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高祖,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①也。
单父②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③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巖石之闲。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豁如:旷达,不拘礼法。②单父:地名。③厌:同“压”,压住,镇压。
1.对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坐:使……坐
B.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易:改变
C.当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当:阻挡,阻拦
D.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劫:强迫,威逼
2.全部体现汉高祖刘邦“意豁如也”的一组是( )
①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②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③公等皆去,吾旖从此逝矣!
④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
⑤高祖即自疑,亡匿
⑥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了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刘邦有帝王之相。善于为他人相面的吕公第一次看到刘邦的“状貌”就非常敬重他。
B.刘邦对形势分析准确。他预计到达目的地时,“徒”会都逃走,主动释放了他们。
C.刘邦有神秘色彩。“醉斩白蛇”“天子之气”,在当时为刘邦树立了一定的威信。
D.刘邦相应陈涉起义。刘邦担心别人对自己不利,主动提出带领沛县相应义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人曰:“妪子何为见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本身是最具经典性的艺术。它不但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还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前驱,甚至是革命的“号角”。雪莱说:“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立法者”写出的作品当然应该成为“经典”。诗在富有“诗教”传统的古代中国更具有经典性。很多中国文人都将曹丕的名言牢记于心:“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文通常是中国文人实现“铁肩担道义”这一兼济天下理想的重要工具。然而社会功能的过多承载往往伤及新诗的审美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的经典意识。
经典常常与传统相依相存。新诗是以反对甚至彻底打倒崇尚经典的古代汉诗的“造反者”角色登上历史舞台的,坚持的是反传统立场。这种“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清末的“诗界革命”和民初“白话诗运动”都不仅仅是纯粹的文体革命,根式巨大的反传统运动,新诗革命的领袖们的理想是赋予普通人写诗的权利和能力。
新诗产量较高,1988年出版的《中国新诗大辞典》就收入了1917年以来70年间诗人、是评价764人,诗集4244部,诗评论∏306部。最近20年产量最高。新诗的诗体建设是最薄弱的,却也建立起了四种准定型诗体:现代格律诗、散文诗、小诗和长诗。优秀诗人和诗作更多,仅在新诗草创期就有:胡适的《朋友》、刘半农的《晓》、沈尹默的《三弦》、郭沫若的《天狗》、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但是总的说来,过去百年新诗严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精品意识,有优秀诗人少诗歌大师,多庸品少精品,堪称经典的诗作更少。
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与成熟休戚相关。如刘半农的《晓》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沈尹默的《三弦》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再如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系新诗草创期“小诗运动”的代表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通常情况下,新诗史只能称其为“经典”了。由此可以把新诗史的“经典”结论为四种产生方式的结果:著名文体造就的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的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的经典和优秀作品自成经典,前三者,特别是第二和第三者占大多数,却是最不可靠的,产生了很多伪经典。另外,新诗缺乏经典也是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合法性”的重要原因。在解构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网络诗歌的繁荣带来了新诗新一轮的世俗化和反经典化。很多诗人急于在网上发表,不愿意使用剪刀与磨石,更缺乏精品意识和经典意识,导致大量“垃圾诗歌”问世。
当前,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发展重要时期,新诗在积累了百年建设经验基础上,十分必要倡导创作的经典意识,通过诗歌教育、诗歌研究、诗体建设等手段使新诗迈向经典化道路。
(选自2009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1.下列关于“新诗为何难有‘经典’”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常常肩负社会责任,而新诗过多承载社会功能会伤及审美意蕴,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的经典意识。
B.新诗坚持反传统立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
C.过去百年的新诗创作,优秀诗人太少,又普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精品意识,诗作多庸品少精品,堪甚至称经典的诗作更少。
D.网络诗歌的繁荣,带来了新诗新一轮的世俗化和反经典化:很多诗人急功近利,不再推敲琢磨。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雪莱和曹丕有关诗歌的阐述,表明诗歌在社会变革时期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B.通过“诗界革命”“白话诗运动”,普通人不仅具有了写诗的权利也提高了写诗的能力。
C.新诗产量高,不乏优秀作品,而诗体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相对而言是最薄弱的。
D.在诗歌领域,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的“合法性 ”,是新诗缺乏经典的原因。
3.下列各项中,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中国新诗大辞典》收入了1917年以来70年间诗人、诗评家764人,4244部,诗评论集306部,最近20年产量更高,但经典作品却不多。
B.著名文体造就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经典,优秀作品自成经典,所以造就著名诗人,形成著名诗派就能产生很多经典诗作。
C.刘半农的《晓》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沈尹默的《三弦》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可以说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与成熟密切相关。
D.由于我们正处在重要变革时期,也积累了丰富的诗歌建设经验,如果再努力倡导创作的经典意识,新诗就有可能走上经典化道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
②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
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劳动安全卫生标志”(图形颜色都为绿色),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那么,①________?首先,②__________,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③__________,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赢与输、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一个人的经验当然以亲身得来的最为真切可靠,可是直接的经验毕竟有限。读书,正是在吸收间接的经验。生活至上论者说读书是逃避现实,其实读书是扩大现实,扩大我们的精神世界。就算是我们的亲身经验,也不妨多听听别人对相似的经验有什么看法,以资印证。相反,我认为不读书的人才逃避现实,因为他只生活在一种空间。英国文豪约翰生说:“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帮助读者更能享受或忍受人生。”倒过来说,读书的目的也在于 。
A.如果你得意,就是加强对人生的享受;或是如果你失意,就是加强对人生的忍受
B.加强对人生的忍受,如果你失意;或是对人生的享受,如果你得意
C.如果你失意,就是加强对人生的忍受;或是如果你得意,就是加强对人生的享受
D.加强对人生的享受,如果你得意;或是对人生的忍受,如果你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