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1.第⑶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

4.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

 

1. (1)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更没有深思历经自然寒冷和生活“寒冷”对成长的意义。 (2)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深刻感悟。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1分,答出一种即可)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 3.寒冷带来非同寻常的美景;寒冷给我一种疼痛的味道;寒冷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或“幸福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4.“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是说气候变暖,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写在开头,既紧扣文题,又揭示作品的中心内容;结尾说“寒冷还会来的”,不仅指自然规律“寒冷还会来”的生活现象,更指生命成长过程中挫折、磨难等要袭来的成长现象。(或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解析】 试题分析: 1.”,段落的作用应该从(结构+内容)的角度答题。本题主要结合上下文从结构+内容方面答题。结构上,联系第三节“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结构上,处于文章开头部分,应该是引起下文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题解题思路: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本题就是开头段的作用。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比如本题就是中间段落。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本题答题注意结合文文本内容。 2.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这个句子。这是个形象生动的句子,考生从修辞手法,写景角度、语言特点、情感角度,具体分析句子内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本题中句子就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比如本题中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3.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目要求概括“‘异乎寻常’的味道”,确定答题区间在4-9节中,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对评价性句子直接提取,对描述性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总结,提炼出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就可以依据一些提示性的句子切块,确定答题区间在4-9节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本题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4.“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这里考查重要句子的意蕴的理解。首先抓住句子关键词来解释句子含义,“寒冷”“ 越来越远”“ 还会来的”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联系文章主旨,从浅到深探究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比如本题中的“寒冷”“ 越来越远”“ 还会来的”。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比如本题中“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是说气候变暖,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写在开头,既紧扣文题,又揭示作品的中心内容;结尾说“寒冷还会来的”,不仅指自然规律“寒冷还会来”的生活现象,更指生命成长过程中挫折、磨难等要袭来的成长现象。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本题“寒冷还会来”的生活现象,更指生命成长过程中挫折、磨难等要袭来的成长现象,就是联系文章主旨。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组正在你所在的地方向大众征求推荐传统美食,请你推荐一种美食(如舟山鱼丸、舟山青饼……),并仿照示例写一段50字以内的推荐辞。

示例 我推荐:梯坎豆花

推荐词:梯坎豆花嫩滑爽口且又麻而不辣。吃的不仅是豆花的嫩滑和麻劲,吃的更是川渝人的朴实和豪爽。

我推荐:                    

推荐词:

 

查看答案

从下面的短语中挑选若干短语组成一副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内容合理,符合对联的特点,不得拆分短语,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乾坤/有声/万壑/处处/数峰/暮云/无语/立斜阳/月徘徊/松风清/含晚籁

上联                           

下联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含笑花”真的和它的名字相像,它是含苞时最香,花瓣一张开,香气就散走了。                                                                    

像圆仔花那样开怀大笑

②含笑花的花期很长,从春天可以开到秋天

③如果在院子里种了一棵含笑花

④含笑花因此是少女的笑,含着喜悦与羞怯的笑

⑤也不像圣诞红那样肆无忌惮的笑

⑥整年,屋里屋外都有了笑意

A①⑤④②③⑥  B④①⑤②③⑥

C②③⑥④①⑤  D②⑥③④①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女足八年来厉兵秣马,终于以骄人的战绩,取得里约奥运会入场券,这对提振国内     不景气的女足水平和观众人气,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B习马会上,习近平强调,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和平发展不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

C.果壳网拥有“谣言粉碎机”等15个主题站,通过粉碎社会上流传的谣言,让科学和大众需求产生联系,目前日均浏览量已超过375万。

D自热播一个月来,集电视、网络超高关注于一身的古装权谋大剧《琅琊榜》始终牢牢以势不可档之势占据话题热议榜,影评人纷纷为其撰文,众粉丝日夜为它刷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道德楷模总是层出不穷,而丑陋现象毕竟是极少数,因而没必要大肆渲染“老人摔倒”事件,这样做实际上只能起到人人自危的副作用。

B193777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直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C蛀牙在人类演化的历史中看似一种微乎其微的生理现象,但它反映了历史上人类农业生产、饮食习惯和医疗等许多重要方面的变化。

D在国画传统题材中,徐渭、八大山人、齐白石等大师各擅其长,他们的画作曲尽其妙,各得风流,形成了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