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尽管近年来采取了加开临时客...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近年来采取了加开临时客车等措施,但春运出行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火车站万头攒动,旅客们重足而立,拥挤不堪。

B.在评价身边的人和事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其盖棺定论,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以及事情的原委。

C.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用了四十分钟,内容详尽,重点突出,新闻性、针对性强,都是穿靴戴帽的大实话。

D我的这位朋友不是因莼鲈之思而归故里,竟然是为了吃自家的青菜而回来的。

 

D 【解析】 试题分析:D莼鲈之思: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符合句意。B盖棺定论: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句中只是说“身边的人和事”。没有提到“死后”。A重足而立: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句中是要说人多,而无恐惧之意。C.比喻在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的例行的政治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褒贬误用。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此题的C项)、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袍

有天晚上,北京顶银胡同停电。梅汝璈枯坐在家中吱吱作响的藤椅上。黑暗中他轻轻地哼起了清华学校早年的校歌: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立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今天,梅汝璈的儿子梅小璈回忆自己的父亲时,一下就想到了这一幕。他对记者谈起父亲的晚年时,有些唏嘘。他用了这样一个形容词:“孤寂”。

梅小激说,虽然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尚不足花甲之年,可他心知肚明,属于他的那个“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的时代已经逝去了。新中国在学科建制上完全照搬“老大哥”苏联,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保留了法律系,且讲授的内容都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法学。这让毕业于清华学校、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的梅汝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他努力按照党对“旧知识分子”改造的要求,虔诚地学习俄语,试图不被形势甩下。据梅小璈说,现在他家还能找到父亲当年抄写俄文单词的小本。在苏联法学教材上,还有父亲留下的铅笔批注。

作为一个留关法学博士,梅汝璈曾执著坚持的那些法学信念渐渐失去了依托一一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这是法哲学奠基人孟德斯鸠奠定的理论,又在杰斐逊等人的实践中加以完善的。显然,这一切已不合时宜。“文革”中,梅汝璈在一份“检查”里写道:“我实际上只是一本破烂过时的小字典而已。”其实,他个人的小环境还是不错的,起码在物质上。如果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为参照系,他并没有受太大的罪。”梅小璈在解释父亲晚年的孤寂心境时如是说,’“但他的学科没有了,他的学术没有了。”

在那个年代,“梅汝璈”三字变成一个空洞的符号。充盈其间的,不是这个人的赤子情怀和渊博学识,而是一个随“形势”沉浮的抽象指称。有研究者曾这样评价这位外交部前顾问:“梅汝璈名字出现的频率和受关注的程度,基本上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在上世纪整个5 0年代和60年代初,一旦中日关系出现“问题”了,他就会被邀请出面撰写文章;而中日关系“良好”时,他的名字则不愿被各方的人们所提及。

但梅汝璈注定名垂青史。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现代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6年3月19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当日,《中央日报》等中国最权威的媒体,同时在显著版面刊出标题:“清算血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官梅汝璈今飞东京”。

东京帝国饭店,盟军最高统帅部中国联络官为梅法官举办接风宴会。宴会上,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次长兼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顾毓琇,将一柄装饰华贵的宝剑赠予梅汝璈。梅汝璈深深鞠躬,双手过项接剑。他说:‘红粉送佳人,宝剑赠壮士’。可惜我非壮士,受之有愧。”顾毓琇说:“你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死难同胞,到这侵略国的首都来惩罚元凶祸首。天下之壮烈事,以此为最。君不为壮士谁为壮士!”听罢,梅汝辙拔剑出鞘,动情地表示: “戏文中常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

这位“壮士”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之久、人类司法史上所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除两名病死狱中,1名因精神病终止审判外,东条英机、广田弘毅、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等7人被判处绞刑,梅津美治郎等1 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判处有期徒刑者2人。今天,由梅汝璈亲属捐赠的东京审判判决书底稿和梅汝璈当时身穿的法袍,已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边徘徊丕去:“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相关联接:

(1)东京审判中,一些法官们不赞成处以死刑,甚至有人主张以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等原因无罪释放25名战犯。梅汝墩根据审判过程中两年来收集的日军暴行,主张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必须处以死刑,并全力争取将几个侵华首恶判决死刑。最后,表决结果以6票对5票的微弱优势,终于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七名罪恶累累的首犯送上了绞刑架!

(2)在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意识形态操纵,高中历史课本都不记入南京屠杀。当时梅汝璈写的《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遭到了莫须有的指责,被扣上煽动“民族仇恨”、“鼓吹战争报复”,还有人甚至从截然相反的方面指责文章夸耀侵略者的勇猛,为军国主义张目,迹近“汉奸”、 “卖国贼”。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面对新中国“苏联式”的学科建制和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学保留法律系,且只讲授苏联社会主义法学的现实,梅汝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深感失望。

B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法学观念是以孟德斯鸠理论为基础,由杰斐逊等人在实践中完善的。在美国留过学的梅汝璈曾一直执着坚持这些法学信念。

C以季羡林等人的遭遇为参考,梅汝璈没有受过太大的罪,也没有遭受物质生活的匮乏,是为了强调他遭受的精神的孤寂。

D梅汝璈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的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但是梅汝璈的观点和作品却一直被误解和曲解。

E.在长达两年半、人类司法史上规模罕见的东京审判中,梅汝璈以微弱优势取胜,终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分别处以相应的惩罚。

2.导致梅汝璈晚年“孤寂”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章用梅汝璈与顾毓琇的一段对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梅汝璈和他同时代的人对待日本侵华历史的态度有何不同?这给人什么启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大漠里的旗帜

刘建超

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

他不知道,兴奋紧张搓着一双皲裂粗壮的手,这么远,天啊,你怎么来了?

