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安部部长孟建柱近日在《人民日报》撰文...

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公安部部长孟建柱近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公安干警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漠不关心群众疾苦,就是变质。

B.同声传译是各种翻译活动中难度最高的一种翻译,因为同声传译人才最难培养,所以目前全球能胜任这份高难度工作的人才,真可谓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C.山高水长,距离无论多么遥远,也阻碍不了母亲那颗深如大海的心,她可以包容一切,哪怕你因为忙碌而忘却了关心她,哪怕你因为爱情中的阴霾而冷言顶撞了她……

D.企业能够扭亏为盈,达到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并能在社会上享有这么高的知名度,是他几年来苦心孤诣的结果。

 

D 【解析】 试题分析: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A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B百里挑一:强调人的样貌或才华出众,多做定语。而本句语境强调“缺乏”, 意境不合。C山高水长: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也比喻恩德深厚。不能指距离遥远。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A语法搭配不当,B似是而非,C望文生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穿    力挽狂澜    暧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敝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查看答案

下列注音有误的一组词语是(    

A.(chí   (yū   (yǐ     流离(pèi)

B.弹(hé    (kuài)  (dì     风驰电(chè

C.回u)   (pí    (jiōng)  肤如凝(zhǐ

D.(miǎo)  (qì    湲(chán)   烟云(niǎo)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

李泽厚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到12岁那年的一次“精神危机”。那年春天,他看到山花烂漫、春意盎然,却突然感到:“人是要死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人生之谜霎时间击中了他,使他倍感困扰与悲观。

1950年,李泽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虽然身在中国最高学府,他大学时代却主要靠“自学”。那时刚解放,大学里许多课程还未开,冯友兰等哲学教授还在“改造思想”,所以李泽厚没有上过中国哲学史课。

李泽厚从大一开始就自己搞研究,有时逃课,有时上课看自己的书。他用老师的借书证借图书馆的线装书,每次借30函,要跑几趟才能全部扛走。有段时间他患病,一些活动不能参加,就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他找到一间废弃的屋顶阁楼,在这里做了大量笔记。他回顾说:“我最大缺点之一,是不喜欢问,总是自己摸索,走了许多弯路。”

他的第一个研究目标是谭嗣同,本以为很好研究,“当时看谭嗣同,人很重要,书又不多,就投入进去了,结果吃亏了,他因为思想不成熟,观点相互矛盾”。稿子下了很大工夫,写了五遍,直到毕业才完成。多年后一个哈佛博士将其译为英文,十分佩服他分析得那么细。这篇《谭嗣同论》后来收进了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影响很大。

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李泽厚虽然成名早,但因政治表现不突出,成了社科院下放劳动最多的人。“文革”时,在干校只准读“毛选”,李泽厚在行囊里偷偷带了英文版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毛选”遮在上面掩护,还偷偷做了几万字的笔记。

蛰伏近二十年,1979年3月,34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了,令许多人大吃一惊。实际上,这不只是一本研究康德的书,通过“批判”,李泽厚在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将康德与马克思相联系,从中表达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初步构想。在思想大解放的上世纪80年代,此书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已再版6次。

4个月后,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同样引起轰动。

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继上述诸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那时,李泽厚每有新作发表,朋友间都要奔走相告。”时隔30年,易中天仍清晰记得《美的历程》带给他的震撼,“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不能为!”

在这之前,美学史的论著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编年史,只有归纳,没有独创,更谈不上自己的理论体系,除了让人得到些“知识”,完全无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当时我也看过好些文学史美术史,不满意。所以这本书,每章每节,我都有些新东西。”

《美的历程》让年轻人看到了“原来学问可以这样做”:讲哲学,可以不套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的既定框架;讲文艺,也不一定要套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帽子,完全可以从作品和自己的感受出发。冯发兰先生称赞此书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概括,“一部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当时,正有一股自下而上的“美学热”袭来,青年人对美学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兴趣,《美的历程》更成了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1986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标题即为《请听北京街头书摊小贩吆喝声“李泽厚、弗洛伊德、托夫勒……”》。

虽说《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但他说:“这在我写的书里,第三本也算不上!”在他看来,1988 年出版的《华夏美学》更重要,因为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才是他真正的美学抱负!《华夏美学》在“儒道互补”的思路下提出了“儒”所派生的“情本体”美学、“乐感”美学,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他后面的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通道。

1989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美学专著《美学四讲》出版,他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时隔二十年后,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成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在介绍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和论著的同时,还借助他人对其论著的高度评价,突出了李泽厚在中国当代哲学、美学领域开创性的贡献。

B.12岁的一次“精神危机”使李泽厚对人生倍感困抗与悲观,却也使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这可以视为其思想之河的源头。

C.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他相继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美学四讲》等专著,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美学热。

D.《华夏美学》一书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表达了李泽厚真正的美学抱负,他的美学观点也主要集中在这部专著中。

E.2010年2月,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权威文论选收录了李泽厚的《美学四讲》,这足以说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所达到的高度。

2.请简要概括李泽厚学术研究的历程。

3.《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你对“导师并不重要”这个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各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完成题。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 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 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 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 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1.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