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挺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 黄庭坚传》)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守文彦博             才:认为……是才子

B.知宣州                 调出京城

C.前史官                  俾:使

D.与赵挺之有微             嫌疑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B.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皆辞不行。

C.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D.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才气绝人。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考试的文章列为优等,,担任了国子监教授;苏轼看到他的诗文,大为赏识,认为世上很久没有此类优秀的作品了

B.黄庭坚一身正气,淡泊明志因为编撰《神宗实录》而受到审问,黄庭坚都能用正直的话来回答审查官的盘问;虽遭贬谪,黄庭坚都淡泊以对。

C.黄庭坚为政平易,当时课颁盐策,其他县都争着收更多的赋税,只有泰和不这样,虽然官吏不高兴,但是百姓都喜欢

D.黄庭坚命运多舛。转运判官陈举为了奉承皇帝的旨意,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

4.把文中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1.D 2.C 3.D 4. ①黄庭坚本性非常孝顺,母亲生了一年的病……等到母亲逝世,他在母亲坟墓边住下守孝,哀痛至极以致于病得差不多死去。 ②四川的读书人仰慕他并跟着他学习,黄庭坚讲学不感到倦怠。凡是经过他指导教育的人,文章都写得非常可观。 【解析】 试题分析: 1.D项中, “隙”意为嫌隙。(①<名>裂缝;缝隙。《商君书·修权》:“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②<名>漏洞;空子;疏漏的地方。《刘东堂言》:“惟树后坐一人抗词与辩,连抵其隙。”③<名>空闲;闲暇。《教战守策》:“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④<名>感情上的裂缝;隔阂;矛盾。《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隙驹】透过缝隙看到的一晃而过的快马,比喻迅速消逝的光阴。)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嫌疑”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该题中,抓住名词是关键——“位”“ 鄂州”“宁国军判官”“吏部员外郎”,分析名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3.D项中,不是奉承皇帝的旨意,而是为了奉承赵挺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D项——“奉承皇帝的旨意”,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说法错误。 4.笃”— 非常;“笃”—非常;“弥年”——年;“庐”— 住下守孝;句意1分;(2)“游”— 学习;“倦”— 倦怠;省略句,“蜀士慕从之”;句意2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灵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考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来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年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等次为最优,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两次担任教职。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用平易之法治理该县。当时上级下发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唯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改任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衔。《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察看母亲的脸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又改任鄂州知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让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来又因为亲属的嫌隙,于是改官至戍州,黄庭坚对此泰然处之,丝毫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用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征召他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官职,他都不去赴任,请求为郡官,得以任命为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传记文学的虚构现象

如果说传记材料不足是造成虚构的“硬件”方面的原因,那么软件方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传记作家自身了。述奇而不实录,是造成虚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王充《论衡》中说:“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其心。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读者爱奇成性,作者焉能无动于心?鉴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约翰逊对传记家提出过忠告:“如果传记家单凭个人的经验做传,率尔下笔,一味满足公众的好奇心,那么,他的兴趣、他的恐惧、他的感激、他的柔情就会动摇他那颗忠实的心,诱使他避讳,甚至虚构。”然而,必须说明的是,传记的真实与小说的真实不一样,它不仅要遵循文本内部的一贯性,跟需要恪守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一致性,那么什么叫做文本内容的一贯性呢?真实并不是叙述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而是叙述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要再现传主的个性,传记作家必须选择一类事实以确保叙述的“连续性”。他会毫不犹豫的舍弃与传主个性不符的材料,甚至会像拜伦的传记作家那样把不用的传记材料付之一炬。为了取得“终极的美感”,“事实必须经过处理:有些事实要增加亮色;有些事实要涂暗。”其结果,一个前后一贯的个性就凸显出来了。而传记的一致性则是一个假说或者一个叙述与事实或经验一致,那么它就是真实的;反之,就是不真实,传记理论大家吴尔夫明确提出了传记中两种真实的看法:“事实的真实和虚构的真实水火不容。可是传记家最迫切的需要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因为虚构的真实在我们看来更真实,它专注的是个性,而不是行为。……因此,传记家的想象力不断受到激发,用小说家的艺术——谋篇布局、暗示手法、戏剧效果——来拓展私生活。”

