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需要信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一对辩证关系。 ① ,计划中也兼容市场。 ② ,后者主要依靠计划“有形的手”来分配资源。受经济模式属性影响,就发展信用经济而言, ③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 ; , 。 , 。中国于2010年11月16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①针灸具有鲜明的汉族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
②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③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④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
⑤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
⑥是基于汉族医学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A.⑤③④②①⑥
B.①⑥⑤④③②
C.④③⑤②①⑥
D.①⑥④③⑤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汉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独特的汉民族风貌特色。
B.近日,“魏则西事件”广泛受到网民关注,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公司展开调查。
C.各级纪委要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把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遵守党章、党纪情况的监督检查。
D.法国巴黎暴恐事件和多名犯罪嫌疑人集体涉案事件的发生,中东难民群体在欧洲社会的形象遭遇重大危机。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
②据美国媒体报道,扎克伯格的女儿才两个月大,刚当上爸爸的扎克伯格就已经 要教宝贝女儿学游泳啦!
③2015年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智能制造正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机不可失, 。
A.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时不我待
B.时不我待 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
C.刻不容缓 时不我待 迫不及待
D.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 时不我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村上春树:跑着跑着,明白了坚持的可贵
跑步进入我的日常生活,是在很早以前,准确说来是1982年的秋天。那时我33岁。
我关店歇业之后,也是为了改变生活方式,便将家搬到了千叶县的习志野。那一带当时还是野草茂密的乡间,附近连一处像样的体育设施也没有,道路却是齐齐整整。因为自卫队的基地就在附近,为了方便车辆来去,道路建得很是完备。恰好我家近处有一个日本大学理工学部的操场,大清早那儿的400米跑道可以自由地(或说擅自地)使用。因此,在众多体育项目中,我几乎毫不犹豫地——也许是别无他选——选择了跑步。
成为职业小说家,让人觉得最高兴的,是可以早睡早起。闭店歇业后,开始了小说家生涯,我和太太——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彻底改变生活形态。我们决定,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起床,天色变暗了便尽早就寝。这就是我们想象的自然的生活、正经人的生活。不再从事服务业了,今后我们只见想见的人,不想见的人则尽量不见。我们以为,这样一种小小的奢侈,至少在短期之内无伤大雅。此话好像重复再三了:我本非善于同人交往的人,有必要在某个节点回归原始状态。于是,我们从长达七年的“开”的生活,急转直下改为“闭”的生活。
我想,年轻的时候姑且不论,人生之中总有一个先后顺序,也就是如何依序安排时间和能量。到一定的年龄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订好这样的规划,人生就会失去焦点,变得张弛失当。与周遭的人们交往相比,我宁愿优先确立能专心致志创作小说的、稳定和谐的生活。我的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并非同某些特定的人物构筑的,而是与或多或少的读者构筑的。稳定我的生活基盘,创造出能集中精力执笔写作的环境,催生出高品质的作品——哪怕只是一点点,这些才会为更多的读者欢迎。而这,不才是我作为一个小说家的责任和义务,不才是第一优先事项么?这种想法今日依然未有改变。读者的脸庞无法直接看到,与他们构筑的人际关系似是观念性的。然而我一仍旧贯,将这种肉眼看不见的“观念性”的关系,规定为最有意义的东西,从而度过自己的人生。
