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苦 梅 马 卫 苦梅又叫乌梅,个小,肉少,汁酸。如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苦梅又叫乌梅,个小,肉少,汁酸。如果不是没有吃的,孩子们是不会去吃苦梅的。一个姑娘却偏偏取了这么个名儿,不过也难怪,山区农村生活苦嘛。苦梅一出生,就和饥饿结伴,要不是后来包产到户,苦梅一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苦梅二十岁的时候,成了新媳妇儿。

“新媳妇儿,憨憨人儿,不说话儿,给糖走人儿。”儿歌嘛,小孩子嘴甜,诳糖吃。到了夜深人静,客人们离开,苦梅才发现,进新房的怎么不是先前相亲的那位男人呢?

男人一脸的木讷,呆呆地站着,半天才嗫嚅出来,以前相亲的,是他表哥;自己丑,所以找表哥代替。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况,男人家拿了钱,给家里砌了砖房,让哥娶上了嫂子。拿妈的话说就是——长得帅,能吃么?

男人没有啥手艺,除了干地里的活,干不了其它。可是粮食价格低,除去农药、化肥、种子,赚不到啥钱。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孩子也读小学了,家里仍然一贫如洗。

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

男人却安于现状,不缺吃不缺穿,还要求啥呢?可是经不住苦梅天天纠缠,最后男人让步了,苦梅和她的表姐进城,一个去给人帮厨,一个当超市营业员。

苦梅在超市,极认真。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她没有。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讲奇闻怪事,苦梅不知道。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地转,特别热心给人介绍商品,帮老人购物。

苦梅的勤奋和本分,换来了一个领班的岗位。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上了领班,工资竟然是营业员的倍数,而且轻松多了。所以,苦梅工作更加认真。

苦梅出事,是在一个周末。

那天,她在商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位叫巧芋的营业员偷吃话梅。如果偷吃几个,谁也不会发现,商品有一定的损耗率。但是规定是死的,营业员绝不能吃和拿商场的商品。一旦发现,轻则扣工资,补损失;重则开除,或送派出所。

苦梅没有当场揭露巧芋,女人家谁不爱面子呢?

把巧芋叫到办公室,给她倒上水,才说了自己看到的事。没想到,巧芋一百二十个不承认。她说:提奸捉双,拿贼拿赃。你既然看到了我偷吃话梅,为啥不当场拿住?现在,你是污蔑我!我和你没完。

苦梅没想到好心没有好报,气得粗气红脸:这次就算了,如果我再拿住了你,你走人!

苦梅只能这样说了。她知道,这些营业员,差不多全是乡下来的,拿着低薪,还要养家糊口,难呢。只要巧芋改了,这事就算了。

苦梅和表姐合住的出租屋,表姐回来一般要一点左右。那晚,苦梅值晚班,回家时快十一点了,还在夜摊上吃了碗米粉。就在苦梅开门的时候,突然蹿出一位蒙面男人,把她踹倒在地,给她几拳,几脚,嘴上说:臭婆娘,懂事点,不要管得太宽。这次放过你,要是你再多嘴,把你脸划了!苦梅虽然来自农村,有一把力气,可是相对于男人,那是蚍蜉撼树。

蒙面人走了,半天苦梅才起来,回到屋内,见腿上身上的瘀痕,忍不住哭了起来。不用想,这事肯定是巧芋干的,听说,她一人在城里,常和些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所以,巧芋特别好打扮,身上也不差钱,上班极不认真。

表姐回来的时候,见苦梅这副样子,问了半天,苦梅才嘟咙出来。

苦梅并不怕巧芋,是怕巧芋勾搭上的野男人。为了安全,苦梅辞职了,经理挽留她,她坚决回家。孩子见她回来,高兴地溜到她怀里,就不离开。老公见她回来,嘿嘿直乐。

伤不重,养了一周,就复了原。

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经过三年的打工生活,她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富,开店铺。

苦梅开了村里第一家超市,当然不能和城里的比,不过两间屋大,主卖副食和生活必用品。不用请人,自己和老公亲自干。货自己去进,晚上做台帐。

乡里人虽然计较价钱,但绝不会偷东西。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她在城里打工还多一倍。

苦梅家渐渐富了,有了彩电,有了冰箱,还给老公买了摩托,进货也方便。至于田和地,只种谷子、蔬菜,剩的种树。

她家没有种其它树,只种苦梅。人们不太理解,苦梅也不解释。乡下人都知道,苦梅味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村里人常来讨用,苦梅一概白送,尤其那些爱喝醉酒的男人们,她们嘴上还要占便宜:苦梅,吃你呢!

