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 ,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

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描述并简析其作用。

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两种说法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作用: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2.“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抓住写景的修饰词:削翠镕金、来往本无心,来描绘景色的特点。诗歌景物的作用,常常寄托诗人的情感或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本题主要是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写景之作用1.出现在诗歌的首句,要考虑是不是点明了时间地点,是不是创设了氛围,是不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首句点明时间地点,也创设了离别时的伤感氛围,传达出离别时心情的沉重。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失偶徘徊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2.以叙述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写景是不是突出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气氛,传达了感情。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不仅写出了左迁路途的艰辛,也创设了苍茫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被迫远行的悲伤。 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句,写环境幽寂,而非凄楚,这正是作者追寻的,因为此处可以“安禅制毒龙”。3.以塑造人物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诗歌中也常见反衬,这点需要通观全诗反复甄别。如《桃夭》“桃之夭灼灼其华”句,以桃花的艳丽烘托新娘的娇美。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句,以环境的幽静来暗示李凝的隐者身份。再如李贺《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句,以环境的苦寒暗示战争的严酷和将士们报国的雄心。因为环境越艰苦,越能烘托人物的精神境界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运用了典故:季鹰: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弃官南归。(出自《世说新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意思是:不要说鲈鱼肉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不会象西晋的张季鹰,为贪吃家乡美味而弃官。他要借此表达的是自己不愿归隐,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此诗中的“别浦鱼肥堪脍” 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考点定位】赏析诗歌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轨,太原祁人也,汉司徒允之后,世为州郡冠族。父光,少雄武,有将帅才略。频有战功,周文帝遇之甚厚。

轨性质直,起家事辅城公。及武帝即位,累迁内史下大夫,遂处腹心之任。军国之政,皆参预焉。从平并、邺,以功进位上大将军,进爵郯国公。

及陈将吴明彻入寇吕梁,徐州总管梁士彦频与战不利,乃退保州城。明彻遂堰清水以灌之,列船舰于城下,以图攻取。诏以轨为行军总管,率诸军赴救。轨潜于清水入淮口,多竖大木,以铁锁贯车轮,横截水流,以断其船路,欲密决其堰以毙之。唯有骑将萧摩诃以二十骑先走,得免。明彻及将士三万余人并器械辎重并就俘获。陈之锐卒,于是歼焉。进位柱国,仍拜徐州总管。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宣帝之征吐谷浑也,武帝令轨与宇文孝伯并从,军中进趣,皆委轨等。时宫尹郑译、王端并得幸于宣帝。宣帝军中颇有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轨等言之于武帝。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及宣帝即位,追郑译等复为近侍。轨自知必及于祸,谓所亲曰:“吾昔在先朝,实申社稷至计。今日之事,断可知矣。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大象元年,帝使内史杜虔信就徐州杀轨。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切谏,帝不纳,遂诛之。轨立朝忠恕,兼有大功,忽以无罪被戮,天下知与不知皆伤惜。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注:文中武帝和宣帝分别指北朝周武帝和周宣帝,二者为父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B.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C.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D.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家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轨的父亲王光年少就英雄威武,有将帅的才干谋略,多次立有战功,周文帝对他很好。

B.王轨善于谋略,在吕梁之战时,他暗施妙计,横截河流,断绝陈朝军船的退路,最终全歼敌军,大获全胜。

C.出征吐谷浑时,武帝把军队的进止攻取都交给了王轨等人,而出于国家社稷的考虑,王轨回来后还向武帝奏报了宣帝在军中失德的事情。

D.宣帝出于个人仇怨而执意杀害王轨,即使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恳切进谏劝阻也没有用处,天下人都替王轨悲伤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2)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

刘巽达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最先“发难”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类的冗词赘句。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才会感染到青少年。毕竟,对语言最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遏止,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式微。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光明日报》2015年01月14日02版)

1.下面对“语言癌”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常见到的“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等)”之类的冗词赘句。

B.在生活中表达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不分场合,全都将句子“拉长”。

C.服务行业中为让人听起来感到委婉、温顺、礼貌,故意使用长一点的句子。

D.已扩散并渗透到大众口中、标语、平面媒体、文字语法中的语言表达现象。

2.下列对“语言癌”产生的因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点赞、播放音频和视频代替文字表达,使用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导致“语言癌”生成。

B.中文“恶性西化”,大家只顾学英文,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C.电视记者常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

D.大陆电视节目中的“口水”较多;现实中,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语言癌”这一概念能迅速升温,是因为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和热议,击中了命门。

B.两岸的“语言癌”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但在症状上,并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

C.台湾有关部门的应对方策虽然可喜,但在全社会形成说“雅语”的“雅风”更为重要。

D.治愈“语言癌”的过程中,既要吸纳流行语中健康生动的词语,也要适时对语言清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记叙文; 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以下小题。

