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舟中读元九诗 (唐)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

舟中读元九诗

(唐)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1.诗中四句三用“灯”字,有何作用?

2. 试对诗的末句“逆风吹浪打船声”进行赏析。

 

1. 以“灯”为线索,叙写读友人诗直至深夜不寐的全过程,表现思念之深。 2.末句运用了双关、比喻的手法,一方面,“逆风吹浪打船声”,是诗人在舟中雨夜读诗时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又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诗人以“灯”字创设三个情境,内容环环相扣,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诗人创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表达对同遭贬谪的挚友深切的怀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题,应将诗题和注释以及诗句内容以及题干中“‘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情境”的提示结合分析。诗题讲明此诗是读元九诗时所作,注释说明此时作者和元稹都被贬,诗句创设了三个环境,这样的表达就收到了内容环环相扣,感情层层加深的效果,创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表达对同遭贬谪的挚友深切的怀念。 2. 试题分析:诗的末句“逆风吹浪打船声”进行赏析,首先分析手法或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最后点出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如末句运用了双关、比喻的手法,一方面,“逆风吹浪打船声”,是诗人在舟中雨夜读诗时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又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末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徐之才,丹阳人也。之才幼而隽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舍为设食,乃戏之曰:“徐郎不用心思义,而但事食乎?”之才答曰:“盖闻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舍嗟赏之。启魏帝云:“之才大善医术,兼有机辩。”诏征之才。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之才少解天文。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时自娄太后及勋贵臣咸云关西既是劲敌,恐其有挟天子令诸侯之辞,不可先行禅代事。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帝从之。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皇建二年,除西兖州刺史。未之官,武明皇太后不豫,之才疗之,应手便愈,孝昭赐采帛千段、锦四百匹。

之才医术最高,偏被命召。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曾病发。即处汤方,数剂汤,疾竟愈。帝每发动,辄遣骑追之,针药所加,应时必效,故频有端执之举。又有以骨为刀子靶者,五色班斓。之才曰:“此人瘤也。”问得处,云于古冢见骷髅额骨长数寸,试削视,有文理,故用之。其明悟多通如此。

之才聪辨强识,有兼人之敏,尤好剧谈谑语,公私言聚,多相嘲戏。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历事诸帝,以戏狎得宠。武成生齻牙,问诸医。尚药典御邓宣文以实对,武成怒而挞之。后以问之才,拜贺曰:“此是智牙,生智牙者聪明长寿。”武成悦而赏之。                                    (选自《北齐书·卷三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朗不用心思义      思义 思考义理

B.之才少解天文        少【解析】
稍稍懂得

C.知午年必有革易      革易:改变更替

D.帝每发动            发动:征发动员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B.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C.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D.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之才少年早慧,才学不凡。他五岁就能背诵《孝经》,八岁就略通其意旨;他曾机智地用书中的语句应对周舍的戏谑,赢得周舍的赞赏。

B.徐之才见多识广,明悟多通。有一个人曾经用色彩斑斓的人骨做刀靶,徐之才通过观察做出判断,认为死者生前一定患过骨瘤。

C.徐之才擅长医术,疗效明显。他曾经为武明皇太后治病,手到病除;他为武成帝治病,数剂药就使武成帝痊愈。所以他常留在他们身边侍奉医药。

D.徐之才聪明过人,擅长狎语。武成帝长了齻牙,邓宣文说实话而遭了打,徐之才却拜贺说那是智齿,长智齿的人聪明长寿,武成帝听后十分满意,赏赐了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2)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理论重视对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不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

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许多意义空缺部分。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其中总包含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尤其明显。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从对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的历史考察中,发现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总的趋势是“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而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上述事实都说明,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并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特征,而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这一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同人类语言的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人类语言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无论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全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而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在表意方面的不足,“穷理析义,须资象喻”,形象可以启示联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熔铸在形象里,欣赏者又通过形象唤起对同类情景的联想,来补充抽象、概括的词语所舍弃的细节、关系、情境。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的语言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是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语言,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求得那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在这里,诗人完全是以塑造形象的手法来表现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一个手势,一个流盼,一颦一笑,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是语言不能曲折尽传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形象里,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艺术的美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形象所显现的,而且包括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心目中所引发的。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与欣赏者的想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审美作用。现代接受美学要求文学创作有更多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召唤性”,这是群体欣赏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学思潮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B.有人认为,西方古典美学既重视对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又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

C.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这要求读者阅读时必须融入自己的主观因素。

D.中国古典美学、诗学和西方现代接受美学认同这样的人类普遍审美现象:文学作品应追求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的贫乏导致创作时留下“空白”和“不确定性”,但这“空白”“不确定性”也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大的审美空间。

B.作者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的不足,读者要借形象唤醒联想,而补充词语留下的“空白”。

C.以塑造形象为己任的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诗歌语言,能启发读者通过想象求得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

D.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通过诗人塑造的“鸡”“茅店”“月”“人”“板桥”“霜”等形象,可想象出羁旅愁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文学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有道理。

B.伊瑟尔认为,作为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作品总包含一些“不明确的因素”,它只能部分地制约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C.刘熙载认为,文章无法表意,“写不出”的东西,诗歌可借助别的形象来表现,比如通过描写烟岚云雾来表现山的精神。

D.在作者看来,艺术的美感,是离不开艺术作品的形象的,但如果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审美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余华《黄昏里的男孩》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孙福的卖水果人,看到一个满脸灰尘、饥肠辘辘的男孩儿向他要一个苹果充饥,他像赶苍蝇一样,将小男孩赶走;后来男孩偷吃了一个苹果,孙福追到了男孩,不仅将苹果丢掉了,而且还依照地方传统将小孩的一根手指打断,并将他绑住,命令男孩子看到人就大喊“我是小偷”。 孙福说:“自己很善良,如果严格按照本地规矩,那是哪只手偷就断掉哪只手,自己这样做只不过略施薄惩,救了孩子。”确实,在男孩子叫了一天“我是小偷”后,孙福将他放走了。

面对这样的一段文字,会触发你怎样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这副图反映了2015年中美日印德五国电影发展现状,请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和其他四国相比,中国电影市场呈现怎样的面貌?请简要说明。

2.中国电影市场要寻求更大发展,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请简述。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20字。

         。一种是并行分训,如“空空如也”,“空”可以解释成”虚无”,也可解释为“诚悫”, 两种意思不同,但不相违背。         ,如“乱”可解释为“治”,《 墨子》:“已:成,亡。”         。比如:“学不可以已”, 这个“已”字在这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有“亡、止”之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