苦梅的脸上,全是笑。嘴上说:吃我?酸死人!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长得帅,能吃么?”是苦梅的母亲在苦梅婚前对她的告诫,这说明她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但她为了儿子,只能委屈女儿。

B.男人诚实,只会干地里的活,没有其它手艺,又安于现状,这一形象与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

C.巧芋不守本分,在城里经常和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她在超市偷吃话梅被苦梅提醒后,指使野男人去殴打苦梅,警告苦梅少管闲事。

D.本文使用第三人称展开文章的叙述,故事娓娓道来,对情节的描述客观真实,好像读者就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更易引起共鸣。

E.文章结尾,苦梅说“吃我?酸死人!”使用夸张的手法,意在强调自己种的苦梅未到成熟季节,果实的酸度比较高,又酸又涩,非常难吃。

2.作为领班的苦梅,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3.小说结尾写到“她家没有种其它树,只种苦梅”。她只种苦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4.小说题目是“苦梅”,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它的妙处。

 

1.选D给3分,选C给2分,选A给1分。选B.E不给分。 2.①工作细心负责任:在巡视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巧芋偷吃话梅。②处理问题讲策略:没有当面揭穿巧芋,而是把她带到办公室处理事件。③心地善良有同情心:面对巧芋的不认账,考虑到她养家糊口的艰难,没有追究。 3.①她的名字是苦梅,从心理上对苦梅有一种亲近感。②苦梅是一味良药,送给需要的人,给人帮助,也可以招徕更多客户。③苦梅这种树寄寓着主人公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4.①它一语双关,既指乌梅,又指名叫“苦梅”的姑娘,两者相得益彰。②隐喻人物个性。苦梅味酸、涩、平,可隐喻主人公人生的不幸,而其敛肺、润肠、生津、解酒,可隐喻主人公善良的品格。③暗示小说主题:人即使命运不好,也不能失去善良和真诚,而要努力去改变现状。④能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以“苦梅”为题,能让人产生了解内容的欲望:何为苦梅?苦梅与人物与主题有何关系?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A项的“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于文无据,但这样说也有道理,所以给1分。B项的“与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不准确。其一,二人形象并不相反,所以不是对比;其二,小说情节没有明显地体现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E项苦梅的话,其实只是她对醉酒男人调笑之语的巧妙堵截。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层次理清楚了,题目就明了。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为领班的苦梅,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答题是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作为领班的苦梅”。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可从“在巡视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巧芋偷吃话梅”“没有当面揭穿巧芋,而是把她带到办公室处理事件”“面对巧芋的不认账,考虑到她养家糊口的艰难,没有追究”等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从“在巡视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巧芋偷吃话梅”“没有当面揭穿巧芋,而是把她带到办公室处理事件”“面对巧芋的不认账,考虑到她养家糊口的艰难,没有追究”等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写到“她家没有种其它树,只种苦梅”。她只种苦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的内容。答题关键词“只种苦梅的原因”,答案集中在全文最后两节,“苦梅味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村里人常来讨用,苦梅一概白送”“苦梅的脸上,全是笑。嘴上说:吃我?酸死人!”加以总结,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围绕关键词“只种苦梅的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 在全文后后两节。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苦梅味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村里人常来讨用,苦梅一概白送”“苦梅的脸上,全是笑。嘴上说:吃我?酸死人!”形成答案。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4. 试题分析:本题针对小说的标题设题,题干问的是“小说题目是‘苦梅’,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它的妙处。”对于小说标题的理解,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标题的作用也要从四个方面来答题。作答此题,首先明确“苦梅”是小说的暗线,它一语双关,既指乌梅,又指名叫“苦梅”的姑娘,两者相得益彰;从人物角度,隐喻人物个性。苦梅味酸、涩、平,可隐喻主人公人生的不幸,而其敛肺、润肠、生津、解酒,可隐喻主人公善良的品格。从主题角度,暗示小说主题:人即使命运不好,也不能失去善良和真诚,而要努力去改变现状。从情节角度,能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以“苦梅”为题,能让人产生了解内容的欲望:何为苦梅?苦梅与人物与主题有何关系?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比如题中的“苦梅”;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例如,题中“苦梅”既指乌梅,又指名叫“苦梅”的姑娘。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比如本题意在强调尊严对于那些早已失去尊严的中国人的重要,从而使小说主题更突出。同时通过标题告诉读者尊严不是别人给的,要通过自己的坚持、完善自我、强大自我才能赢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  (《劝学》)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3)《锦瑟》中表现诗人回忆往事,无限怅惘,只是当时身处其境,凄迷难辨的两句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

