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呢?这就必然要谈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呢?这就必然要谈到他们对古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了。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散文同诗歌一样,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先秦时代的史书,本身就是生动的历史散文;而诸子百家的著作,其中不少篇章堪称优秀的论说文。到了汉代,政论和史论成为散文中的热门体裁,贾谊、晁错等人在这方面贡献良多。而司马迁《史记》中的史传,更是开创了中国古代人物传记的创作传统,构建出了最出色的传记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代替散文,逐渐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骈文讲究声律的和谐、对偶的工切、用典的巧妙,在艺术形式上堪称精美,也涌现出不少佳作,但一些作家过分追求辞藻的富丽,使骈文日益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出于对文风浮靡绮丽的反感,从唐代前期开始,陈子昂、萧颖士等一批有识之士相继起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明显成效。“安史之乱”后,与思想领域兴起的儒学复兴思想相伴随,韩愈和柳宗元顺应时代要求,倡导了文学领域的革新,也就是著名的中唐古文运动。他们主张用一种先秦和西汉时代曾经盛行的、以单行散句为主的文体取代思想贫弱、内容空疏的骈文。由于这种文体时代较古,就被称为“古文”。韩、柳不仅提出一系列鲜明的古文创作主张,更以其为数众多、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古文作品享誉士林。在他们周围,团结了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等一批古文作家。但是古文兴盛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韩、柳的后继者创作才能有限,只知尽力模仿韩愈奇崛的文风,而不能自铸伟词,写出器局宏大、构思新颖的力作。到了晚唐,骈文复炽,古文运动的任务没有彻底完成。

中唐古文运动的历史任务,到了北宋欧阳修出现方才得以完成。宋代朝廷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为古文的重新繁荣提供了契机。宋初即出现了柳开、王禹偁等提倡古文的作家,但当时流行于文坛的,是雕章琢句的“西昆体”时文。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这种文风,可矫枉过正,使文坛兴起了一种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欧阳修扭转了古文创作中的这种不良倾向,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欧阳修明智地抛弃了韩文“怪怪奇奇”的一面,继承了其平易的风格。在不断提高古文写作技巧的同时,他还尽力从多方面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他发现了曾巩、王安石、“三苏”等古文创作人才,并运用主考官的权力,竭尽所能地扭转考场文风,提倡古文。由于后继有人,宋代便没有出现唐代那样骈文复炽的情况。在欧阳修的后辈里,苏轼是最杰出的一位。他早年的应试文章已让人刮目相看,后期历经磨难,更是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古文佳作,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四人,成就虽不及苏轼,但同样曾受过欧阳修的帮助,是北宋古文创作的中坚力量。正因为欧阳修等人实际上完成了中唐那一场古文运动没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欧阳修所领导的古文运动被有的学者称为“新古文运动”。

由此可见,唐宋八大家是中唐和北宋两次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而从散文史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本身就具有连续性,因此将唐宋八大家视为一个整体,应该说是与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的,故而得到公众认可。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两次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唐宋八大家对扭转不良文风、健康发展“古文”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B.同中国古代诗歌一样,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史漫长。从先秦、两汉,至唐宋经历两次古文运动后,中国古代散文达到高峰。

C.从散文史的角度看,中唐和北宋两次古文运动具有连续性,唐宋八大家是其领导者和核心人物,可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

D.尽管韩愈、柳宗元在中唐倡导了古文运动,但真正完成了古文运动任务的却是北宋的欧阳修、苏轼等人。

2.下列对“古文运动”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唐古文运动伴随着思想领域兴起的儒学复兴思想而兴起,它反对形式主义严重、思想贫弱、内容空疏的骈文。

B.所谓“古文”,是一种先秦和西汉时代曾经盛行的、以单行散句为主的文体,因其时代较古被称为“古文”。

C.北宋古文运动中,欧阳修扭转了“太学体”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不良创作倾向,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D.北宋古文运动中,苏轼的成就极高,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古文佳作,成为最杰出的文坛领袖、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的史书和诸子著作、两汉的政论史论、司马迁的《史记》、魏晋南北朝的骈文,这些著作中均有不少佳作。

