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小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1.它的奇,表现在:①“飞花”和“梦”本不相似,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②,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①:淡淡的忧愁。②: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已经把技巧告诉考生,是要求考生来分析这种技巧的特点和效果。考生可从比喻的本体与喻体相似的特点角度,结合着本体“飞花”,喻体“梦”的特点来分析,“飞花”和“梦”本无相似之处,但在这首词中“飞花”的特点是轻盈、美丽;“梦”也体现出了一种轻飘的美;因此体现出运用比喻的新奇;然后再结合着词人以抽象的“梦”来形容具体的“飞花”这一特点来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其实是要求考生分析比喻这种修辞的用法和在本句中的效果,考生只要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指出表达这种情感的手法。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细如愁”写出了词人的愁思,“淡烟”“丝雨”等这些意象词可概括为淡淡的忧愁。由“轻”“秋”“幽”可感悟出轻浅的秋季色调、幽渺的意境,也可体现出词人的忧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和用词来体悟情感,比如“淡烟”“丝雨”“细如愁”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元、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令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補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节选自《明史张以宁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令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B.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令/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C.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令/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D.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令/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B.“三年丧”是古代丧服中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C.“玺”指印章,秦以后为皇帝专用;“玺书”是指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以宁富有才能,名声传扬一时。他八岁时为伯父之事进县衙,奉县尹之命赋《琴堂诗》救出伯父而出名;元顺帝时因有杰出之才,知识广博、记忆力强而在当时享有盛名。

B.张以宁历经两朝,官场几番浮沉。他在元朝考取进士,担任过黄岩州判官、六合县县尹,因事免官后再任国子助教和翰林院侍读学士;明朝时又被任命为侍讲学士。

C.张以宁奉命出使,深受天子赏识。进入安南国后,该国发生不测之事,他因处事得体而受到明太祖嘉奖;他在返回途中不幸去世,明太祖下诏让主管官员为他举行祭奠仪式。

D.张以宁廉洁清正,学问研究专一。他为官不谋求财物,出使往来只携带简单的生活用品;在学术上擅长《春秋》,并写下《胡传辨疑》《春王正月考》两部研究专著。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

(2)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tái)它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 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 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德充符》中,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他们不但得到了妇女的爱慕,而且也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重用。

B.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C.在庄子看来,形貌奇丑的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虽然认为“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但并不排斥形体与精神双美兼得的现象的存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哀骀它之所以得到爱慕是为了更有力地反驳以孔子为代表的排斥丑怪之美的儒家美学。

B.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而贯休笔下的人物怪异甚至丑陋,与儒家美学的追求迥乎不同。

C.贯休笔下庞眉大目、孕颐隆鼻的罗汉形象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一脉相承。

D.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庄子看来,孔子所遭受的“天刑”指的是他在精神上只知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

C.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D.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大大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处世之道     尼采

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

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最美好

读完这首诗你可能有自己的看法,你是否同意尼采的看法?你认为从哪里看这个世界才最美好?请结合你的人生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题意范围之内,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认真观察,说明其主体部分(阴影、周围汉字和英文除外) 的构成要素及含义(说明:标志背景为蓝色)。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

天空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我们的心灵是最美的,而不是天上的彩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