感遇①(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②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1.从全篇着眼,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

2.点明全诗主旨的是哪两句?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公讳英字敦复,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上始选儒臣置左右。设南书房,命公入值,赐第西安门内。当是时,三番扰乱。凡战陈兵饷方略一皆取断宸衷。而上尤勤学问,故事经筵有常期。上日御乾清门听政,后即适懋勤殿召儒臣讲论经义无期。时公率晨入暮出,暂退辄复宣召,或辍食趋宫门,小心慎密,久之,上益器重。每巡幸辄以公从。一时典诰之文多出公手,迁翰林学士。充经筵讲官。迁工部尚书,再调礼部。公自跻卿贰至典秩宗,皆兼掌院学士并管詹事府。寻坐不祥审编修撰拟谕祭都统佟国纲文引用悖谬。罢尚书,仍管翰詹教习庶吉士。三十一年复职,先后充《国史馆方略》、《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总裁官,三十六年会试正考官。再乞,不允。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上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也。

公为人淡静寡欲,自其壮盛,即有山林之思。四十年冬,遂请告归。濒行,赐宴畅春园。公既归里,冬日城居,自余三时多在龙眠双溪间,自是徜徉山中者,凡七年,为《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教子弟以本力田随分知足之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迎谒行在至江宁。上将返跸,为公再留宿。是时总督阿山欲加钱粮耗银供南巡。江宁知府陈公鹏年持不可。总督既积怒知府素强项,欲因是以罪。扈从王大臣及侍卫多言知府诽谤巡游,罪不赦。及公见上,盛称鹏年,总督意沮,陈公得免罪,反以是见知,竟为名臣。四十七年薨,年七十有二。赐祭葬,谥文端。

(选自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八,有删改)

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选自姚永朴《旧闻随笔》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上尤勤学问,故事经筵有常期      故事:按照旧例

B.再乞,不允                      休:退休

C.教子弟以本力田随分知足之义      务:从事

D.总督既积怒知府素强项             强项:强横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B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C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D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英才华横溢学问精深他担任皇帝的经筵讲官,先后担任《国史馆方略》等多部书籍的总裁官,也担任会试的正考官。

B.张英恭敬谨慎,勤勉政事。他多次随从康熙皇帝巡行,皇帝多次赐宴畅春园。康熙皇帝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C.张英淡泊名利,重视家教。他致仕回家后,以山水为性情,怡然自乐。他谆谆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的道理告诫子弟。

D.张英平和谦让敦睦友善他写信平息桐城老家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的争端,于是才有了“六尺巷”的佳话。

4.第Ⅰ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公率晨入暮出,暂退辄复宣召,或辍食趋宫门,小心慎密,久之,上益器重。

(2)及公见上,盛称鹏年,总督意沮,陈公得免罪,反以是见知,竟为名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友情。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山水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如果没有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如果山水画追求自然,就会让花鸟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会没有情趣画意,这样的画作无法感动人。

C.山水画意境的产生离不开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思想感情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长期观察及深入全面的认识。

D.山水画家对自己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必须表达自己亲身的感受,才可能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2.根据原文对意境的分析,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自然景象,融情于景,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深厚友情。

B.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有言:“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草,以比谗佞。”《离骚》中的许多景物,不再只是自然景物,而是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C.柳宗元诗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出了在城楼上眺望夏天暴雨的自然景象: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D.明代杨慎评价杜牧《江南春》时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杨慎的评价片面强调了自然的真实而忽略了诗歌的意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树“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说明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只有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比如毛泽东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C.画画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D.齐白石的画讲究意匠,杜甫的诗“意匠惨淡经营中”,说明了诗画创作离不开表现方法表现手段。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早就为人所知。德国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发现莲叶的表皮上有无数乳凸状的颗粒,连水珠都不沾。科学家把炭粉洒在莲叶上,用水一冲,炭粉马上消失殆尽。____________ ,这种薄膜用于车辆和建筑的表面,一场雨或一阵风便能清除上面的浮尘。

A.莲叶这一性质让科学家把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制造出来

B.科学家按照莲叶这一性质制造出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

C.莲叶这一性质使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被科学家制造出来

D.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被科学家按照莲叶这一性质制造出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