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小题。 万里孤忠,千秋一饭 ——悼文天祥丞相 陈壁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题。

万里孤忠,千秋一饭

——悼文天祥丞相

陈壁生

我走过海丰县彭湃中学的正门,绕过那尊威严的彭湃铜像,穿过华丽的教学大楼,来到一片泥泞的烂草地上。灼热的白光照得心里发慌。沿着烂草地依稀的路痕走了几十米,一块长方形的石碑横在眼前,上书“一饭千秋”,抬头一望,一个残破寥落的亭子,坐在浓密的大树丛中,亭前牌匾上,正鼎然写着三个大字:方饭亭!

我拾阶而上,两旁的石栏杆,早已布满了黑色的干苔垢,四根石柱的红漆几已落尽,耳畔满是鸟雀的叫声。进入亭内,一人多高的石碑上,刻着文天祥的画像。但画像的彩漆,早已被风雨吹洗得只剩几根残破的线条。而且,画像下面的碑文,已经一个字也辨认不出来。画像上方刻着的,正是文天祥临刑前不久写下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我的指尖拂过那粗糙的碑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吟唱,犹如一股汹涌的怒潮,在心中澎湃激荡,刀光剑影铁马冰河随即映入眼帘。想象一下吧,就是在这个地方,文天祥自元营脱身,迤逦万里来到这里,暂驻于此埋锅造饭;就是在这个地方,追兵静悄悄地逼近、包抄,树林中恍然蕴积着无穷的杀气,刀剑在阳光下凌厉地闪光;就是在这个地方,一群虎狼之兵突然从树林间钻出来,明晃晃的大刀封住了前行的退路,文天祥像一头雄狮一般发出他最后一声凄厉的战吼,被投入了冰冷的铁笼!他立即把“脑子”,也就是今天的所谓冰片,吞入咽中,以求一死,但竟只是晕眩过去。……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染过抗元勇士们的鲜血,这里的每一根草,每一株树,都沾上英雄的荣耀。

历史的长河浩荡前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凛凛歌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上流逸激荡。文天祥以他的丹心一片,最彻底地践履了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刀光剑影黯淡下去,烽火连营沉寂下去,在这片文天祥踏过的土地上,留给这个苍白的年代的,是这个寒酸破旧的亭子,与亭子四周阴森森的大树,树叶里不断的鸟鸣声。此刻,杜甫的一首《蜀相》涌上心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们已经可以体味文天祥的悲壮了。一方面连皇帝、百官都已经不想再抵抗,开城投降,另一方面所谓“人民”,只有一色的冷漠,即使有一小部分从军杀敌但也独木难支。这是一场从一开始便注定无望的战斗。《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早在文天祥招募救国新军的时候,有友人问他:“君以乌合万余赴之,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壮怀激烈地回答,国家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庶几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饱读诗书的文天祥不会不知道,北伐的祖逖是如何因为后援不继而失败,欲直捣黄龙的岳飞是如何含冤而死,他更不会不知道,蒙古的虎狼之师如此长驱直入,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宋朝的制度和昏君佞臣。他自己的万余兵马,如何抵挡得了蒙古二十万精兵悍将的铁蹄?退一步来说,即使奇迹发生,文天祥把蒙古兵逐出中原,他又如何挽救这个他为之忠心耿耿,而又已经病入膏肓的大宋王朝!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口,他无法让自己做一个亡国奴接受异族侵略者的统治,于是反抗——即使是在绝望中的反抗——成为他唯一的选择。当国家败亡,民族遭辱,他却以他的凛然正气来换取一个大写的人的尊严,以他的生命去祭奠他的理想,体现着一种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最脆弱的尊严意识。人们不得不惊叹,在这个尊严意识如此虚薄而苟且偷安的思想却像蔓草一样疯长、蔓延的时代,为何会反弹一样激发一种如此博大的勇气。一方是宝贵的生命和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一方仅仅是尊严与理想——以生命去换取的尊严,以生命去祭奠的理想。他却如此坚定决毅地选择了尊严与理想,并且用生命去捍卫。这样的力量到底来自哪里?

(有删节)

1.文章开头两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

(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3.作者为什么在标题中写出“千秋一饭”?

4.联系全文,说说文天祥在国破家亡、君降臣叛的绝境中,为什么还坚持抗击元军?

