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B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C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的方式回馈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

D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 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造成搭配不当,在“要求”前加“概括中心思想”;B项,“可说”“堪称”语义 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D项,不合 逻辑,“不让须眉”又称“巾帼不让须眉”,“须眉”指男子,“巾帼”指女子。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青年人难免产生一时的疑惑、彷徨、失落,但只要把握好思想的总方向,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就能在正误、真假、善恶、美丑面前________

②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会导致其反映的某些情况存在夸大成分,因此,要想做到________,必须亲自走到基层一线,看看、问问、坐坐、聊聊,这样才能看到网上所看不到的东西。

③南开大学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公布了该校2015年本科招生录取结果,罕见地晒出了全部的录取名单,不同地区招生名额差异、考生成绩排序等信息在这份大名单上________

A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一目了然            B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一目了然

C一目了然  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D洞若观火   一目了然    明察秋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里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张贤亮获得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银川,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用心经营起了文化产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力,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不由得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自《人物周刊·文摘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5岁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银川准备创业。

B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C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寻求精神的归属感。

D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抒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E“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2.“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结尾又说“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零用钱

乔把那些硬币放入老乞丐摊开的双手中,笑着说:“你运气好,我想这么多应该够了。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说:“年轻人,我也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走到对面,进了威斯科特先生的店,乔把手放回口袋里,继续向前走。那个刚才穿大衣走过的人正在人行道边跟一个老妇人说话。乔看向人行道,看到了一个钱包。乔把它捡起来,发现里面有几张信用卡和几百美元现金。他的祈祷灵验了,他可以用这些钱给阿贝买辆单车,一个玩具屋子,甚至他可以用这些钱去旅社开个房,让阿贝不用到监狱附近去看他。或许珍尼斯也跟他们在一起,再一次全家人一起过圣诞节。

不行。如果阿贝知道这钱是捡到的她会怎么想?乔猜得出钱包是谁的,他看看那个穿大衣的人,又看看钱包。在一张信用卡的旁边有一张证件,乔从上面的相片确认了钱包是那个穿大衣的人的。

乔偷过钱,那时是急了,但他本身不坏。

那个穿大衣的人跟那老妇人说了再见,又开始往前走了,脚步还是那么轻快。乔慢跑赶上去,喊道:“先生,打扰一下。我想你掉了钱包了。”

那人停下来,转过身,眼睛睁大了,说:“啊,是,那是我的钱包。”他接过钱包,立即清点里面的东西。

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突然,他看到珍尼斯带着阿贝走过来,阿贝一看到他就伸开双臂向他跑来。

乔抱着她,笑着,眼睛却湿了,他说:“圣诞快乐,孩子,我很抱歉,没有为你买什么礼物。”

阿贝笑得很开心,她撒娇似的说:“哦,爸爸,别那样想。妈妈说来带你回家,我非常高兴。”

乔愧疚地看向珍尼斯,想确认阿贝说的是不是真的。珍尼斯说:“乔,是你回家的时候了。”两行热泪从乔的眼里流下来。

乔的室友迈克拿着个无绳电话跑过来,喊道:“乔,你的电话,是一个叫威斯科特的人打来的。”

乔对电话里说了一声“喂?”

“如果你愿意,明天来上班吧。”威斯科特先生在电话里说。

“我愿意。我可以问一下吗,是什么使你改变主意的?”乔的胸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选自2011年7月《文学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这写出了乔把钱包还给失主时并不要求回报的心理。

B.“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这里表现了乔紧张不安,怕别人听到他来找工作的事。

C.读了这篇小说后,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不管以前做错了什么,只要存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有好报,这是这篇小说揭示的唯一的主题。

D.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威斯科特先生为了试探乔,特意设置了穿大衣的人丢钱包和父亲扮演的老乞丐乞讨零钱这两个情景。

E.作者以“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结束全文,出乎乔的意料,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从而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显得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2.在小说的开端部分乔的处境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小说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的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从乔找工作写起,到他找到工作结束,那么小说的题目可以由“零用钱”改换成“求职”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强调哪怕是片刻学习都比整天空想作用更大。

(2)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来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道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

南乡子·端午(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对于表达作者的感情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