跟化腐朽为神奇的传记作家不同,不少传记作家生来就是偶像的破坏者。他们常常带着某个目的对传主进行深度挖掘。其结果,这种深度挖掘常常导致目的性扭曲,从而使传记失真。当代传记最有名的当属“新传记”和心理传记。它们成功的主要秘诀在于深度挖掘和艺术触觉并重。“新传记”在几位大家后,便香火不继。而心理传记虽然香火正旺,但问题似乎更多。首先,心理传记遇到问题是资料的严重不足,即使幸运地获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能材料不符合精确实验性观察的条件,于是乎传记家奇思妙想变成了可能。其次,心理传记作家大多是一元决定论者。具体说来,传主的一切行为均由特定的心理情节预先决定了。性的经验、情感创伤、恋母(父)情节、儿童经验、自卑情节等几乎成为了心理传记作家的手术刀。结果自然“虽耸人听闻,不免强词夺理,欲以一单纯之说理,概括天下之大事。”最后,心理传记的致命弱点在于过分依赖特殊性,以至于把变态的经验普遍化。以精神分析学家荣格为例。他着手分析毕加索绘画中表现的心理学。荣格断言毕加索具有精神分裂型病人的种种特征。此论一出,读者哗然。最后荣格不得不承认:“(我对毕加索)的进一步观察就显得毫无根据,因而我需要读者的善意和想象力。”

——(赵白《传记文学理论》札记)

1.本文对传记文学虚构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记文学应该追求真实,对于虚构应该反对。

B.传记文学的虚构有助于读者愉快阅读,更容易使读者潜心其中。

C.虚构手法的运用有利于传记作家表现传主的个性,这样更能呈现一个活生生的个性,故而传记作家应该多多使用虚构方法。

D.传记的真实性包括虚构的真实,只要虚构得让读者感到真实,那不妨大量虚构。

2.下列对传记文本内容的一贯性理解不合乎文本的一项是(  

A.李敖写《胡适之传》,为了表现胡适之先生对后学的提携,他大胆剪裁,把胡适之先生同意蔡元培先生因讲义案开除学生的决议删除。

B.传记的一贯性是传记作家为了追求“终极美感”,故而对材料做适当的处理。

C.金克木对传记的一贯性如是解释:“书中自有一个世界。书写得好,假的也成真的;书写的不好,真的也成假的。对于此,我最佩服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D.拜伦的传记作家把不用的传记材料付之一炬,代之以能够代表诗人性格连续性的材料。

3.根据原文的意思和内容,下列对传记虚构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传记作家情感趋向于读者,向读者的阅读经验妥协。

B.传记作家掌握传主的材料有限,不能够大量掌握。

C.传记的传主将大量的资料销毁。使得传记作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传记作家力图深度挖掘传主,但往往造成了目的性扭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10月23日,江苏省扬州市旅游局、中国烹饪联合会等单位用4192公斤重的“最大份扬州炒饭”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以此来纪念扬州建城2500年。当日11时30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程东宣布:扬州诞生“最大份炒饭”吉尼斯世界新纪录。新纪录结果宣布后,据《北京晚报》报道,当日11时30分炒饭被大量装进垃圾车拉走。扬州市旅游局26日证实,该局针对“4吨扬州炒饭破纪录后装垃圾车”事件进行核查后确认,总重量约150公斤左右炒饭被送至养殖场处理,其余的炒饭在活动当天已经按原计划送到接收单位。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26日对记者表示,扬州市举行的“最大份炒饭”挑战活动由于存在浪费食物情况,其挑战纪录无效。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古代抒情散文单元中的四篇文章,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但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请从《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和《陈情表》中任选一篇文章,写一则100-150字的推荐语,可以从文体风格、语言韵味、情感表达等方面介绍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当前,一些人的价值观出现功利化倾向,心态变得浮躁,“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往往被简化为“读书能不能帮我迅速成功”。很少有人可以通过阅读几本书就迅速成功因此,        ,仅仅依靠法律法规促进全民阅读,不可能收到明显效果。同样道理,设立读书节也未必就能带动读书热、促进全民阅读。读书节并不罕见,譬如1979年开始的美国纽约读书节“纽约是书乡”、 创办于1989年的法国读书节等都有较大影响。但是,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本身是全民自发阅读的产物。全民阅读是“因”,读书节是“果”,是先有全民阅读的“土壤”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不重视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读书节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形式、一个符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迎着十一月的寒风,推开街边一家花店大门的时候,珊德拉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但是今年,就在她怀孕4个月的时候,一场交通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小生命。紧接着,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

“感恩节?为什么感恩呢?为了那个不小心撞了我的粗心司机?还是为那个救了我一命却没能帮我保住孩子的气囊?”珊德拉困惑地想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团团鲜花面前。

“我想订花……”珊德拉犹豫着说。

“是感恩节用的吗?”店员问,“您一定想要那种能传递感激之情的花吧?”