 

1.⑴渲染了“方饭亭”的残破寥落、寒伧、荒凉之境。⑵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在当代被人们冷落和遗忘的伤感与失望。⑶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2.⑴①彭湃中学前彭湃铜像的威严、教学大楼的华丽与方饭亭的残破寥落对比; ②“方饭亭”当年的刀光剑影、烽火连营与如今的寒酸破旧阴森冷清对比; ③蒙古的兵强马壮、长驱直入与大宋王朝的孱弱、颓败对比; ④皇帝、百官的妥协投降,民众的冷漠绝望与文天祥的殊死抗争对比。 ⑵①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天祥坚守尊严与良知的内涵更加丰富,表现更加集中。②突出了 他用生命去祭奠理想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树立起一根刚健不屈、凛如日月的脊梁! 3.①文章的观察和思考都是由文天祥的抗元遗迹“方饭亭”引发的。 ②文天祥在方饭亭体现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必将千秋永存。 4.⑴从文天祥 临刑前不久写下的衣带赞中可看出,他要以生命和热血彻底地践履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面对异族的入侵、杀戮,唯一的道路就是奋起反抗。 ⑵文天祥的反抗不是出于对大宋王朝皇帝的“愚忠”,而是以其对民族、人民的拳拳之心,对“忠”做出了彻底的诠释。 ⑶当国家败亡、民族遭辱时,他要以凛然正气来换取一个大写的人的尊严,以他的生命去祭奠他的理想。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开头两段主要描写“方饭亭”,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时仔细阅读语段,抓住其中的形容词和相关语句,分析第一、二段可以看出内容上写了“方饭亭”的残破寥落、寒伧、荒凉之境,联系下文可知作者对文天祥在当代被人们冷落和遗忘的伤感与失望。答题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条列写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第(1)小题要求分析这篇文章的对比手法。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找到文中对比手法运用的句段,然后概括对比的双方。比如文章开头彭湃中学前彭湃铜像的威严、教学大楼的华丽与方饭亭的残破寥落对比;“方饭亭”当年的刀光剑影、烽火连营与如今的寒酸破旧阴森冷清对比。第(2)小题要求分析对比手法的好处,即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形象特点、事物特点更鲜明。①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天祥坚守尊严与良知的内涵更加丰富,表现更加集中。②突出了 他用生命去祭奠理想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树立起一根刚健不屈、凛如日月的脊梁!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在标题中写出“千秋一饭”,首先要理解“千秋一饭”的意思,方饭亭为赞颂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而建。在文中找到关于千秋一饭的语句,然后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追究其深层原因,文章的观察和思考都是由文天祥的抗元遗迹“方饭亭”引发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分析文天祥在国破家亡、君降臣叛的绝境中还坚持抗击元军的原因?本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从文章第2段衣袋赞中可看出,他要以生命和热血彻底地践履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面对异族的入侵、杀戮,唯一的道路就是奋起反抗。文中花了大量笔墨写文天祥抗击元军,通过其回答友人的话:文天祥壮怀激烈地回答,国家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庶几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可见他的反抗不是出于对大宋王朝皇帝的“愚忠”,而是以其对民族、人民的拳拳之心,对“忠”做出了彻底的诠释。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选段,品味其中一种描写王熙凤的手法。请在原文画出要评点的句子,然后写出描写手法及简要评点。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描写手法及评点:                  

 

 

 

 

 

 

 

 

 

查看答案

补充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⑵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韩愈《师说》)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⑹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⑺想当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诗中作者实际所见的柳树是       (季节)       (时分)的景象。

2.简析这首诗的一种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文后题。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元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未几,贾庆余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1.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右丞相兼枢密使           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北邀国者相见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D使往来,无留北者           周公之逮所由使

2.下列各项中加横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士萃左丞相府               且立石其墓之门

B而不在使者               独五人曒曒

C求救国之策               湮没不足道者

D资政殿学士行               敛赀财送其行

3.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上述两文均以“大事件”为背景展开叙述,《指南录后序》叙事具体,脉胳清楚,为抒情充分张本;《五人墓碑记》叙事只抓重点,叙中带议,涉笔成理,使人深思。

B.文天祥出使之时,正是南宋朝廷危急之际,可说得上是临危授命,义无反顾,展现了一代“忠臣”的坚贞气节;而他“欲一觇北”,却又显示出对形势估计的严重不足。

C《五人墓碑记》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突显了全文的中心议题——“义”,课文最后更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五位义士牺牲的价值。

D《五人墓碑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五人”进行比较,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启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翻译划线句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海面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                                        ,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击着灯塔下的石矶。

①有时又像远处的人声嘈杂

②继而又像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⑤像森林呼啸

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