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隐藏在集体中的诺奖得主 几乎全世界的记者都在找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隐藏在集体中的诺奖得主

几乎全世界的记者都在找她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正躺在沙发上打电话。这个世界瞩目的老太太卷着裤腿、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绿色对襟汗衫。从电视上得知获奖消息时,屠呦呦正在洗澡,以为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颁发的华伦·阿尔波特奖。老人皱着眉头:“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尽管站在小区里一抬头就能看到人民日报社亮着金色灯光的大楼,这个躲藏在胡同里的小区却似乎从未离媒体如此近过,从早上开始,停满了车,保安知道小区里有个科学家得了个奖,是“什么第一”,但对这个叫屠呦呦的老人没有什么印象。

饶有意味的是,屠呦呦参加的研发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正是在战争背景下开展的。1964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这个率比打仗死伤还要高”,屠呦呦回忆,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越方向中国求助,屠呦呦加入了科研项目。

“交给你任务,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85岁的老人倚在沙发上,平静地说起上世纪60年代的事情。屠呦呦被派去海南岛,在苏联学过冶金的老伴儿李廷钊被派去云南的五七干校。

没有人比李廷钊更了解这个粗线条的科学家。她不太会做家务,买菜做饭都要丈夫帮忙。有一次坐火车外出开会,她想在中途停靠的时候下车走走,竟然忘了按时上车,被落在了站台上。“别人还以为我有生活秘书,他就是我的秘书。”屠呦呦眯眼笑着看着老伴儿。自从获诺奖消息传来,李廷钊还要小跑着帮耳朵不好的屠呦呦接电话,从早到晚,老两口轮流对着一通又一通电话道谢。

电视画面上出现读着获奖感言的自己时,屠呦呦从沙发上站起来,看都没看一眼电视,去里屋找两本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书。“我给你找书,你先看这个!”李廷钊急了。“书在哪儿?”屠呦呦在里屋问,“你先看嘛,我给你找!”老伴儿离开电视,小跑着去找书。“你看,这是个分子结构,一加热就破坏掉了。”接过老伴儿递过来的书,屠老太太自顾自地指着封面上的分子结构对记者说。

近半个世纪前,屠呦呦从我国古人将青蒿泡水绞汁的记载中获取灵感,意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将原来用作溶液的水替换为沸点较低的乙醚后,获得了更有效果的提取物。李廷钊说,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

没有回答记者关于获奖感受的提问,耳朵不好的屠呦呦却听清了新闻联播中的句子。“200多种中药,提取方法加起来380多种。”老人认真地对记者重复道。老两口的普通话依然保持着浓浓的江南口音。“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老两口说自己小时候都染上过这种俗称为“冷热病”的传染病。青蒿素的发现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消灭疟疾的“首要疗法”。几十年里,已经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为了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提及此事,老伴儿李廷钊插嘴道:“人家抗美援朝还志愿牺牲呢,吃药算什么?”“当时动物试验过了,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耽误一年。”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所以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在1979年发表的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中,包括屠呦呦在内的所有作者和研究人员都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即便在屠呦呦这个名字进入公众视野后,也时常被称为“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不是两院院士。新闻联播中的屠呦呦对着镜头读着诺奖的获奖感言,电视机前的屠呦呦坐回沙发里:“领奖的事还没考虑呢,走一步看一步。”

虽然因为身体原因缺席华伦·阿尔波特奖,屠呦呦还是决定这次能去尽量去,“因为到底还是代表咱们中国”。但眼下,她只知道领奖时间“好像12月什么的”。

直到现在,屠呦呦有时还会去工作单位,“药来之不易”,屠呦呦希望青蒿素的应用可以扩充到更多的领域。她也担心,用药不规范会导致对青蒿素的耐药性,“这是个问题,现在也很难控制。我只好呼吁大家重视”。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中国青年报》(2015年10月08日02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屠呦呦,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5日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是从《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屠呦呦从1994年即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如今获奖是实至名归,她的执着坚守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作风很令人钦佩。

B屠呦呦是一个粗心的人,一切都需要丈夫帮忙,丈夫简直就是她的生活秘书,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丈夫李廷钊的帮助,或许就没有屠呦呦的获奖。

C当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时,屠呦呦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对研究青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D屠呦呦像无数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一样,在她成功的道路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她捧得大奖,是国人的荣耀,更是学人的鞭策。

E本文通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屠呦呦获奖前的埋头苦干及获奖后的淡定平静,彰显优秀科学工作者本色。

2.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文本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4.从屠呦呦的经历中你获得哪些启示?请就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D3分,C2分,B1分。 2.续写了屠呦呦得知获奖消息是的穿着、语言以及对老人无印象的保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屠呦呦随意、淡然、默默无闻的性格特征,与她获得的殊荣形成对比,突出她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的品格,为后文写她埋头苦干、潜心钻研、淡泊名利做铺垫。 3.科研态度:热爱,不顾家庭孩子全身心投入;执着,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献身,以身试压,处世态度:淡泊名利,发表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中,隐去名字,听闻获奖后平静淡然。日常生活:粗线条,买菜做饭眼丈夫帮忙,丈夫成为她的生活秘书。 4.启示:成功需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有社会责任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理解实用类文本的能力。A项中.“屠呦呦从1994年即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错,B项中.“一切”过于绝对。E项中.“本文通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屠呦呦获奖前的埋头苦干”错。多种描写方法主要描写其获奖后的情形。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等多方面,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等。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在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如D项中的混淆文意。 2.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实用类文本阅读。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解答段落作用时,要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段的作用,内容上第一段表述了屠呦呦在获奖时的状态,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文章结构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文章的体裁形式和章节结构,如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衔接和伏笔照应等不同的体裁,结构形式也不同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组织文学作品,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称为纵式结构;按材料的性质来谋篇布局的结构,称为横式结构 提问方式:文章画线部分(第几段)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规范回答: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3.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文意概括的能力,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文本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点面结合。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4.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本概括与文本探究。解答此题,实际上是要从文中内容分析探究——“从屠呦呦的经历中获得的启示”,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看法。同时要分条陈述。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①时间变化,②地点变化,③职位(工作)变化,③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④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①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②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③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④关注文章的过渡句。如该题中的对“责任感”“情怀”“精神”等方面探究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                         

(2)《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                                 

(3)《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4)《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的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5)《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金)吴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注】  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②华颠,头发花白。

1.上阕中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2.“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判断特殊句式。

①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不能喻之于怀                  

④古之人不余欺也                     

 

查看答案

解释加横线的字。

①足以汝身                     

②火尚足以                

③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          

④犹不能不之兴怀                  

朕车以复路兮                  

⑥既封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1.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礼部令史   辟:指召见并授予官职。

B迁,比辟广泛,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C社坛: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社坛—古代祭祀土神之坛。

D 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2.下列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③⑤⑥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