开始跑步之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跑不了太长的距离。20分钟,最多也就30分钟左右,我记得,就跑这么一点点,便气喘吁吁地几乎窒息,心脏狂跳不已,两腿颤颤巍巍。因为很长时间不曾做过像样的运动,本也无奈。跑步的时候被邻居看到,也觉得有些难为情,就和为那个偶尔加在姓名后面的、带括号的“小说家”头衔难为情一样。然而坚持跑了一段时间后,身体积极地接受了跑步这事儿,与之相应,跑步的距离一点一点地增长。跑姿一类的东西也得以形成,呼吸节奏变得稳定,脉搏也安定下来了。速度与距离姑且不问,我先做到坚持每天跑步,尽量不间断。
就这样,跑步如同一日三餐、睡眠、家务和工作一样,被组编进了生活循环。成了理所当然的习惯,难为情的感觉也变得淡薄了。我到体育用品商店去,买来了合用而结实的跑步鞋、便于奔跑的运动服、一块秒表,还买了专为初练跑步的人写的入门书,读了。如此这般,人渐渐演变成了跑步者。
我是那种什么事儿都不做也会渐渐发胖的体质。这种体质或许也是一种幸运。比如说,我这种人为了不增加体重,每天得剧烈地运动,留意饮食,有所节制。何等费劲的人生啊!然而倘使从不偷懒,坚持努力,代谢便可以维持在高水平,身体愈来愈健康强壮,老化恐怕也会减缓。什么都不做也不发胖的人无须留意运动和饮食,也无须去寻这种麻烦事儿做的人,为数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这种体质的人,每每随着年龄增长而体力日渐衰退。不着意锻炼的话,自然而然,肌肉便会松弛,骨质便会变弱。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以长远的眼光观之,才能看明白。
这样的观点或许也适用于小说家的职业。天生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哪怕什么都不做,或者不管做什么,都能自由自在写出小说来。就仿佛泉水从泉眼中汩汩涌出一般,文章自然喷涌而出,作品遂告完成,根本无须付出什么努力。这种人偶尔也有。遗憾的是,我并非这种类型。此言非自夸:任凭我如何在周遭苦苦寻觅,也不见泉眼的踪影。如果不手执钢凿孜孜不倦地凿开磐石,钻出深深的孔穴,就无法企及创作的水源。为了写小说,非得奴役肉体、耗费时间和劳力不可。打算写一部新作品,就必得重新一一凿出深深的孔穴来。然而,长年累月地坚持这种生活,久而久之,就技术或体力而言,我都能相当高效地找寻到新的水源,在坚固的磐石上凿穴钻孔;感觉一个水源变得匮乏时,也能果决而迅疾地移到下一个去。
闲话休提。我就这样开始了跑步。33岁,是我当时的年龄,还足够年轻,但不能说是“青年”了。这也许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这样的年龄,我开始了长跑者的生涯,并且正式站在了小说家的出发点上——虽然为时已晚。
(节选自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他25岁时开爵士乐酒吧,1982年秋开始职业作家生涯之际,也开始了长跑。此后三十多年,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的村上市参加铁人三项赛,到踏上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奔跑。
(摘自“百度百科”)
②集体性的运动不对我胃口。我发现,假如我能按照自己的步伐来做一件事,一切就都会变得轻松很多。而且,跑步用不着同伴,也不像打网球那样需要特别的场地。你只要有一双跑鞋就够了。柔道也不适合我;我不是斗士。而长跑无关乎战胜别人。你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不涉及其他任何人,然而你会处于一种内在的斗争之中:我比上一次更强了吗?一次次地将自己推向使用极限,这就是跑步的精髓所在。跑步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永远不会弃我而去,我能够应付得了它。这一点跟我的性格是一致的。
(村上春树答《明镜周刊》记者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成为职业小说家,村上春树才在关店歇业之后,将家搬到了千叶县的习志野。
B.村上春树认为人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得有规划,否则生活就会失当无序。
C.从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每天的坚持,跑步给予了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乃至人生很大的益处和启迪。
D.村上春树认为小说家构筑与读者“观念性”的人际关系是最有意义的。
E.33岁才站在小说家的出发点上的村上春树自认“为时已晚”,表达了遗憾之情。
2.村上春树在众多体育项目中选择了跑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为一篇小说家的人生自传,本文在内容安排与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村上春树成为著名作家的人生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忽然狗叫”“喂猪的苕片少了一袋”“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等。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篇幅虽短,但作者围绕“借”字,将故事情节设置得曲折离奇,跌宕起伏。
E.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2.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3.小说的结尾在设置上有何妙处?
4.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