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是一种承受。承受了痛苦,就会变得坚强自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是一种承受。承受了痛苦,就会变得坚强自信;承受了幸福,就不会被幸福淹没;承受了成功,才不会迷失方向。

人生,需要承受。承受孤独,会倍加珍惜亲情和友谊;承受责任,会体悟到诚实与崇高。

要求:以“承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自定立意,自选角度。[来源

 

承受 蒋诗韵“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我看见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题记 “这次数学测试是谁第一呢?”“我感觉这次考试有些难呢!”同学们三五成群的议论着昨天结束的数学测试,更为薇增加了一份紧张的心理,数学原本就是薇不擅长的科目,而且这次考试是入初中后的第一次考试,希望不要太差。“同学们,静一下。”吴老师拿着考卷走进了教室,让原本吵闹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许晓薇,65分…”忐忑不安中等到了老师喊己的名字。她用着微微颤抖的手指从老师手中接过了考卷。一开始就作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也没想到是这么差劲。试卷上鲜红的“65”刺痛了她的双眼,仿佛在嘲笑她。她走下讲台,来到座位上,心里不断的反思着。 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评讲着考卷,她一句也没听进去。一天就在薇的自责中混混沌沌中度过了。回到家,迎接她的并不是父母的严厉批评,而是父母的安慰。父母越是这样,她心中越是有种对不起。她知道父母在她身上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她的压力也很大。这么样的成绩虽然父母表面上没说什么,但是她晓得父母在她背后的深深叹息。 “今天跌倒了,明天爬起,加油!许晓薇!这次不能在做行动的矮子。语言的巨人!失败过后定会迎来胜利的彩虹!”她咬着自己的下嘴唇,坚定地说道。薇这次的确说到做到。每天,当别的同学早已进入梦乡,她还在做着自己精心挑选的数学题目。她深知,付出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道理。开始了有选择性的题海大战。每天上课,薇也总是很认真。聚精会神的听着老师讲课,一丝不苟的记着笔记。上课弄不懂的东西,下课就花时间搞懂。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数学习题,薇下课的时候,很少出去嬉戏玩耍,伏在桌前做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她在习题中每每遇到 “拦路虎”,并不是放过,而是虚心请教成绩好的同学,或问老师,就算问上三遍,也要搞懂。为此她吃了不少同学的讥笑和白眼。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她对提高数学成绩的热情。老师倒是为薇的这种表现很是高兴。父母为女儿的默默努力而感动。 光阴似箭。迎来了一月一度的月考。10点,薇走进了数学考场。这是她第一次如此自信的面对数学考试,因为这个月她付出了很多心血。做题目非常的顺畅,没有什么不会的,最后一体,有一些难,但稍稍想了想,也解出了。她又用剩余的时间,检查了一遍,没有太多的错。2天过去了。老师进来发考卷。薇心里又怕又期待。“…许晓薇,95分…”薇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从老师手里开心的接过了考卷,老师向她投去赞赏的目光。同学用那羡慕和不相信,还有嫉妒的目光看着她。窗外,暴风雨过后,彩虹浮现。她,释然的笑了。开心的背后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承受 守着一棵树,就是承受一份孤单,一份爱。 ——题记 外婆家门前有一棵老槐树,又粗又壮,枝繁叶茂的,枝干上突起的皱纹告诉了我它那垂暮的年龄。 听外婆说,外公就是在那年夏季的午后在这课老槐树下邂逅外婆的,后来外公就经常和外婆在树下闻着淡淡的槐花清香聊天。有时外公也会猴子般爬上树采摘几缀槐花送给外婆。后来外公走了,但槐树还在,而且越长越密,越长越茂盛。 夏季的傍晚有点酷热,外婆总会在这时搬出一把躺椅,拿着一把蒲扇,在树下摇啊摇,扇啊扇的,虽赶不走酷热,却从心底生出一丝凉意。六月槐花香,槐花满树,有绿有白,还有点浅黄,雪就藏在绿叶后面不让人知道,可再遮也遮不住沁人的清香。微风吹过,落花满地的是清凉,一股甜甜的香气就轻轻地砸在外婆的脸上,手上,还有外婆的心里。有时几粒小小的槐花落在外婆的身上,外婆也不拭去,只是捻起来,含在嘴里,甜丝丝的,这时,外婆的脸上总会露出一丝浅浅的微笑,像是在怀念和外公走过的岁月。 后来,这么达一棵树长在门前实在有点碍事,二舅就对外婆说,砍了吧。外婆也不言语,只是呆呆地看着槐树,半晌才缓过神来,轻轻地对二舅说:“老头子在天上看着它呢”。二舅听后便不再言语,那以后再也没有说过砍树的事。再后来,岁月渐渐侵蚀了外婆的身体,外婆的行动变慢了,言语也少了,而且经常躺在躺椅上盯着头顶那满片的槐树叶发呆。有人说,年龄大了都会变成这样,可我不相信。后来和外婆聊天时才知道,外婆是想外公了。书上说,时间是一切东西的坟墓,爱情让我们忘记了时间,但最后时间也让我们忘记了爱情。可外婆没有忘记外公,也没有忘记那棵树。我不懂得外婆那个年代的爱情,可我知道外婆承受的不仅是守着一棵树的孤单,更是对外公不增不减的爱。我知道树不倒,外婆的爱不变。 这棵槐树还在用它伞盖般的枝干为外婆驱赶酷热,外婆也仍在默默地承受着这份孤独,这份爱。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承受”的内容可以是成功,也可以是失败;可以是困难煎熬,也可以是幸福快乐;可以是孤单,可以是责任……要理解“承受”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注意文体要求:记叙文。建议:语言的优劣是拉开差距的重要依据。(1)以质赋分, 46分为切入分,但切入分不是起评分、平均分;要拉开评分档次,让有思想个性、感情真挚、语言表达好的文章得高分,质量低的文章得低分。(2)抄袭作文评20分左右,文体不符合的作文评35分左右。(3)字数不够,每少50字扣2 分;明显未成篇的,35分以下。错别字每一个扣1分,扣满5分为止。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

