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谷中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⑵《琵琶行》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借鸟兽的啼鸣声表现环境氛围的荒凉凄清的句子是:                                      

⑶《师说》中,韩愈说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缘由是:“                                    。”

 

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⑵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⑶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该题,首先要明确这是情境式默写题,要认真分析、判断考查的是哪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在写句子时,要写准个别生僻字等,如:豗、嘉、贻等。 【考点定位】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类似情境式默写题,一般是给出一定的语言情境,要求考生根据情境填写句子,需要注意: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句子意蕴,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2.揣摩提示语言,准确理解情境,提示性语言对于正确解答情境式默写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扣关键词语,选择恰当语句,做好了上述几步后,就可以扣住关键词语选择恰当的句子进行填写了。本题中,(1)不难思考出答案,但是生僻字较多,(2)根据语境提示,很容易作答,(3)是文本的主旨,学生易于掌握,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题。

和王中丞闻琴   

【南朝齐】谢朓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注】①圆景:指月光。②容与:徘徊、踌躇不进。

1.这首诗前六句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诗人听了琴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遂成大学。

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戚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以将军之幕府,海内莫不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夫富贵在身而士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羽。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绶。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先帝委政,遂及朕躬。君遵修法度,勤劳公家,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君其察焉。”因赐上尊酒、养牛。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事发觉,衡竟坐免。

(选自《汉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           令闻:美好的名声

B.数上疏陈便宜                     便宜: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C.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     上报:皇上回复

D.风雨不时                         不时:经常(发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B.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C.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D.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3.下列对文中划双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意为“征召”。征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建昭”是汉元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西汉武帝,年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衡勤奋好学,才智过人。他曾经在墙壁上凿窟窿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来照明读书,长安令杨兴在向乐陵侯史高进言时高度评价了匡衡才能智慧。

B.匡衡论事得当、甚合帝意。元帝曾询问日食地震等灾变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读了很高兴,晋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C.匡衡畏惧石显,不敢违逆。直到成帝初即位,匡衡才与御史大夫甄谭一起上奏弹劾石显,一一追究他的旧恶,并追及他的党羽。

D.匡衡受到弹劾,羞惭恐惧。司隶校尉王尊弹劾匡衡犯下了不守臣道的重罪,虽然成帝刚刚即位,对匡衡慰勉优待,但群臣大都是王尊的同党,匡衡内心忐忑不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富贵在身而士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

(2)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考评了。有时候,“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竟然会截然相反。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话,二是丑化。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比如说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存在着太多的不足,因此人们特别需要有爱情与婚姻的偶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话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丑化和神话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话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摘编自王立群《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

1.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 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B.“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也就是“真实的历史”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2.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

D.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文君夜奔”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D.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某早教机构为了拉拢顾客,发起“才艺之星”评选活动,要求公众关注微信公众号后为参赛者投票,票数高者当选。为让自己的孩子评选上,赵先生近半个月每天都在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地方发布拉票信息,甚至给微信好友发红包“买”票。面对拉票,赵先生的大学同学李先生无比苦恼,他说:“投,烦不胜烦;不投,又说你不近人情!左右为难!”

你如何看待朋友圈投票行为?请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    。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    ,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矣”。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