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朴树的歌里唱道:“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朴树的歌里唱道:“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请以“看见平凡”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要套用或抄袭,字数不能少于800字。

 

看见平凡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穿越山与海的回忆 我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比如天气,还有你。 又是一个晚自习坐在课桌前思考着当天的收获,你凑过头来拿着一张×××的明信片,笑嘻嘻地冲我说:“嘿,快看新一届小鲜肉!”我转过头白了你一眼,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花痴。”便又扭过头去想自己的事去,你自讨没趣,便拿出一张物理卷子低头琢磨起来。 我们认识有六年了吧,从小便是同学,到了高中有在一起,所以我们都在各自的心里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嘿,你还记得小学毕业照“背后的故事”吗。 那天我满心欢喜地从教学楼前拉着你跑向操场的途中,你很无辜地被一块大石头绊倒。你那颗“假门牙”掉了下来,那时候我整个人都懵了,你拿着那颗牙拍了拍身上的土对我笑了一下,便拉着我去了操场。于是在那个原本美好的适合放在纪念册里的下午,竟然就真的被放进了回忆里——却只是因为一个并不美好的场景。 在那一刻,我看见了平凡,也看见了最纯的情。 向前走,就这么走 偶尔的一次表彰大会让大家处于低沉状态的心一下子沸腾起来。大会上年级主任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表扬着成绩优异的某某学生,声音伴着风声在喇叭里刺耳地响,我们都是台下几百名普通学生中的一个,羡慕着他们能够站在领奖台上戴着耀眼的光环冲我们笑,心里顿时像被淋了柠檬汁一样酸涩。我故意不向台上看,和周围的女生聊天借以转移注意力,可我们都知道,荣誉是他们的,我们什么都没有。 台下的同学们一个个地都缩进去了脖子,只微微露出一双手在风中鼓掌。 在那一刻,我们看见了平凡,也看见了自身的不足。 路依然远 距离不过是速度乘以时间,不能提高速度那就增加时间吧。 每天顶着熬夜积累下来的黑眼圈,即使在冬天也用冷水洗脸,刷牙。匆匆忙忙地穿上衣服冲到操场跑操。早自习,背单词。下课。吃饭。一天忙碌的学习生活从睁开眼的那一刻开始。你可以一天上九节课,三节晚自习,你可以一天写完两支笔芯,做至少三套卷子,你可以早起十分钟晚睡十分钟记住几个单词和物理公式,你可以用玩手机的时间弄懂一道数学题,用看杂志的时间写完一篇英语阅读,你可以把聊天K歌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六点起床很困难,背单词很困难,静下心来很困难。但总有一些人,他们可以五点起床,一天背六课单词,耐心做完三套卷子,谁也没有超能力,但是自己可以决定一天去做什么事情,你以为没有了路,事实上路可能就在前方一点点,整天念叨着后悔选理科,却还是在课下拼了命似的拿着笔在草稿上算个不停,既然自己不如那些聪明的同学,那就笨鸟先飞吧。 在那一刻,我们看见了平凡,也看见了努力背后的希望。 我们应该知道,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的人一定不会成功。我们虽是平凡人,但即使平凡到尘埃里,也要开出最美丽的花!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加命题作文。材料是对命题中关键词的解说,“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材料中说“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此处的“平凡”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思想精神。可以从自身入手,也可以从他人入手。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命题作文的立意方法:(1) 找题眼。作文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①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双赢的智慧””,题眼是“智慧”。②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看家乡”,题眼就是“看”,“看”是视觉的感受,题目规定了是从视觉写家乡,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的独特的风土人情,或家乡的变迁。文章中当然能写思索,但一定要是由“看”而引发的思索。③在主谓短语的题目中,谓语部分常常是写作的重点,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我看课外阅读”,“看课外阅读”就是题眼,意为“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因此,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课外阅读现象的探讨,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2)了解范围和重点。①分析内涵。如全国高考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反面论点来批判,显然不妥当了。②分析外延。引申型命题,用作为引子的某一件事或某个事物命题,要求借题发挥,展开议论比喻类比型、象征型命题。③分析关系。通常所提供的概念之间或是因果关系,或是目的关系,或是条件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或是并列关系(《走与停》06重庆)等等,有时,多概念之间还会是循环关系。④分析结构。通过对题目的语法结构做出分析,以确定作文的思维走向。(3)比较。如果一时对一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把握不准,那么,不妨把另一个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中明辨各自不同的议论重点,进而审清题意,也是一种好方法。①比较命题的关键词。②比较命题中概念的关系。③比较题目的文体特征。通过比较,辨明评议型、引申型、考证型、感想型等命题的细微差别,如评议型要求评事议理,引申型要求借题发挥,考证型要求查核证实,感想型要求夹叙夹议。审题时如把握住这些细微的差别,议论时就能精确地体现命题意图。④比较命题的类型。如比喻类选择能作为比喻和类比的事物命题,要求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象征型则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要求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如《“绿叶”赞》、《路标》、《小草的风格》等。⑤对相似题目的比较辨析,可以帮助我们懂得怎样排斥写那些不合题意的内容或材料,而且启发我们避开“相似题目”的雷同构思,把握住写作重点,并有可能在文章中议论出别人未觉察出的新意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

民主时代的参与(节选)

陈尧

民主理论的复杂性之一,就是其概念和形态的差异化和多样化。自由主义民主在当代西方社会独占话语权并几乎终结了意识形态之争,而全球化的蔓延将自由主义民主渗透到全球每一个角落时,人类社会似乎进入了一个共识的时代。

民主是什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民主?民主是否就是那种个人可以消极地享受公共权力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而同时仅仅在名义上保留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或者,民主已然成为一种消费品,在后工业时代社会大众将其客体化为一种普通必需品而变得日益熟视无睹?

