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说明标志的寓意,要求语...

下面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说明标志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总体上是一个“心”的图形。“心”中间有一个既似手、又似鸽子的图案。“心”象征着爱心,“手”象征着援助,“鸽子”象征着美好。寓意为:伸出援助之手,把爱心献给世界,将美好撒满人间。(构图要素3分,寓意3分) 【解析】 试题分析:徽标类图文转换解题总体思路是:多角度联想,按要求答题。联想角度有1.主题。徽标名称中关键的一个字的汉字或拼音首写字母一般会出现,图形和颜色也会为主题服务。2.文字包括汉字、阿拉伯数字、英文及首写字母、汉语拼音首写字母、汉字的分与合。3.图形,图形的多方面含意、图形的分与合、图形的阴与阳。4.图与文的结合。5.颜色高考试卷虽然是黑白的,但颜色在题干中会有提示,所以还是要注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文,并表达出郁达夫的感情。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表露出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要求。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④⑤③②①        B.③②①④⑤         C.④①③②⑤         D.③①②⑤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生活在文化日益繁荣的深圳的诗人,从事白领、打工者、保安等各种职业,他们的诗歌常在公开发行的期刊和微信公众平台推出。

B.广东省加大办案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态度,一批涉嫌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被查处,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

C.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当这个简单的问题都要作为一个话题来讨论的时候,表明了我们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文明急需提高。

D.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集体忧虑,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公众对浪费时间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生命消逝的无尽怅惘。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人对审美具有感知力,他们可以在安然怡悦中鸟翼几乎无声的扑动,还有花瓣簌簌飘落的声音,他们喜爱“”那种让静寂更显清幽的氛围。

A.精细凝神谛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精细用心倾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精确凝神谛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精确用心倾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赵小兰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1948年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早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年老后将定居天津南开,决定给她捐助,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C叶嘉莹在国内各地高校讲授诗词,没有采用陈旧的阶梯分析法解释诗歌,而是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2013年之前,叶嘉莹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南开大学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

2.叶嘉莹为什么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请结合文本加以回答。

3.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请结合文本分析。

4.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