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太常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温叟与张昭同修汉隐帝及周祖实录。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成咸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痰,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B.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C.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D.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

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温叟很有文才。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后来还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录。

B.刘温叟公正无私。他曾主持贡举,录用的进士中12人被斥除,但后来他们还是考中了进士。

C.刘温叟爱惜名誉.。御史府旧例,赏赐若公用不足则以罚款补充,温叟拒绝取用这样的赏赐。

D.刘温叟清廉有加。宋太宗当晋王时派人给他送去钱和物,他都不肯接受,使者不得已将其载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2)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1.A 2.)D 3.D 4. (1)我呵道而过的原因,是想向人暗示您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 (2)从前接受下来,这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一年还不启封,他坚守节操(的行为或品质)更加明显。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先大致读懂文意,再抓住一些标志,如:结合文句意思进行。虚词、对称式短语、 “曰”等对话式词语。有时还需依靠找出动词和它们的宾语来断句。解答本题,应注意“迁礼部侍郎”中“礼部侍郎”是官职名称,不可断开。“帝怒/黜十二人” “帝怒”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所以在此断开。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D项“丁内艰”,是遭遇母亲去世。此类题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点:识记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D “宋太宗当晋王时派人给他送去钱和物,他都不肯接受,使者不得以将其载回”错。原文是说:温叟当时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过了一年还不启封,晋王只好命令官吏把所送物品载回。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翻译时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抓住关键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关键得分点:(1)“呵导”“示众” “非时”(2)“纳”“周岁”“苦节”。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刘岳退居洛中时,对家人说:“我的儿子风骨秀异,不能预知的只是寿命长短罢了,当今世道混乱,我儿能够与我都成为温、洛之间的老叟则足矣。”所以给他取名为温叟。后汉高祖南下时,温叟从洛阳跟从到郑州后,称病不行。进入汴京后,温叟很迟才到来,授任他为驾部郎中。显德初年(954),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温叟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录,恭帝即位,升任他为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建隆元年(960),任御史中丞。遭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建隆三年,兼任判吏部铨。一天晚上回家从宫前走过,太祖正与中黄门数人偶然登明德门西楼,温叟的前导人员偷偷地知道了,告诉他。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那样传呼。第二天朝见时,温叟说:“人主登楼非时,则近臣都希望得到宽恕,护卫诸军也希望得到赏赐。我之所以呵道而过,是想向人暗示您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太祖认为他做的对。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任台丞十二年,多次求人自代。太祖难找合适人选,不允许。开宝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贫穷,到他家里赏赐器币,几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太宗在任晋王时,听说他清介,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命令府吏封署后离去。第二年重午节,又派人送去角黍、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太宗。太宗说:“我的钱他尚且不用,何况是他人的钱?从前接受下来,这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一年还不启封,他坚守节操(的行为或品质)更加明显。”命令官吏把所送物品载回。这年秋天,太宗在后苑侍奉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叹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20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不过,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  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那么,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

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徐旭生先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虽然是借鉴日本学者的文学史著作写成的,但仍然把“以治化为文”认作正宗。到1923年,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自汉以后,神话大兴。”鲁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但鲁迅撰写的《汉文学史纲要》和茅盾撰写的《中国文学变迁史》中,都没有给神话位置。神话为文学史作者普遍关注,应该是在上世纪中叶的事情。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神话资料钩沉工作取得的进展,更重要的是随着苏联文学理论的传入,神话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里程。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前提,由此有人推论中国上古也应该像希腊一样有一个神话为主体艺术的时代,神话也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和前提。如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古典文学简史》、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詹安泰《中国文学史》、杨公骥《中国文学》等,都是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来论述的。

(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曾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但是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传人中国,中国一些

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始对这一“共识”提出疑问。

B.西方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学起源于古代神话,因为古代神话具有神圣性和社

会功用性,而且对西方文学产生规定性作用。

C.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是否要以中国上古

神话的出现为前提,确实难以判断。

D.无论是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还是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略稿》等,都受外国文学理论的影响,都把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定位为神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是两种不同时代的神话,前者出现的时代要远远晚于后者。

B.像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上古神话也并非“虚造”,因为它们都有历史作内核,所以只能算上古史的神话化。

C.“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揭示了“源”和“流”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即“源”对“流”

具有规定性作用。

D.林传甲、汪剑余、鲁迅、茅等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都不认为神话是中国文学之源,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毓庆看来,中国神话并非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正如徐旭生所言,中国神话总有

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

B.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国文学史没有规定性,但是六经对中国文学史却有规定性,所以中国文学史的“源”是六经而非神话。

C.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是否对文学史的发展产生规定性作用,这才是判定神话是不是中国文学源头的两个必要条件。

D.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但并不能由此推出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学的

“源”的结论,因为两地神话出现的时期和作用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三位画家:

第一位,画一幅画需要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存在是为了艺术,我绘画极其严肃,我绝对不会像某些画家一样作画时像玩游戏。”

第二位,画一幅画的时间不长,有时一天甚至可以画好几幅。他说:“艺术是一种生命的游戏,能够让人喜悦、放松,感受心灵之美。我不会像有些画家画不出画来就觉得自己对艺术很严肃。”

第三位,画一幅画没有具体的时间。他说:“我想画就画,也不为什么。我认为艺术就像散步和工作一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经济日报》对北京某次空气污染原因所作的分析示意图,请把这个示意图表达的意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本题6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___②_____。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____③____。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是: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用“                          ”生动描写了春回大地草木勃发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归隐田园的快乐之情。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