“四月的薄暮”“我一直就在那颗花树下接受它飘零的情意,拾起一片片落红”,所以是实写;但又因为在本文中“花树”本身又是一个隐喻,后文的“拾起一片片落红,拾起那些欲说还休的日子”“落花”显然又是一份落寞情绪的流露,这又是写虚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挂枝儿,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它的全盛时代在明清,可它的历史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后人考证为渔娘曲的“吴蔡讴”,大约就是吴歌的原生状态。它虽然发源于吴地的水上人家,可从陆机的《吴趋行》和谢灵运的《会吟行》来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称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它不仅以清丽委婉的吴音引人入胜,还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

同其他民族一祥,汉族原本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唐代的踏歌,能在长安街上连唱带跳三天不息,这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很生动的描写。这种情况到宋代发生了改变。宋时,汉唐社会张扬的时代个性逐渐消失,人们从喜好劲歌狂舞而变得只能浅吟低唱。这种改变首先是因为理学兴起之后,崇天理、灭人欲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钳制。与此同时,宗族规章制度的完备,对人们的行为又加强了约束。另外,戏曲的兴起,艺术形式的更新,人们兴趣的转移,对此也不无影响。不过,醉心歌舞的盛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作为人们宣泄情感的音乐,其蓬勃的生命力,仍在民间积蓄、流传。在江南一带,就孕育出许多艺术精品。众所周知,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从这里发源。享誉世界的十大金曲,有两首在中国,这就是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这两首金曲都产生在江南,它们在江南真是家弦户诵。

吴歌大多为情歌。万历时期的挂枝儿,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其中尤以表达女性的情爱为最,表现出女性挣脱枷锁的强烈冲动。明朝是提倡妇女守节最严酷的时代,然而就在这禁锢最严的时期,从吴歌中迸发出女性要求自主择偶的别样声浪。这些女性不畏众议,不为利诱,敢于走出家门,出了事自己承担。在吴歌里,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人性,终于喷薄而出,就连深锁寺院的尼姑、高龄的老妇,这些被禁锢最深的人群,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韪,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这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吴歌的形式传播于乡间里巷,为妇孺童叟津津乐道。这说明民间社会并不都受统治阶级意识的控制,理学家灭人欲的思想在这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情喻事,是明清之际的时尚,吴歌中的一些情歌亦是如此。它们以情为由头,或抨击时政,或把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万历王朝的首辅沈一贯曾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这种民间的异端言行,是对封建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的抵制和消解。  

可以说,正是这一腔充满质朴人生感受的吴歌,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哺育了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潮,显示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摘编自刘志琴的《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歌产生的时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它流传到明清时代时进入全盛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

B产生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不仅在当地家弦户诵,即使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钳制和完备的宗族规章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汉唐张扬的时代个性在宋代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D“吴蔡讴”清丽委婉,听起来引人入胜,于是,它在魏晋南北朝时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一种社交礼仪。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源于吴地水上人家的渔娘曲“吴蔡讴”,一旦被改编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应该就不再具有原生吴歌的特点。

B汉族本来同其他民族一样能歌善舞,但从宋代开始,人们不能再像以前劲歌狂舞了,汉族的歌舞才能逐渐不如民族了。

C明代那些以大胆追求爱情为内容的吴歌被传播于乡间里巷并受到热烈欢迎,这说明民间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并不完全相同。

D明清之际那些以情喻世的吴歌,作为不同于统治阶层的异端言行,对封建统治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必然会构成一些威胁。

3.联系文本,谈谈吴歌的价值和意义。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焉用亡郑以陪邻”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则思知止以安人                     B.以勇气闻于诸侯 

C.以资政殿学士行                     D.赵王以为贤大夫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特殊句式类型和“予羁縻不得还”相同的一项是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虽董之以严刑

C夫晋,何厌之有                     D虑壅蔽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抶而仆之                         B必固其根本

C吾羞,不忍为之下                 D毕礼而归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