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说话能力增强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强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存在的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了手机的普及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书写能力、记忆能力,人们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1.A 2.C 3.D 【解析】 1.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A项,原文是“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或然变已然。所以选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说法也太绝对,应“他就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不一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随心所欲的情怀,文中的情形是失落沮丧的情感。所以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北京某中学学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结果遭到私家车上的四人下车“围攻”。这四个人一直在质问中学生为什么要拍照,其中一女子说:“孩子,你脑子真学坏了,你有什么权利啊?”这名中学生则表示私家车占用自行车道,人人都有权利拍照。该事件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极力为该学生点赞,有网友认为学生应该专心学习,也有网友虽赞同这种勇气,却不支持他的这种做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简要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AppData/Local/Temp/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F364.tmp.jpg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称刚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的女孩樊师贝希望有人能够资助或无息贷款200万元,让她为父母在城里买一套房子,她承诺15年内将贷款还清。这个女孩美好愿望的背后,其行为显得“不靠谱”。首先,①                               。要尽孝确实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孝却不仅仅只有物质上的满足。其次,她对自己的价值估计过高,对未来的判断过于简单武断。而有些专家学者认为,这个女孩的行为背后所暴露出的不劳而获思想更加值得警惕。对父母亲人尽孝,②                                ,应该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劳动去为父母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不能寄希望于寻求资助和借款 。“借来”的孝心未必是真孝,反而说明当事人怀有一种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意识,③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德国人酷爱阅读,70%的德国人定期买书,1/3的人几乎每天读书。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50%的孩子表示喜欢读书。对于他们来说,书就像啤酒一样让人喜爱,因此图书成了人们最喜欢的礼品。每个德国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100多册。他们认为,           。德国人的读书兴趣是从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书籍。

A.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好像一个国家没有信仰

B.一个人不喜欢读书,一定精神空虚

C.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D.一个人不喜欢读书,必然走向堕落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和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为人熟知,而对于赫拉巴尔的名字,似乎为广大读者所不熟悉。

B.目前,我国粮食总量接近50%左右由农户自己保存,由于储存条件落后、缺乏技术指导,加上虫霉、鼠变等影响,损失较重。

C.“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个头不高,戴着一副眼镜,是典型的工程师形象,走在中关村的大街上,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认出他。

D.台北故宫通过开展文创商品设计赛,广泛向社会征集创意作品,还给参赛者举办特展和美学解析,方便他们更好地理解院藏文物的内涵及创意化潜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