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句成语,叫做“少不更事”,可见懂事需要经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句成语,叫做“少不更事”,可见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熬煎。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熬煎出来的,苏醒是熬煎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熬煎出来的。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请以“熬”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不少于800字;(3)不得宿构,不得套作。

 

熬 人群熙熙攘攘,烟雾缭绕,千百支蜡烛照耀了整座寺庙,便是这里了。一次闲谈之中,痴心向佛的外婆求得一处好地方。“听说是极灵验的,前些日子我呀带着我的刚出生不久的小外孙就去了一次,我的小外孙啊,医生说是感冒,却久久不见得好,我是急死了都……”“不过你猜怎么着,这一回来我的小外孙就大好,这是那里的佛祖灵验啊,现在啊,我的小外孙胃口都很好呢,活蹦乱跳的,看得我那个心欢啊!”只见她晓得合不拢嘴。外婆也附和的笑着,又试探了一遍:“若真像你说的那么准的话,改天我也去看看。”我知道外婆这是为了常年出门在外的舅舅祈祷平安顺利,她把祈祷熬成一股希望,升腾而飞,保佑平安。 我记得小时候是跟外婆一起生活的,一闲下来,外婆就带着我去庙里拜佛。从刚开始的教我在神灵面前怎么说话,怎么祈祷,再到我熟练地在佛祖面前完成我的祷告。外婆总是会先看我认真的完成使命后她才开始她的虔诚的祈祷。小时候我会在外婆祷告的时候把那么尊敬的神灵都仔细研究一遍,动作,相貌以及武器之类的东西,还会偷偷的模仿着,尽管有时候被外婆看都会骂我不尊重神灵。但是这种小调皮会被年幼而掩埋。而长大些时,和母亲一起去庙里,母亲会让我帮着她做这做那,手忙脚乱,我更没有任何的闲工夫去研究这一处神灵们的模样,因为时间在教会我成长的同时也冲去了岁月留给我所为孩子的特殊权利,有时候我还在模仿神灵们的动作,母亲会对我说:“该做一个大人了。不能再这样子了。”于是我就不开心了,于是岁月的痕迹越发明显了,老来便世故,是在庙里体会到,把童年熬成岁月,是尘封的记忆里的那朵花。 这座所谓灵验的寺庙里也弥漫着许多烟雾,小时候外婆会让我离得远些,她说小孩子的眼睛柔弱,会受伤害,我就乖乖的离着远一些,看着我的老外婆把熏香插进坛里,嘴里还念叨着什么。我长大了,眼睛也好像会变得成熟一些了,被烟熏的久了无动于衷了就像庙里那些长久坐在藤椅上四周烟雾弥漫的老人们一样,沉着冷静,不偏不倚。可是我还没有长到她们那样的年纪,也或许没有那样子安详的品格,我也会憧憬,来年我是否也闲来无事,在寺庙里慢慢晧道着那些年,待岁月老去,我也熬成处事不惊,从容自在。 【解析】 试题分析:本次作文属于材料加命题作文。所给的材料其实是对命题的阐释。命题为一个词的作文,写作范围比较宽,有较强的开放性。唯其如此,不少考生面对这类题目,如堕五里烟云,不知切入点何在,以至于措手不及而望题兴叹。怎样突破这一审题障碍呢?其一,吃透内涵。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可以思考“熬”字在生活层面、哲学层面、美学层面的多重内涵。1.从生活层面讲,“熬”是个人或者民族、国家在某一方面(如人性、品质、精神、审美、感情、事业等)长时间的加工和修炼。如,佛教里的坐禅,武侠里的武功修炼,绘画里的技艺精进,科学家为科研项目坐“十年冷板凳”,红军长征时屡挫屡奋。再如,为了“其义自见”而“读书百遍”;为了“台上一分钟”而花费“台下十年功”;为了会吟诗而“熟读唐诗三百首”等等。2.从哲学层面讲,“熬”是量变,“煲出好汤”才是质变;但没有“熬”这一量变的积累,不可能有“煲出好汤”的质变。因此,“熬”是人生、事业等进阶的不可或缺的必要过程。3.从美学层面讲,“熬”体现出一种坚韧之美,一种“沉潜”之美。其二,推断背面。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积极的“熬”,应该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在“熬”中蛰伏,聚集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昂然勃发、蓬勃向上。而消极的“熬”,可能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一味消耗时光;可能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推断反面,我们可这样立意:1.“熬”是懒惰者的遁词。2.