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西塞罗说:“荣誉使艺术盛兴,一切有志于钻研的人,无不...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西塞罗说:“荣誉使艺术盛兴,一切有志于钻研的人,无不受着荣誉感的激励。”

但丁说:“通向荣誉的路上并不铺满鲜花。”

阿雷蒂诺说:“一个放弃了荣誉的人就等于放弃了生命。”

蒙田说:“(父亲教育孩子时要)训练一颗温柔的心灵向往荣誉和自由。”

对于“荣誉”,你有哪些感悟昵?请以“荣誉”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居里精神 许多人如珍视生命般珍视荣誉,且异常珍视那些像征荣誉的种种物件。这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更是司空见惯:为着某某功劳受皇帝垂青而御赐的玩意儿,可以世代珍传,子孙引以为豪,像是自己得的。而居里夫人,一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却把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奖章给孩子们玩耍。在多数人看来,这简直不可理解,而居里夫人却如是说:“荣誉只是一个人努力成果的记录,奖章就像玩具一样,玩玩就是了,把它像神具一样奉守着,反而一事无成。” 不错,一个人能赢得荣誉,必有他的过人之处,是可以为之自豪的,而如何正确地对待荣誉及它对后代的影响,则是非有远见卓识的人不能办到的。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人。她能清醒认识到:荣誉是社会给予自己的一种承认,却也是成功者的包袱。因为,短视的人往往为此而沾沾自喜,以为达到了鼎盛,把奖章、证书之类当作自己才能的象征、保证,而就此不前,最终再没有大的成就。 更可贵的是,居里夫人并不刻意给女儿留下什么荣誉、奖章、财产,而是教导她们不要靠父母的荫庇,要自谋生活之路。这在中国似乎又是行不通的。 不论古今,中国人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为子孙留下点儿什么。不管富的还是穷的,总是在尽心为后代谋划。留下钱财自然最好;留下荣誉呢,也是后世受用不尽的甘泉。后人也常以此作为精神力量,自己怎样破落不要紧,只要一想起曾光彩过的祖先,也就呼吸畅快,觉得高人一等了。殊不知荣誉是祖先的,跟你有什么关系呢!可是,能为自己赢得荣誉、地位、财富的聪明的中国人,却宁愿害了子孙——让他们永远不忘自己当年的光彩,替自己炫耀而使他们在这当中一步步破落下去——也不愿让他们吃些苦,学些真本领,去赢得他们的荣誉。不是么,历史为证,帝王之家,名门望族,哪个不都是经历了崛起、繁盛、衰败的过程?这同中国人对待荣誉、教育子女的方式难道没有关系吗?人们总是骂那些不肖子孙,其实责任并不全在他们。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肖”得过头了,而忘了自己。在祖先荣誉的笼罩下,他们的精神、身体似乎是在替祖先延续,承袭着永久的优越感,享受着祖辈的恩泽,而一天天颓废下去,这是许多中国人的悲哀。那些祖宗的在天之灵会不会后悔当初呢? 居里夫人的女儿没有接受母亲的荣誉、奖章、财产,却成了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我们不妨把居里夫人的所作所为称之为“居里精神”。它应是每一位成功者——甚至一般人——借鉴的精神。在中国,它尤其应该发扬光大。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话题作文,所给材料是西塞罗等四个名人的名言,他们的名言都是围绕荣誉而谈,因此在写作时可以从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观点来写,也可以写出自己对荣誉的见解。写作时文体特征要鲜明,记叙文要交代清楚记叙六要素,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据要充实,论点要明确。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单一名言审题立意:这类材料一般里面只有一个名人的一句名言,或者一段话,我们同样需要从中找出关键词,理清关系,准确立意。具体方法有四步:第一步,明确话题;第二步,抓关键词;第三步,理清关系(比喻性要弄清喻意);第四步,准确立意。二、多则名言审题立意 这类材料有两则以上名言出现,两则名言的意思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相反的。对于相同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同法;对于相反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异法。本则作文,属于多则名言类,这几则名言都是围绕“荣誉”而谈,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几个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

蕙兰芫(yán)荽( sui)

不喜欢芫荽,或者叫不重视芫荽,全因了那香。

芫荽不像葱,爆锅时,细细地一股干香气窜出,长驱直入,进了肠胃;也不像姜,煮出的汤喝时平淡,不过数分钟,七窍全部打通,尽情地欢畅;甚至不像辣椒,噼里啪啦一阵拳打脚踢,一上场就将人打翻,那份火爆干脆利索,像海湾战争的地毯式轰炸,一点都不隐瞒,直率率逼得你泪水横飞。

芫荽的香,浓重,烈性,怪异,鬼魅,阴沉,像捂在被窝里的汗气,借着热腾腾的食物,妖冶地上升。那香气,是芫荽嫩弱单纯的相貌无以承担的,太浓烈了,压了食物的原汁原味,显得歪门邪道。宗教信仰者忌讳食用浓烈气味的蔬菜,比如道家就忌韭菜、蒜、胡荽。胡荽即是芫荽,因了张骞从西域引进,汉人称作胡荽,道家不食它,认为它身上有荤气。《罗氏会约医镜》中有芫荽辟一切不正之气的说法。我倒以为它本身就不正气,何来辟了别人的不正气?

