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初,承宗令祖大寿筑宁远城,大寿度中朝不能远守,筑仅十一,且疏薄不中程。崇焕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桂,良将,而崇焕勤职,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遭父忧,夺情视事。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我大清兵将讨朝鲜,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大寿尝有罪,孙承宗欲杀之,爱其才,密令崇焕救解。大寿以故德崇焕,惧并诛遂叛。帝取崇焕狱中手书,往召大寿,乃归命。
方崇焕在朝,尝与大学士钱龙锡语,微及欲杀毛文龙状。及崇焕欲成和议,龙锡尝移书止之。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节选自《明史·袁崇焕传》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B.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C.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D.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2.对文中加横线字所涉及到的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谓。并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忧”,指丁忧,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而“夺情”意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C.“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是对皇帝庙号和谥号的并称;二者皆为君王驾崩后才获得的称谓
D.“朔”指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与之相类似的说法还有“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既望”,农历每月的十六。
3.下列选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袁崇焕为人正义凛然,有胆量,好谈兵,有边才。他动不动就和退役老校谈边塞之事。当广宁的军队溃败之际,他单骑出关了解关内外形势,决定只身扼守山海关。
B.袁崇焕规定了修筑宁远城的规制,在他和满桂等其他边将的共同努力下,宁远城成为了商旅、流民以及移民聚集的地方,远近之人都将其视为乐土。
C.袁崇焕解救过曾经犯罪的祖大寿,因此祖大寿很感激他,在袁崇焕被捕下狱后,祖大寿害怕自己会被和袁崇焕一起诛杀,于是便叛变,但崇祯皇帝却用袁崇焕的手书召回了他。
D.袁崇焕最终被判处了图谋叛逆之罪,曾经阻止他和议的钱龙锡也被判为死罪。袁崇焕在闹市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放三千里,家产也被抄没。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屈。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2)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3)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B.“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被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不得自由。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爱的愿望。
——史铁生《务虚笔记》
请结合语意,以“借助与实现”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下面是中国一汽的车标(底色为蓝),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华罗庚曾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1)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2)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3)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中国因战败陷入民族发展最低点。 签订《马关条约》,引发1200多名举人联名“公车上书”。因不满“巴黎和会”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侵占特权转让给日本,北京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A.但若历史地看,这场战争又何尝不是近代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B.但物极必反,历史地看这场战争,又是近代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C.但若以长远眼光辩证分析其影响,这场战争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凤凰涅槃的开始?
D.但若以长远眼光辩证分析其影响,这场战争又是中华民族凤凰涅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