没有目的的“熬”是毫无意义的行为,最后极有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慢慢被煮死。3.与其死熬、傻熬、硬熬,不如另觅新径。 其三,化为形象。即由“熬”这一概念的生活、哲学、美学层面的含义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拓宽思路。如,酿酒厂酿制美酒,让原料充分发酵是“熬”;拳击手赛前一次一次被击倒,一次一次重新站起来是“熬”;戏剧演员成为“名角”之前拜师学艺,苦练念、唱、坐、打基本功是“熬”;铸剑师 “十年磨一剑”,戏剧家 “十年磨一戏” 是“熬”。左思十年苦思,创作出《三都赋》,“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彰显“熬”之功;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青史留名,应验“熬”之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最终“贵越群品,古今莫二”,体现“熬”之力。…… 其四,多维判断。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 为什么要“熬”? 正向思考:1.于个人而言,学业、事业、修身养性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修成正果。2.于国家民族而言,“熬”是面临特殊处境的权益之策,是一种智慧的选择。3.于自然、社会而言,“熬”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能“熬”会“熬”,才能在“熬”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4.于人生而言,“熬”是人生必经的一种过程,“熬”中思进是人生的一种智慧。5.于熬的原因,熬的过程,熬的结果、熬的方式、熬的态度而言,都可以寻找到“熬”的意义与价值…… 逆向思考:1.“熬”是不思进取者的一个借口。2.“熬”丧失的是机遇。…… 怎样“熬”? 1.积极应对或者接纳。比如,对待自己的学业、精神修炼、事业、感情等,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温柔敦厚、不温不火、不偏不倚的策略。因为熬是一个温和的持续的缓慢的过程。同时,熬是一种间接加温的方式。说明我们做事、与人交往还是修为都需要不急不躁、留有回旋余地。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进退策略,该猛就猛,该缓就缓,猛宽相济,刚柔并举、持续变化,方能成果。比如,汉代张良的老师训导张良就是通过三次掉鞋的方式来训练他的耐心,草原人的熬鹰则是通过持久训鹰让野鹰褪掉凶猛的野性,古代窑瓷的烧制,虽然不是熬,其实里面的道理也有相同之处。“熬”需要掌握火候变化和时间长短,要根据食材进行调整,为人处世、心性修为等都需要做同样的调整适应。2.要铭记“熬”的意义与价值。“熬”不是一味“傻熬”,其目的在于品质的提升,在于获取人生的精华。3.“熬”的过程中要坚守个性,不盲从,不人云亦云。4.“熬”需要毅力,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及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看待“熬”?1.惧怕“熬”、不会“熬”者众多,结果难以成事。2.力争少“熬”,赢得先机。3.主动接受熬,“熬”出新境界。破茧成蝶、卧薪尝胆、宝剑磨砺、梅花苦寒、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为伊消得人憔悴等,都是脱胎换骨、天降大任之熬。心平如镜、任凭心魔屡袭,仍如如不动,都是佛家坐禅达空明澄澈境界之“熬”。4.诱惑过多,道德下滑,价值多元,时代发展复杂多变,成为熬之客观之境,必须“熬”。思辨角度:1.“熬”与“煎”,各得其妙。2.“熬”的学问(“熬”的几种境界)3.“熬”字是把双刃剑……其五,变换角度。主熬方与被熬方,相当于火与水、食材的关系。主熬方和被熬方各自的立意,都可以从熬的必然性、熬的方式、为什么熬、熬得过程、熬的结果等方面思考。也可以从二者的内在关系、对立统一角度综合思考。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命题作文的解题方法如下,其一,吃透内涵。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其二,推断背面。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其三,化为形象。其四,多维判断。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

