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中国人心目中,大至天道运行,小如日用器物,深到修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在中国人心目中,大至天道运行,小如日用器物,深到修身养性,无不以伦理为本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以伦理为出发点和归宿。伦理在中国,内化为修已之道,外化为治人之政,已超出一般意识形态的范畴,形成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礼治秩序,这是礼俗社会的实质。

礼俗本于生活,但礼和俗并不是一回事。古人所谓礼始诸饮食,本于婚,揭示了这一文化形态是从饮食男女的生活习惯中起源的。礼的雏形,成型于氏族社会的祭祖仪式。商代人将其神化。祭祖的重点是祭君主的祖先,只有君主的祖先才能聆听上天的意旨统治人间,并按照与君主血缘的亲疏远近,界定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使得原始的礼注进阶级统治的内容。周代形成系统的典章制度,以嫡长制为中心确立宗法制和分封制,用以维护贵族内部各阶层的特权,包括爵位、权力和衣食住行、日用器物的享用。春秋战国经过“礼崩乐坏”的震荡和孔子、荀子的再造,建构了系统的礼教学说,强调人不学礼,无以立身处世,因此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设立以礼为中心的六艺之教,教育及诲人概以礼为重要内容,使得法定权利与知识教育、道德修养融为一体。

礼制是王朝钦定的器物分配制度。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典章”“律例”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式条文,规范和统御人们的物质生活。所以,礼在中国不仅是道德信仰和思想观念,也是日用消费品分配的准则和人际交往的规范。日用器物对消费者来说兼有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双重价值。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为这种分配方式提供了理念:“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有德才有位,有位才有禄,以物可以观位,以德又可量物,道德表现、社会地位与财禄器用相应相称。权力通过日用器物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生活方式的差异,这是社会模式,也是文化模式,正如司马迁所说,礼能“宰制万物,役使群众”。管天、管物、也管人,这是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高度契合的形态。人称之为“风俗”的,今人称之为“民俗”,这一字之差,表现了中国风俗的特色。“风”,出于《尚书·说命下》:“咸仰朕德,时乃风。”后世解释为“风,教也”。“俗”,郑玄在《周礼注》中释为“土地所生,习也”。所以风俗在汉语的语义中,带有对“俗”进行教化的寓意。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这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帝王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

所以,礼与俗,无论就其社会功能还是文化属性来说,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礼从宜,使从俗”。有生活才有规范生活的礼,所以俗先于礼,礼本于俗。俗一旦形成为礼,上升为典章制度和道德准则,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和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所以礼虽然起源于俗,却高踞于俗之上,成为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主流,其涵盖面之广,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同义语,而在西方思想史中根本找不到与“礼”相似的语词,这是有别于西方,从中国社会土壤中形成的特有概念,理应成为本土社会文化史的重要概念。

(节选自2014年第19期《文化文摘》)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伦理已经深入到国人的心目之中,无论是个人的修身养性,还是治国平天下的治人之道,都以伦理为出发点和归宿。

B.在我国,伦理已经超出一般意识形态的范畴,从日常所用的器物到天道运行都以伦理为本位,它还形成了礼治秩序

C.古人所谓礼始诸饮食,本于婚,说明饮食男女的生活习惯是礼这一文化形态的发端,这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的祭祖仪式。

D.商代祭祖以祭祀君主的祖先为重点,根据与君主的血缘关系的远近划定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给礼注入阶级统治的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本源自生活,商代人将礼神化,周代形成系统的典章制度,后来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震荡和孔子、荀子的再造,建构了系统的礼教学说。

B.历代王朝均以“会典”“舆服制”“丧服制”等各式法定条文来规范和统御人们的物质生活,达是将“礼”通过日用消费品的分配和人际的交往体现出来。

C.统治者通过法定条文,来确定日用器物的等级分配,这就把权力差异通过生活方式物化,也就让“礼”管天、管物、也管人,使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高度契合。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道德礼教对立身处世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教育与道德修养融为一体,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古代的“风俗”到今天的“民俗”,虽然只是改了一个字,但意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古代,“风俗”还含有教化之意,这从《尚书》中可以找到佐证。

B.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和规定,日用器物对于中国古代的消费者来说,不只是物质,还含有精神待遇的价值,这是因为统治者从先秦时期的荀子那里找到了理论支撑。

C.礼和俗不是一回事,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俗先于礼,礼源自俗,但俗一旦形成为礼,就要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所以礼高踞于俗之上。

D.从风俗中了解自己为政的得失,这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他们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派遣官吏考察民风民俗,这样,既为自己制定国策作参照,还为后世留下经验。

 

1.C 2.D 3.B 【解析】 试题分析: 1.C项说礼“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的祭祖仪式”错,应是“礼的雏形,成型于氏族社会的祭祖仪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将知识教育与道德修养融为一体”不准确,融为一体的是“法定权利与知识教育、道德修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这是因为统治者从先秦时期的荀子那里找到了理论支撑”属于强加因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人的眼界,常常受思维方式的影响,与胸襟气度有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视角不同,事物的面貌就会迥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要提升高度就能看得更远;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告诉我们不要计较眼前得失,大千世界凡事要往长远看。

    请围绕“眼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小说阅读。

刀势画

王斌

那洛阳在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1920年,吴佩孚进驻洛阳,洛阳遂成河南省会,军政要员云集,人口猛增。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开封沦陷时,大批商号来洛阳开业,更让洛阳繁华无比,民间艺术颇多。

