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2014年4月,国家...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    

2014年4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报告指出,思科、D-Link等多家路由器产品存在“后门”漏洞。                                                ,账号和密码被盗取后,会直接造成用户的财产损失。所以,我们在使用互联网的各种产品时一定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

①打开的可能是一个钓鱼网站

②如果路由器DSN被篡改,用户输入网银官方网址

③这会威胁整个家庭中所有的上网设备

④黑客入侵后,可以监控连接路由器的设备的上网数据

⑤窃取浏览记录、帐号密码等隐私信息

⑥手机、电脑、智能电视盒子将无一幸免

A④⑥⑤③②①     B③④⑤⑥②①      C③⑥④②①⑤      D④②①③⑥⑤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语段属于说明性语段,中心在说明“路由器后门漏洞”的危害,③句承起句总说 “漏洞”带来的威胁,④⑤⑥句承③句说明黑客窃密的方式及危害;②①句说明“路由器”被篡改带来的更大损失。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抗战70周年阅兵的现场设置了两个临时观礼台,铺设了近2万座椅,每个座椅还配备服务包,有国旗、印有抗战胜利标识的帽子、矿泉水和雨衣等阅兵道具。

B.近日我市降水充沛,温度高、湿度大,野外蘑菇生长旺季来到,因食用蘑菇造成呕吐的患者特别多,一些患者甚至因中毒而住院治疗。

C.近年来,我市围绕构建高水平的公共交通体系,坚持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将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方便市民出行。

D.近年来一股网络祭祀之风悄然兴起,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和接受,通过互联网,献一束鲜花,送一段旋律,点一支跳动的蜡烛,记下自己的追思和感怀。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         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间。

(2)儒学热是当今一大文学文化现象,从学者到民间,不乏追寻者。但是也有些人只想凭借         而揣摩得到儒学真谛,这是很错误的。

(3)文学经典,就是要精读,               ,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期产生内心的共鸣,收获更多的人生启迪。

A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口耳之学        B口耳之学   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C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   口传心授        D口传心授   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梅寒

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

小院是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 。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

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小铁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

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

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项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

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

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嗅觉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不挪,也是死,得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

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呜”一下来了,“呜”一下又没了影儿……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的飘逝了。

老张说给儿子听: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

儿子不服: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

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人老了,不抗病。树老了,不抗风,老张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如果不是儿子的眼泪,如果不是他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关于老槐树的秘密,也许就永远随着老槐树去了。可儿子忍不住,憋了好多天,还是跟老张说了。“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急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对不起老槐树啊……

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多,他却从天边儿上也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

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

(选自 《红豆》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 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细致描写老张尽心尽力地善待老槐树,是为了给下文老槐树倒下的时候只是把儿子的车砸烂,而没有把儿子砸死埋下伏笔,这是小说结构上的严谨之处。

B.老张儿子看到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为了抢占餐饮住宿服务的先机,要扒掉老院的房子建楼,搞农家乐,这就要除掉老槐树,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

C.老张对儿子说“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儿子先是不服,后来死里逃生才明白了父亲讲的道理,说明儿子具有自我反思意识,他正是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D.老张儿子的老同学说的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老张儿子受它启发,采用歹毒的方式,使老槐树看起来是正常死亡,事实上是非正常死亡,他被倒下的树砸伤。

E.小说结尾通过老张儿子之口交代老槐树是非正常死亡,其实前面要锯树的儿子竟然为它浇水、吹倒它的台风和往年相比算不得凶猛等内容已暗示了这一结果。

2.小说第3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老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说“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老张心里应该有哪些滋味儿?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及“学”与“思”的问题,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

(2)荀子在《劝学》中 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反省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3)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奔涌、瀑布飞泻、发出了巨大响声的诗句是:                                                。”

(4)韩愈在《师说》指出,“                                         ”,认为向他人学习不必在意对方的年龄大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

【明】 徐子熙

瀚海潮声万泒浑,鱼虾随势尽惊奔。

雄戈老甲瞠双眼,独立寒秋捍禹门

螃蟹咏(其三)

【清】曹雪芹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①泒(gū):水。②禹门:龙门。③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④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⑤月浦:有月光的水边,指螃蟹原来的生长处。

1.这两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2.徐子熙的《蟹》采用了哪些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