那一团瑟瑟发抖的暖

朱成玉

有人说,这辈子在你身边陪伴过你的任何事物,哪怕是一只小狗小猫,哪怕是一盆花,也证明它们和你是有缘分的。说不定,在前世里,它们就是你最爱的人。是的,我珍惜身边陪伴着我的每一样小东西,它们是暖的,尽管那暖,很微弱。

一个下雨的夜里,一只流浪猫贴着我的窗子,可怜兮兮地望着我。它在寻求一丝温暖。我打开窗子放它进来,它的身上发出腥臊的气味,很是难闻,我给它好好洗了个澡,它才得以焕发最本真的活力。

猫从我的后背开始向上攀爬,一直爬到我的肩头,然后安安静静地贴在我的耳边,一动不动,仿佛纯天然的毛围巾。我想,这肯定是一只太缺少关爱的猫,它用这样暧昧的讨好方式让我留下它,我又怎么忍心将它赶出去呢?

第二天,在仓库里,我竟然看到它捉到一只很大的老鼠。我想,它那弱小的身躯,在捕抓那只强壮的老鼠的时候,肯定费了很大的力气,它的皮毛被老鼠咬掉了好几撮,看上去疲惫不堪。它一边不停地舔着伤口,一边喵喵地向我叫着,似乎在向我炫耀着自己的本事。这种不自量力,我猜想它肯定不完全是在逞强,它一定是在报恩吧。

它或许只是想为我做点儿什么。大概是因为猫有九条命的缘故吧,它记得住太多前世今生的故事。所以,猫的眼睛,总是比别的动物要深邃,仿佛藏着深不见底的秘密,又仿佛对一切都了然,智者般洞若观火。它最终还是与我不告而别了,或许是找到了以前的主人,或许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不得而知。我只记得,它第一天来的那一晚,就睡在我的被窝里,脚底下,盘着一团瑟瑟发抖的暖,仿佛一个抽泣着的撒娇的小孩。

我暖着它,它又何尝不是在暖着我?

很多年前,在粮库做工的时候,捡回来一只吃了老鼠药的奄奄一息的鸽子。它瑟瑟发抖,在我的怀里,用哀伤的眼神看我。我给它不停地灌水,或许是老鼠药被雨淋得失去了药效,它竟然奇迹般被我救活了。

在我的屋檐上,它重新抖擞起精神来。我喜欢把粮食放在手掌上喂它,它轻轻地啄,似乎怕啄疼我,吃饱了就飞到我的肩膀上,在我耳边咕咕地叫着。我听不懂它说什么,但我知道,那肯定是一些好听的话。纯白的鸽子,像一团雪,让我时不时不免担心它会被阳光融化掉。

它不但没有融化掉,而且还断断续续地引回来一大群野鸽子,我的屋檐从来没有这般生机盎然过。倒是我,被这一团团、一簇簇的暖给融化了。一颗心,再不愿去追名逐利,变得柔软,变得慵懒,只想安安静静地享受阳光享受风。

妻子从垃圾箱里捡回来的一棵鸭掌木,活了一个月之后,终于凋零。我感动于它临终前的这一次“回光返照”,它努力地让自己短时间内枝繁叶茂起来。这也是为了感恩吧,我愿意这样去揣测一棵树的心。

妻子刚把它拿回来的时候,就是一根光秃秃的棍儿,那一层老皮,仿佛皴裂的老人手臂,我开玩笑说:“这是谁家老头儿的拐杖吧!”

妻子却执意说它还有生命,“你看这树根儿,还有很多须子在呢,那证明它还活着”。我仔细看过去,的确,很多细小的根须,如同不忍离别的触手,紧紧攀附着那生命的主体。

妻子细心地把它移植到一个大花盆里,精心照料,它竟然真的“起死回生”了!几乎是一天一个小巴掌,慢慢地,那干巴巴的树身上就有无数个小巴掌在鼓掌了,似乎在欢庆自己重新复苏的生命。我想,万物都是有灵的吧。这棵老木,垂垂朽矣,可是竟然使劲儿地让自己干巴巴的身体再焕发出一次青春来。那是对我们善念的回报啊

那颤巍巍地冒出来的几丝柔绿,仿佛一团瑟瑟发抖的暖。借着那微弱的一团暖意,多冷的冬天我都不再畏惧。                                            (选自《散文》,有删改)

1.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文中写流浪猫的“可怜兮兮”,鸽子的“奄奄一息”,鸭掌木的“光秃秃”,有何用意?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作者在文末说“借着那微弱的一团暖意,多冷的冬天我都不再畏惧”,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但见悲鸟号古木,              

②飞湍瀑流争喧豗,             

                      ,春与秋其代序。

                   ,只是朱颜改。

庄生晓梦迷蝴蝶,                      ,蓝田日暖玉生烟。

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⑦女也不爽                            ,二三其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