洛阳剪纸就是其一。

洛阳剪纸有三种:一种叫复制剪,就是依葫芦画瓢,复制原来的花样;另一种叫规则剪,如结婚用的喜字;最后一种是创作剪,完全出自艺人的自创,随心所欲,一蹴而就,为剪纸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创作剪”技艺最深的,在洛阳数秦百川先生。其作品栩栩如生,涉材广泛,独门绝技更是让人惊叹。

剪纸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艺术改良之后很快成为日本高雅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宫田雅之的人。此人通过刀势表现思想哲学和艺术美学,作品被世人称之为“刀势画”。其画作具有古典之美、刀势之美、冷峻之美、心灵之美多层美感。刀势在纸上所产生的线条配以艳丽的色彩,交相辉映之中,给人一种极大的感染力。

1944年夏,宫田雅之的夫人龙愁秀带着儿女和丈夫生前得意弟子来到洛阳。当地友人问起中日剪纸艺术的话题时,宫田夫人说:“中国的剪纸艺术还缺少足够的美术素养和绘画基础,只局限于装饰作用,所以中国的剪纸只能像土特产一样批量销售,却登不上大雅之堂……”

秦百川先生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当他听到那些话之后,脸红得发烫,立刻招呼弟子拜访。

龙愁秀和秦先生一交谈,知道了自己言语间不慎得罪了人,立刻站起来给先生鞠躬致歉。先生说:“我接受你的道歉,也想见识一下您丈夫的‘刀势画’。虽然中日交战,但艺术无疆界。明日9时,在天门广场咱们现场交流一下,也算为两国剪纸艺术做点事吧。”

宫田夫人欣然接受了先生的请求。

第二天9时刚到,宫田夫人如约而至。一阵客套之后,比赛正式开始。

那宫田弟子看起来才三十多岁,却技艺了得,四十分钟后作品已然完成,悬挂于展厅显要位置。

那是宫田雅之代表作《白桦湖四季》的翻本。作品巧妙利用了光影元素,将七彩玻璃纸刻贴出惟妙惟肖的白桦树、月亮、山峰、氤氲、湖水、鸟儿。既有油画的细腻、中国水墨画的诗意,又兼有日本版画的冷峻内敛。既有东方的禅宗悟道,西方的哲学意味,又体现着一种特有的伤感之美。在玻璃装裱镜的反射下,画面亦真亦幻,将日本风景名胜白桦湖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树、那山就像伫立在众人眼前,那水就像流在众人脚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完美无瑕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

一时人人惊呼!

宫田弟子作品一完成,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先生那里。

先生早已进入忘我境界,挥剪如飞。时而如走蛇空灵诡异,时而如蜻蜓点水飘逸轻灵。手臂运作间,纸屑扬扬洒下。少顷,额头渗出细汗。

良久,先生手臂停了下来,抬起头郑重凝视墙上高高悬挂的《白桦湖四季》。少顷,只见先生划破长空的一剪之后,突然一口鲜血“噗”地喷出,人慢慢倒地。

赛场大乱。

先生被送往医院之后,那幅带血作品静静躺在案上,揪着众人的心。作品表现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血战日军保洛阳。有骏马飞跃嘶鸣,有山河支离破碎,有百姓同仇敌忾……那磅礴宏大的气势,丝丝入扣的表现手法,精妙的造型,勇进悲壮的氛围,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前线战场。

人们正赞叹间,只见先生几名弟子红着眼睛返了回来。数米长的剪纸在几个人手中被慢慢撕开。立刻,剪纸变成了对称的两幅作品。

这时,突然有人喊到:“剪纸上有字。”

众人这才注意到,在错综复杂的剪纸线条中,隐藏着偌大的两个字“落阳”。几名弟子把对称的两幅剪纸轻轻移到了屋外。清风徐徐吹动下奇迹出现了,只见剪纸上薄薄人儿车儿马儿飞快哗哗地动。或疾跑、或跳跃、或厮杀,似有鲜血飞迸,似有硝烟弥漫,似有枪弹嗖嗖飞过。风停时,人儿车儿马儿趋于平静,“落阳”二字又显示出来。

众人瞪大了双眼,只差点儿钻进剪纸中去。

那场大赛之后,传来秦百川先生去世的消息。

让人们称奇的是,自那一天开始,日军在中国战场很快大溃败,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不可一世的日本太阳旗从洛阳上空狼狈撤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

(选自《小说月刊》2012年10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

A.这篇小说开头写了洛阳从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以洛阳的繁华、民间艺术颇多,引出洛阳剪纸和剪纸比赛的故事。

B.以“刀势画”为代表的剪纸,是日本的传统技艺,代表着日本高雅艺术的最高水平,具有古典美、刀势美、冷峻美、心灵美等多层美感。

C.剪纸比赛时,宫田弟子技艺了得,用四十分钟剪出的宫田雅之的代表作《白桦湖四季》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

D.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通过中日之间进行剪纸比赛、挫败日寇阴谋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2.小说开头部分对洛阳剪纸作了介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秦百川是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师者,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吞二周而亡诸侯。

                            ,金石可镂。

座中泣下谁最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妃之,阴为内助              感激      

B.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          沉重

C.百官迁除,各有常              制度     

D.好以甘言人,而中伤之          暗中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    )

①深结宦官及妃嫔家    ②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③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④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⑤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⑥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A.②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旨”,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

B.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

C.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

D.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4.翻译句子

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