回顾理解阅读《欧也妮葛朗台》的有关情节内容,做答下列两道简答题。

(1)举两个事例说明葛朗台是个“占有金子的执着狂”。

(2) 请简要叙述《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死后的关于欧也妮的故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论睁了眼看      

鲁迅

⑴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⑵但现在我所想到的是别一方面——

⑶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是如何。

⑷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为。”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再说费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受大学教授的纠正了。

⑸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他于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和,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之约”。但约定之后,也就有了难关。我们都知道,“私订终身”在诗和戏曲或小说上尚不失为美谈,实际却不容于天下的,仍然免不了要离异。明末的作家便闭上眼睛,并这一层也加以补救了,说是: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这大帽子来一压,便成了半个铅钱也不值,问题也一点没有了。假使有之,也只在才子的能否中状元,而决不在婚姻制度的良否。

⑹《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的敢于实写的,而那结果也并不坏。无论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即宝玉自己,也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篷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

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⑻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一九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有删改)

1. 古代作家如何看待对才子佳人“私订终身”的?作者用《红楼梦》一例有何作用?

2.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思念在土布上流动     

①我是穿土布长大的。

②在我身体成长的简史中,感恩地记着几种粮食、几样野菜和几棵果树,再就是几件土布做的衣裳。而在这些属于贫穷人家的物质中,几件土布衣裳,给了我一定的体面,使我在青春期来临之前,一直快活地走动在乡野上。因此,一提起故乡的土布,我就想起那些玄妙的织机声,怎样穿透乡村的夜色?怎样穿梭出日子的黑白?怎样穿越一位少年的想象?而母亲,准会在这个时候,隐去一头白发,隐去一脸皱纹,隐去一身枯瘦,回到她年轻的日子里,给我们织染土布,给我们裁剪衣裳。那时的乡村,应该活在一群会用手工,织出土布的女人的尊严里。

