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子中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也难矣   疑难问题             B.其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

C.君子不齿          不屑与之同列          D.位卑则足羞,官则近谀   盛大

2.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3.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第一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D 2.D 3.C 4.(1)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2)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能)低于圣人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解析】 1. 试题分析:D“盛”,高,大。这是考核课本中实词的题目,高考文言翻译的大量要点都出自课本中的重点词,对课本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加强记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句式,A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概念: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分类: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一)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不仁哉!梁惠王也 。译文:“梁惠王不仁!”(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形成宾语前置的情况。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3)“之”“是”提宾。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错,“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应该是“从反面论证”。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4.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或”,不定代词,有的人;“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的学问。第二句中,“众人”,古今异义词,一般人;“下”,低于;“耻”,意动用法,认为……是羞耻的。同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比如“小学”“今”“众人”“圣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小学”“今”“众人”“圣人”。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的学问。“众人”,古今异义词,一般人;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          ②买五人之头而

③遂许斋五日,相如广成传        ④且庸人尚

⑤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          ⑥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    ⑧安能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⑨卒见相如                      ⑩越国以

A.①②④/⑤⑦⑨/⑥⑧/③⑩      B.①⑧/②③⑦/④⑩/⑤⑥⑨

C.①④⑨/②⑥⑦/③⑩/⑤⑧      D.①⑧/②⑥⑦/③⑤⑨/④⑩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不能容于远近

C.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大阉亦逡巡畏义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相同的是

A.日夜将军至,岂敢反乎              吾尝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师之不复,可知矣                  何可胜也哉!

C.不者,属皆且为所虏               国危矣,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          坐须臾,沛公起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是他们的社会性。                                 。可见,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①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要对他人及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②就是说,任何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以社会为前提

③离开了社会,人们不仅无法从事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种活动,而且也无法取得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

④为了适当而自发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

⑤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A.③②⑤①④      B.③⑤①②④      C.②④③⑤①     D.②⑤①④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