显然,自由主义民主席卷全球并不是自由主义民主的胜利,而仅仅是自由主义民主意识形态的胜利。全球化只是将高度物质文明背后的(但不是必然的)自由主义民主意识形态输送到其他国家,却并没有将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方式输送到全球。自由主义民主是民主的一种形态,但民主并不仅仅是自由主义式的民主。自由主义民主是人类实现民主价值的诸多道路之一,人类历史上至少还存在着共和主义民主、保护型民主、发展型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精英主义民主、多元主义民主、自治民主等形式。其中,参与式民主是民主理论的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话题。

在民主理想的传统中,参与一直居于核心的地位。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建立在公民大会直接表决、全体参与的基础上,这种公民表决式的民主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被认为既服从理性主义又服从经验主义的原则。但是,古代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在人类政治历史上并不是常态,城邦政治是一个集宗教、政治和道德于一体的民主实验,但这种实验被证明并不长久,也是脆弱的。后古典时期的政治生活并无民主的容身之处,更没有参与的地位,相应地也就缺乏对民主本质的进一步思考。

近代以前社会的政治形态是以神圣的精英政治为特征。在工业化扩张和资本主义市场运动的推动下,政治形式不断发生变革,特别是政治参与的扩大塑造了现代民主政治。十六、十七世纪以来近代政治发展的历史,不管是从封建主义或绝对主义转变为代议制民主、从有限选举演进为竞争性的普选制,还是各种政治权利在内容和范围上的扩大,无不是以政治参与的扩大为内涵,从而建立起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

近代参与民主理论家中最为卓越的代表无疑是卢梭,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关于政治体系本质的理解对于参与民主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卢梭将自由的概念建立在参与活动的坚实基础上,他认为除非每个人通过参与过程“被迫”做出具有社会责任的行为,否则将不存在保障每个人自由的法律,即不存在公意或个人服从于自己的那种正义法则。个人实际上的自由以及他对自由的感受,通过决策过程中的参与而得到提高,因为参与赋予了他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生活和他周围的环境进行控制的能力,由此,卢梭也将参与看做能够提高个人自由价值,通过这一过程使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卢梭的参与民主思想与古代雅典的民主观念一脉相承。              

(《文章《读书》2006年第8期,有删节)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思路

2.请简要概括“参与”在不同时代民主政治中的体现。

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的文字应该如何理解,试作简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

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母女二人都穿著褴褛的丧服。小女孩把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靠窗口的座位上。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两个人开始吃饭,过了一会那位妇女停下来不吃了。小姑娘向窗外张望了一下,映入她眼帘的是一片荒凉的旷野。

妈妈递给她一把梳子。“梳梳头!”妈妈说。

小姑娘刚梳完头,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女人说,“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女孩子点点头,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好。汽笛响过后,火车减低了速度,不一会儿就停了下来。

母女俩下了车,走过荒凉的车站,沿着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她们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的午睡,径直朝神父家走去。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热得像个蒸笼。快两点了,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火车返回的时候才开门。

母亲用手指敲了敲纱门,等了一会儿又去叫门。在离纱门不远的地方有人细声慢语地问:   

“谁啊?”

“我要找神父,”她说。

“神父在睡觉呢!”

“我有急事,”妇女固执地说。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身出来。她戴着一副厚厚的眼睛,眼睛显得特别小。

“他叫你们三点钟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

“那好吧!”她说。

房间深处的门开了。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睛,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可以看出他是那位开门的妇女的哥哥。

“你有什么事?”他问。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听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询问了基本情况,好填表格。女人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临晨三点钟,孤身一人居住的寡妇雷薇卡太太用枪打死了一个撬门的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把钥匙摘下来,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在这儿签个字吧!”

女人把皮包夹在腋下,胡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神父吁了一口气。

“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女人回答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的继续说: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部拔掉了。”女孩子插嘴说。

“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心里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等一会儿走吧,”他说。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要不从院子的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到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小女孩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说。“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妇女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本文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请分析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3.“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请试着探究小说题目“礼拜二午睡时刻”的含义。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渡扬子江》)

2__________________,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张溥《五人墓碑记》)

(3)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4)《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5)大风起兮云飞扬,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6)桃李不言,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7)然我一沐三捉发,____________________,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8)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出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题。

村行

【唐】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衣,主人馈鸡黍。

1.首联中“柔桑过村坞”,“过”字写出了柔桑怎样的情态?

2.诗歌后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由锦衣经上书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 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贲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文章引自《<古文观止>名家精译》,有删节,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①君:沈炼,即文题中的青霞先生,明嘉靖年间名臣。 ②馘(guó):被杀者的左耳。 ③阃寄:被委以军事重任。④裒(póu)辑:搜集、编辑。

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书宰执            诋:斥责       B.以敌之出没    恣:任凭

C.然孔子不遽之者      遗:留下       D.而作之也      忾:愤恨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炼为人刚直,被权臣构陷,曾遭遇贬谪而携带家小远赴塞上,但他仍然为国事担忧,关心民生疾苦。

B.沈炼死后,他平生所作诗文被门人刊刻传布,本文作者茅坤应沈炼儿子的请求为青霞先生的文集作序。

C.沈炼以直谏闻名,以诗文抒发悲忧天下的情怀,他的诗文也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多有讥刺,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D.茅坤将沈炼的遗作与屈原的《离骚》等著作相提并论,认为沈君的文章符合古人“中声”的要求,给予了极高评价。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文段的重要语句

(1)又未几,故宰执之君者亦报罢。

(2)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4.试列举沈炼远赴塞上所见的诸多乱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