③其实,从一缕棉花到一块土布,再到我们身上的一件衣裳,这个过程是很漫长和艰辛的。一茬庄稼的成熟,也就几个月时间,麦子的成熟期最长,经过秋播、冬埋、春发,到了夏天,把一片黄灿灿的穗子递给镰刀,一种粮食的身世,又一次被大地完成了。而一块土布呢?我记着母亲先是用好长的时间,一斤一两地积攒棉花,由棉花到棉线,又要经过纺车一夜一夜地摇动。那些纺好的线,像一家人过日子时的大部分喜悦,被小心地包在一个包袱里。我经常看见母亲,选在阳光灿烂的时候,一个人静悄悄地打开包袱,在太阳下反复地比对每把线的成色、粗细和韧性,分得一清二楚。浆线的过程、打筒的过程、经布的过程,在织布这个手工工艺中,这些很讲精细的程序,确实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如果把它按工序写出来,就是一部讲述织布的乡土读物。如果把织布机子、纺车、缯绳、绞棍、育筒、木梭这些与织布有关的物件,从一个偏僻的村子里取出来,再看看打造这些物件的木匠,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而母亲每花两三年的时间,织出来的一匹土布,我不敢说它一定就像云锦,但后来对诗的许多感觉,或许在那时,就被母亲无意地织在她的土布里。

④也许,母亲织的土布有多长,我对乡土的感觉就有多长。

⑤事实上,许多织布的细节,比如拐线、纶绳、浆线,我都作为母亲的帮手参与过。特别是浆线,让我欣赏了乡土生活既朴素、又很神秘的另一面。这些乡村女人,在用粮食喂养每一个生命的过程中,又智慧地发现了它们在织布中,会把柔软的棉线,一根根浆得硬锃锃地,便于手工操作。

⑥村里人说,母亲的手底下会出活,忙完织布机上的活,那双很会裁剪的手,又要忙碌我们的衣裳了。

⑦这样的日子,在我心里充满了幻想:土布,剪子,母亲的手,三种不同的物象,都在母亲的目光下,变幻出一件件遮蔽我们身体的衣裳。现在,如果我说她那时就像裁剪着云朵,就像缝补着马坊的一块土地,也不会有人说我这是矫情。但母亲那时最真实的心态,是让我们穿得体面一点,用她织出来的土布,弥补日子的艰辛,带给一家人欢乐。

⑧看着她飞针走线的样子,心还没有长到能用善良、柔情观看世界的我,直接觉得阳光有多细密,这时母亲的心,就有多细密。她知道父亲一生是劳作的人,常年把柴捆背在身上,要不是那一层衣裳,脊梁上都会磨出茧子来。因此,要把织得粗厚的布留给父亲,要一律染成黑色的,要裁剪得宽大一些,这样结实的衣裳,耐磨也耐脏。乡村人穿衣,也有乡村人的审美标准,就是方便劳动。至于身体本身,那时的生活状况,还顾不了多少,只要一年四时觉着不饥、不冷,就是大地上最幸福的人了。可以说,我的父母一辈,就是为此劳累困顿了一生。直到裹着一身土布,回到泥土里去。

⑨那些土布衣服上面,存在着那个年代里,阳光的气息,泥土的气息,更多的是母亲的气息。作为一件单纯的衣裳,它真实地记录着母亲给予我的那份爱,像棉花一样,像土布一样,透明在那个年代的阳光下。

⑩可惜的是,我在这个世界上,不再拥有这些衣裳了。我想,如果还有一件的话,今天吹过乡野的风,会绕过母亲留下的一些织布用的物件,从那件土布衣裳细密的针脚里,帮我吹出她的一些秀发

⑾要是我早年,贴身穿过的那一件呢?

1.第③段写“麦子的成熟”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⑩段的划线句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3.作者通过对土布形成的过程的描写,展示了母亲优秀品质的哪些方面?

4.作者写母亲“忙碌我们的衣裳”时,是以什么为重点的?又是怎样描写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大阉之乱,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2)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溥《五人墓碑记》)

(3)简能而任之,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4)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人间如梦,                                    苏轼(《赤壁怀古》)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查看答案

阅读下 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分析第一句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这些意象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2.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