她看着他,看着相恋10年,那个曾经帅气充满诗意的小哥,如今粗犷得像工地上的装卸工,她还是没有忍住泪水,晶莹的泪珠在白嫩的脸颊冰冷地滑落。

她下了火车乘汽车,走了三天三夜,又搭乘过往的大货车颠簸了一天,才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看到了他居住的那个小屋。西部边陲的一个养路站,只有一个人的养路站,养护着近百公里的国道。

她和他在大学相识,他们都是学校野草诗社的。他俩相恋了,就因为都喜欢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在校园的雁鸣湖边,他轻轻地吻了她,说过不了几年,我将成为中国诗坛的一面旗帜。

浪漫似乎只在校园里才蓬勃畸形疯狂地蔓延。当毕业走上社会,才知道校园的美好都被现实的无情的铁锤砸得粉碎。为了寻找工作,他和她早把诗意冲进了马桶。

他的父亲是养路工,在西北。父亲生病期间,他去了父亲生活的城市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他竟然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工具成为了一名养路工。

大漠荒烟,千里戈壁,他给她写信,描绘着他眼前的风景,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我真的感受到泰戈尔这句话的含义了。

她感受不到那些诗意,没有他在身边的日子寂寞无聊。家里人给她介绍男朋友,她都拒绝了。可是,她也不确定自己究竟能等到个什么样的结果。

一年一年的春花秋月,把他们推向了大龄的边缘。经不住妈妈的哭闹哀求,她妥协了,去见了妈妈公司领导的儿子,小伙子很精干,谈吐也很睿智。她就模棱两可地处着,心中还是牵挂着远方的他。

她要了断同他的情缘,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公平。

她给他带了大包的物品。他笑着说,我这啥都不缺,啥都不缺。

她环顾四周,煤气炉,木板床,米面油,咸菜。

他笑了,似乎恢复了校园里的神气,玩笑说,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我都具备了,就等着天降大任了。

晚饭,稀饭,馒头,她带来的熟制品。

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在这一抹黄的沙丘,见到鲜绿的青菜,她都舍不得动筷子。

你一个人不寂寞吗?她说。

不寂寞,白天养路,晚上看书,看你的信。我能背下来泰戈尔诗集,也能背下来你写的每一封信。

夜晚,她躺在床上,他躺在地上。荒漠的风狼一样嚎。

第二天风和日丽,天蓝如洗。她搭上了一辆过路的货车。

司机是个很健谈的小伙子,踩上油门也打开了话匣子。小伙子说,这个养路站就像是他们跑长途车的司机的驿站,加油加水,填饱肚子。养路站就他一个人,他还学会了修车补胎。几千公里的路段,就他养护的这段路最好。

在一个大拐弯处,司机停下车,提着一只袋子下了车。

她伸头望去,路基的远处是一个低洼带,竟然有一片十几平方米的小菜地。菜地里的绿色格外养眼。怕菜苗被飞鸟或小动物侵害,菜地的四周插满了树干,树干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像是挂满了万国旗。

司机把袋子里的土倒在菜地边,回到车上说,经常走这里的司机都知道给这块菜地带点土。这地方风沙大,就这一块是个避风的港湾。他每天都要骑车几十里 来这里种菜浇水。来场大风暴,菜地就没了,风暴过去后,他重新再开。我们司机每次经过这里都要鸣笛致意,我们把它称为大漠里的旗帜。那些布条上都写着一些 字,有人说是诗,我也不懂。反正我记得其中一个上面写着,生如夏花。

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的名字就叫夏花。

她回到家,眼前总是飘舞着大漠里那五颜六色的旗帜。

她又准备动身去看他,她带了一挎包土。她要告诉他,大漠里的旗帜下不该少了家乡的泥土。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荒漠的风狼一样嚎”这句景物描写,用了比喻的手法既写出大漠环境的艰苦,也衬托了“她”看到“他”的生活现状后更坚定了她要与他分手的决心。

B.文中“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居然”一词暗示下文写那片青菜地得来不易,也点明了小说的主旨。

C.小说以“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开头,是为了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多个方面写“夏花”,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充满向往但是又面临现实压力的女孩形象。

E.“她要告诉他,大漠里的旗帜下不该少了家乡的泥土。”小说的这一结尾写得含蓄蕴藉,极有韵味,给读者留下了充分体味的空间。

2.小说中的“他”,性格中“浪漫“的一面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何以“大漠里的旗帜”为题?请简要分析。

4.小说多次提到泰戈尔的诗,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论语》中孔子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话,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劝学》中,“                                        ”两句也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这首词的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2.请分析本词中“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一句与李清照《一剪梅》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一夕,真宗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 他日再三问之,抗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日:“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日:“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公退,终日危坐,未尝跛倚。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至于垣颓壁损,不以屑虑。

家人劝居第,未尝答。弟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但念内典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

【注】①使相:官名,与宰相并称,但不行使宰相权力。②内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议遂                 寝:停止,搁置。

B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旰食:晚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C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   奔向,趋向

D家人劝治居             治:修建。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B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C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D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沆从不呈送秘密奏章,这符合他的性格和做人的原则。他认为既然办公事,有想法有看法就该公开地表达,没有必要呈送密奏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应验。他担任宰相时,同僚对他赞誉不已,称他为“圣相”。

C李沆认同佛教关于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理念,认为人也不可能求得圆满如意,还是应该自足常乐。

D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驸马都尉石保吉最终也因李沆反对而没得到提拔。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宋真宗十分倚重李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

2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