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论语》中孔子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话,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劝学》中,“ , ”两句也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小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这首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2.请分析本词中“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一句与李清照《一剪梅》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一夕,(真宗)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①,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 他日再三问之,抗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日:“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日:“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公退,终日危坐,未尝跛倚。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至于垣颓壁损,不以屑虑。
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维因语次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但念内典②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
【注】①使相:官名,与宰相并称,但不行使宰相权力。②内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议遂寝 寝:停止,搁置。
B.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旰食:晚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C.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 趣:奔向,趋向
D.家人劝治居第 治:修建。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B.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C.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D.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沆从不呈送秘密奏章,这符合他的性格和做人的原则。他认为既然办公事,有想法有看法就该公开地表达,没有必要呈送密奏。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应验。他担任宰相时,同僚对他赞誉不已,称他为“圣相”。
C.李沆认同佛教关于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理念,认为人也不可能求得圆满如意,还是应该自足常乐。
D.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驸马都尉石保吉最终也因李沆反对而没得到提拔。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宋真宗十分倚重李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
(2)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块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1.下列各项是对生态文明下的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称谓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比如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C.乡村生活,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D.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也就是用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来衡量乡村,其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B.在生态文明理念支配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
C.乡村中出现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破坏有机循环的问题,都是受到工业文明这一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
D.因为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所以出现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类和自然产生相互抵触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文明理念更注重生产生活过程,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B.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乡村的最大财富则在于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
C.“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业文明理念。
D.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会发现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们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会发现其独到的价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4月3日,杭州女子弯弯(网名)在北京一酒店遭陌生人强行拖拽,4月5日凌晨,“弯弯”发帖公布这一事件并向警方报案求助。4月6日,涉事酒店首次公开向“弯弯”和公众道歉,并承认管理服务不到位。不过,发布会持续时间不到5分钟便匆匆收场。北京当地警方已经对弯弯做了笔录,并展开调查。弯弯说她已经委托律师,准备用法律手段维权。网上,对此事的争论也很多,甚至有人质疑“是否为炒作”。但是,更多是理性分析和对弯弯站出来维权的点赞。
对这一事件,你怎么看?请就事件中任意一方的做法,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请阅读下面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完成各题。
项 目 | 百分比 |
非常想父母 | 65.0 |
害怕陌生人 | 40.0 |
觉得自己很一般 | 52.7 |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 79.3 |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 43.5 |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 34.7 |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每个结论不超过15个字,不能出现具体数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