幽默的境界

余光中

①据说秦始皇有一次想把他的苑囿扩大,大得东到函谷关,西到今天的凤翔和宝鸡。宫中的弄臣优旃说:“妙极了!多放些动物在里面吧。要是敌人从东边打过来,只要教麋鹿用角去抵抗,就够了。”秦始皇听了,就把这计划搁了下来。

②这么看来,幽默实在是荒谬的解药。委婉的幽默,往往顺着荒谬的逻辑夸张下去,使人领悟荒谬的后果。凡事过分不合情理,或是过分违背自然,都构成荒谬。荒谬的解药有二:第一是坦白指摘,第二是委婉讽喻,幽默属于后者。用幽默感来评人的等级,有三等。第一等有幽默的天赋,能在荒谬里觑见幽默。第二等虽不能创造幽默,却多少能领悟别人的幽默。第三等连领略也无能力。秦始皇勉强可以归入第二等,至少他领略了优旃的幽默感。

③幽默并不等于尖刻,因为幽默针对的不是荒谬的人,而是荒谬本身。高度的幽默往往源自高度的严肃,不能和杀气、怨气混为一谈。不少人误认尖酸刻薄为幽默,事实上,刀光血影中只有恨,并无幽默。幽默是一个心热手冷的开刀医生,他要杀的是病,不是病人。

④把英文humour译成幽默,是神来之笔。幽默而太露骨太嚣张,就失去了“幽”和“默”。高度的幽默是一种讲究含蓄的艺术,暗示性愈强,艺术性也就愈高。不过暗示性强了,对于听者或读者的悟性,要求也自然增高。幽默也是一种天才,说幽默的人灵光一闪,绣口一开,听幽默的人反应也要敏捷,才能接个正着。这种场合,听者的悟性接近禅的“顿悟”;高度的幽默里面,应该隐隐含有禅机一类的东西。如果说者语妙天下,听者一脸茫然,竟要说者加以解释或者再说一遍,岂不是天下最扫兴的事情?所以说,“解释是幽默的致命伤”。

⑤幽默,可以说是一个敏锐的心灵,在精神饱满生趣洋溢时的自然流露。这种境界好像行云流水,不能做假,也不能苦心经营,事先筹备。诙谐天成的心灵,自然左右逢源,取用不尽。幽默最忌的便是公式化,譬如说到丈夫便怕太太,说到教授便缺乏常识,提起官吏,就一定要刮地皮。公式化的幽默很容易流入低级趣味,就像公式化的小说中那些人物一样,全是欠缺想象力和观察力的产品。

⑥一个真正幽默的心灵,必定是富足,宽厚,开放,而且圆通的。反过来说,一个真正幽默的心灵,绝对不会固执成见,一味钻牛角尖,或是强词夺理,厉色疾言。“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和幽默是绝缘的。真正幽默的心灵,绝不抱定一个角度去看人或看自己,他不但会幽默人,也会幽默自己;不但嘲笑人,也会释然自嘲,泰然自贬,甚至会在人我不分物我交融的忘我境界中,欣然独笑。真具幽默感的高士,往往能损己娱人,反躬自笑。创造幽默的人,竟能自备荒谬,岂不可爱?

⑦其他的东西往往有竞争性,至少幽默是“水流心不竞”的。幽默而要竞争,岂不令人啼笑皆非?幽默不能力学,只可自通,所以“幽默专家”或“幽默博士”是荒谬的。文坛常有论争,唯“谐坛”不可论争。如果有“幽默协会”的会员为了竞选“幽默理事”而打起架来,那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荒唐,不,最大的幽默。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版》,有删改)

1.请简要阐释文中两个画线句的含义。

2.结合全文,说说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幽默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文后题。

方叶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呜、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联翩。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击。在这样澄静寥廓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的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樟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选自《散文》2007年第10期)

1.第②节开头“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第③节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3.请解释第⑤节画线句子的含义。

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

4.全文围绕着“泊”展开,请探究“泊”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檐牙高啄。       

(2)各抱地势,          

(3)           ,用之如泥沙?     

(4)羽扇纶巾,谈笑间,         

(5)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            ,武皇开边意未已。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杜甫的《宾至》和《客至》(不提供《客至》需凭借自己的记忆)这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客至》的颔联表达了主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2.《宾至》一诗写出主人当时怎样的生活状态?  

3.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横线字。

(1)而公子亲数     存:     (2)赵王扫自迎          除:

(3)信由此日夜怨     望:     (4)而天下已,乃谋叛逆  集:

(5)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庶几:   (6)然微以自君亲      文:

(7)以其所为         旌:     (8)诛五人               按:

(9)行李之往来         行李:    (10)信者其忠           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