B.由于韩愈、柳宗元的后继者创作才能有限,不能自铸伟词,写出器局宏大、构思新颖的力作,导致第一次古文运动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C.宋代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柳开、王禹偁等提倡的“西昆体”时文,但因矫枉过正,反而使文坛兴起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

D.欧阳修继承了韩愈文章平易的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古文写作技巧;同时,他还运用主考官的权力,竭尽所能地扭转考场文风,提倡古文。

 

1.C 2.D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文主要表达了为什么把唐宋八大家视为一个整体。A.主要讲述唐宋八大家对散文发展的重要作用B.主要讲述古文的发展过程,唐宋是它发展的最高级的。D.讲述了北宋的欧阳修、苏轼等人对古文运动的重要作用。这三项都偏离了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旨是“为什么把唐宋八大家视为一个整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要正确归纳内容主旨,必须掌握下面的几种方法: 一是靠船下篙法。认真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揣摩命题意图,确定归纳要点的数量、字数等。 二是量体裁衣法。即要根据文本的体裁特点,确定切入的角度。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方式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重在叙述人物和事件,并通过它们表达主旨和感情,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一般按时空顺序来结构文章。归纳时一般从情节入手。说明文要告诉读者某种知识,使用举例子、打比方、作对比、列数字等手段说明事理,归纳时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差异入手。议论文重点在阐发道理,常用纵式、横式结构和例证、引证、喻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归纳时一般从阐发道理的差异入手。 三是整篇观照法。人们常说:“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一段文字不管处在文章哪一处,都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观照全篇,有利于参悟本段的基本内容,找到入门的途径。 四是寻找标志法。不同文体,使用不同语言,都有一些行文中的标志性用语,如记叙文中有关时空方面的虚词、短语,如“起初”“然后”“接着”“再”“又”“也”等。议论文中的“首先”“其次”“总之”“不仅如此”“却”等等。还有中心句、领始句、过渡句,都可以作为理清思路,分析结构、归纳要点时参考依据。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北宋古文运动中,苏轼的成就极高,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古文佳作,成为最杰出的文坛领袖、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对照第三段的原文会发现 “最杰出的文坛领袖”错,原文是苏轼“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少了限制语,犯了绝对化的毛病。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下列对“古文运动”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那就要找出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明确要求之后,应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然后进行比对辨析。找到这些内容的所在区域之后,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地方进行分析,比如选项D北宋古文运动中,苏轼的成就极高,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古文佳作,成为最杰出的文坛领袖、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对照原文第三段“在欧阳修的后辈里,苏轼是最杰出的一位。他早年的应试文章已让人刮目相看,后期历经磨难,更是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古文佳作,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显然少了限制语。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宋代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柳开、王禹偁等提倡的“西昆体”时文,但因矫枉过正,反而使文坛兴起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对照原文发现“西昆体”并非柳开、王禹偁等提倡。第三段“宋初即出现了柳开、王禹偁等提倡古文的作家,但当时流行于文坛的,是雕章琢句的“西昆体”时文”。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归纳的过程。要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内容;要对这些内容归类,还要证明哪些内容是同一关系,哪些内容是包容关系,哪些内容是从属关系,哪些内容是并列关系等等。因此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如C选项中,偷换概念,“西昆体”并非柳开、王禹偁等提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你不用担心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王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这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的片段,成功地塑造了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表现其性格、心理,精彩绝伦。

1.对画横线句子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熙凤既恭维了黛玉,又讨得贾母的欢心。

B.王熙凤表面上恭维黛玉,实为讨贾母欢心

C.王熙凤既讨得贾母的欢心,又不得罪在场的三位小姑,更主要的是恭维了黛玉。

D.王熙凤表面上恭维了黛玉,更主要的是讨得贾母的欢心,还不忘讨好在场的三位小姑。

2.王熙凤为什么要“携着”黛玉的手,然后又将她“送至”贾母的身边坐下?

3.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王熙凤为什么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而不等黛玉回答?请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说说你的理解。

4.这段文字表现了王熙凤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和怎样的心理状态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当其欣于所遇             B.终期于尽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乃设九宾礼于庭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均出自《兰亭集序》,全都能表达“人生可痛”感慨的一组是(    )

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老之将至,所之既倦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