“不!”珊德拉脱口而出,“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我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

“我知道什么对您最合适了。”店员接过话来说。

珊德拉大感惊讶。这时,花店的门铃响了起来。“嗨,芭芭拉,我这就去把您订的东西给您拿过来。”店员一边对进来的女士打着招呼,一边让珊德拉在此稍候,然后就走进了里面的一个小工作间里。没过多久,当她再次出来的时候,怀里抱满了一大堆的绿叶、蝴蝶结和一把又长又多刺的玫瑰花枝——那些玫瑰花枝被修得整整齐齐,只是上面一朵花也没有。

珊德拉狐疑地看着这一切,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谁会要没有花的枝子呢!她以为那顾客一定会很生气,然而,她错了。她清楚地听到那个叫芭芭拉的女人向店员道谢。

“嗯,”珊德拉忍不住开口了,声音变得有点结结巴巴的,“女士带着她的……嗯……她走了,却没拿花!”

“是的,”店员说道,“我把花都给剪掉了。那就是我们店里的特别奉献,我把它叫做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哦,得了吧,你不是要告诉我居然有人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吧?”珊德拉不理解地大声说道。

“3年前,当芭芭拉走进我们花店的时候,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店员解释道,“当时,她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家族事业也正摇摇欲坠;儿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面临一个大手术。我的丈夫也正好是在那一年去世的,”店员继续说道,“我一生当中头一回一个人过感恩节。我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去旅游。”

“那你怎么办呢?”珊德拉问道。

“我学会了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店员沉静地答道,“我过去一直为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却从没有问过为什么自己会得到那么多的好东西。但是,这次厄运降临的时候,我问了。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这时,又有人走了进来,是一个头顶光秃的矮个子胖男人。

“我太太让我来取我们的感恩节的荆棘花束——12根带刺的长枝!”那个叫菲利的男人一边接过店员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用纸巾包扎好的花枝,一边笑着说。

“这是给您太太的?”珊德拉难以置信地问道,“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知道您太太为什么会想要这个东西。”

“哦,不介意……我很高兴你这么问,”菲利回答道。“四年前,我和我太太差一点儿就离婚了。在结婚四十多年之后,我们的婚姻陷入了僵局。但是现在,我们总算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又和好如初。这儿的店员告诉我,为了让自己牢记在荆棘花束里学到的功课,她总是摆着一瓶子的玫瑰花枝。这正合我意,因此就捎了些回家。”

“我诚挚地向你推荐这一‘特别奉献’!”菲利一边付账,一边对珊德拉说。

“我实在不知道我能不能够为我生命中的荆棘感恩。”珊德拉对店员说道,“这有点儿……不可思议。”

“嗯,”店员小心翼翼地说,“我的经验告诉我,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更加珍视上帝的慈爱和帮助,我、芭芭拉,还有菲利夫妇,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因此,不要恼恨荆棘。”

眼泪从珊德拉的面颊上滑落,她抛开她的怨恨,哽咽道:“我要买下这样一束带刺的花枝,该付多少钱?”

“不要钱,你只要答应我把你内心的伤口治好就行了。这里所有顾客第一年的特别奉献都是由我免费赠送的。”店员微笑着递给珊德拉一张卡片。

珊德拉打开卡片,上面写着:我的上帝啊,我曾无数次地为我生命中的玫瑰而感谢你,但却从来没有为我生命中的荆棘而感谢过你。请你教导我关于荆棘的价值,通过我的眼泪,帮助我看到那更加明亮的彩虹……

眼泪再一次从珊德拉的脸颊上滑落。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珊德拉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她的丈夫也失去了工作。因此,她到花店买花,想要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B.不幸的遭遇使店员懂得了生命中“荆棘”的价值,于是她开始售卖荆棘花束。为招揽生意,她决定第一年向顾客免费赠送。

C.尽管店员一直向珊德拉推荐这种感恩节特别奉献的荆棘花束,芭芭拉和菲利夫妇的经历也证明了花束的意义,但珊德拉始终将信将疑。

D.“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道出店员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令人深思。文中类似的语言描写不止一处。

E.卡片上的“玫瑰”与前文“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遥相呼应,而“荆棘”则象征着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挫折、不幸和苦难等等。

2.小说以“感恩节的荆棘花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店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珊德拉,有人认为是店员。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