单说芫荽,是餐桌上的配角,摆盘时的装饰材料,煲汤时的提味用料,它不单独成菜,豪放的师傅在做好的鱼汤里抓一大把芫荽撒下,厚厚的一层,虽然骇人,但即便再多,食客也明白,那不过是调料之一,顶多是个配菜而已。但,去除气味浓重,入口的怪异外,单作为植物的芫荽,我是欣赏的。

周末,菜市场的芫荽青碧碧的,携带着夜里的露水,即使放在众多的蔬菜之中,它依旧是显眼的,它嫩,嫩的出水,它绿,绿成碧色,它看似细小,不占位子,却散发出一股股早春气息,使人爱怜。芫荽两个字,草字头,与草木关联,草木在新疆尤其珍贵,满目黄沙,苍凉大地,嶙峋山脊中忽然跳出个葱葱郁郁,大脑被绿波涤荡,整个身体都跟着鲜绿起来,人也变得阴柔起来,婉转起来。而芫荽两字,又不常见常用,偶尔遇见一次,像邂逅的梦中情人,心底一亮,想说的话太多,竟无从说起。这也是我欣赏作为植物的芫荽的一个理由。

记得当年读三毛,读到结婚时,三毛说,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长衣衫,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穿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一顶草编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荷西打量着说,很好,田园风味,这么简单反而好看。他们锁了门,走进沙漠里。香菜就是芫荽,一把芫荽点缀的三毛,给荷西带来了一股田园风味,简单反而好看。芫荽作植物时,是有这个特点的,增辉添色,却不过分,适时又适宜,更何况是在沙漠里,在黄沙茫茫的天地间。

我母亲读芫荽时,很动听,她把芫读做盐,我以为是方言的读法,后来查《植物图谱》得知,芫荽也叫盐荽,延荽,盐是北方发音,读的时候不如芫字委婉,像含在嘴里打了个转又出来,盐是把舌头摊一下,嘴型成一字,很朴素很厚道地吐出来。据此,每当她说,放点盐荽吧,我都学着她的样子,心里重复一遍盐荽,再看一眼质朴的她。她在出锅前的面条汤里撒上芫荽花,嘴里说,放点盐荽吧。手撒下去,像天上下了绿草,整个一碗面条都成了早春的颜色。

青碧碧的芫荽入诗、入歌,才叫出神入化。

早先听《斯卡波罗集市》,旋律幽婉,心动了好多年。一个苏格兰男子,借着象征爱情的欧芹、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四种植物,思念心中的女子。你去斯卡波罗集市吗?那遍布欧芹、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的小山坡,代我向那儿一位姑娘问好,他曾经是我的爱人,请叫她为我做件麻布衣衫。

绝妙的译者,借了《诗经》的风格,译出蕙兰芫荽。歌词中那四种象征爱情的植物,并无芫荽,译者却生生地写出个芫荽来,并为题,是看中了芫荽的青碧,细嫩,还是草字头,要么是喜欢这两个组合在一起的汉字吧。

问尔所之,是否如适?蕙兰芫荽,郁郁香芷。彼方淑女,凭君寄辞。伊人曾在,与我相知。嘱彼佳人,备我衣辎。竟有这般清雅的译者,坐在孤昏的油灯下,听着歌者声声倾述,顺手牵来一纸,饱蘸墨汁,提笔落案,问尔所之,是否如适?一字一字,字字珠玑,隽永的笔迹微微倾斜,一首千年后的诗经歌咏印到纸张上,她又加了诗名,不再是《斯卡波罗集市》,而是集市中常出现的蕙兰芫荽。

后来,传唱,诵咏,译者隐没了自己。因为隐没,诗的美质在译的程度上再次被放大,更加地接近了《诗经》本身。而我脑海中的译者肖像该是:女性,清瘦,美目,蓄着齐眉刘海,穿棉布素色旗袍,对着手中的书,书中的诗,谦和地微笑着。

(《新疆经济报》2014年5月4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文章开头,使用浓墨重彩的语言,酣畅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葱、姜和辣椒给予我们的味觉体验,借以对比映衬芫荽那种浓重怪异的香气给人的强烈刺激。

B.在描写了芫荽的颜色、香气之后,作者通过写三毛以芫荽作装饰和母亲对芫荽的特别读音,表现了作为植物的芫荽所具有的“适时又适宜”的“简单反而好看”的“田园风味”。

C.本文对熟词的创造性使用别具特色。例如“直率率”、“青碧碧”,还有“嶙峋山脊中忽然跳出个葱葱郁郁”,除了叠字所具有的强调之意与音韵之美,也别有旧词翻新的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妙趣。

D.不同民族文学的翻译有时甚至是一种不亚于原作的再创造,由《斯卡波罗集市》到《蕙兰芫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E.因为本文作者对芫荽、对《斯卡波罗集市》非常喜爱,所以为了表达对这位无名译者的敬意,作者便在文末对这位译者的形象作了一番美好的想象。

2.请解释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意义。

因为隐没,诗的美质在译的程度上再次被放大,更加地接近了《诗经》本身。

3.“作为植物”的芫荽具有哪些特点?请联系全文作简要概括。

4.欲扬先抑是散文写作的常见手法。请具体解说欲扬先抑的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3)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别康桥》)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题。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1.从“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可以看出雨后新晴的乡村景色              特点。

2.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熟练

B.每一令出,平其功                  伐:讨伐

C.人穷则                          反:同“返”,追溯

D.谗人之,可谓穷矣                  间:离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楚怀王左徒           父母宗族,皆戮没

B.博闻强志,明治乱     箕畚运渤海之尾

C.王怒疏屈平           好学,不耻下问

D.夫天,人之始也      楚左尹项伯,项羽季父也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B.上官大夫与屈原处于同等的官位,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很生气,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屈原内心忧愁苦闷,所以写下了《离骚》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B.夫晋,何之有    厌:厌倦

C.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D.以乱整          易:替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乱易整,不武               丹不忍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因人力而敝之                秦王购金千斤,邑万家

C.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D.①吾还也                      ②会怒,不敢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