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

①沈:同“沉。

②绿蚁: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种并作赏析。

 

1.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2. (1)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玉洁冰清; (2)拟人,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美丽可爱; (3)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形象生动。 (写出修辞格1分,分析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香脸半开娇旖旎”写出了梅花雪中盛开,为“美丽明艳”,“明月玲珑地”,以月下赏梅来烘托梅花高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 2.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为借代,以美人喻梅花,为比喻,教月色玲珑透剔,为拟人。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首先是通过语句内容辨认修辞,然后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最后结合诗句分析效果,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具体的效果。如此题中的)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玉洁冰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雪竹轩记

[明]归有光

冯山人为予言:“吾甚爱雪竹,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予不暇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予尝过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问寺中所往来者,僧曰:“地僻,绝无人。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吟桂树之下。”予后数见之于张通参之座。通参与湖州刘尚书为社会,二公皆称山人为笃实君子。

去年,山人年老矣,与通参游匡庐、武夷,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予戏曰:“先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庐、武夷间耶?”今年,予买田青浦之嵩塘。山人与予书曰:“吾近卜筑盘龙,与嵩塘近,子来观我雪竹。”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山人复遣其子来,曰:“吾前告子雪竹轩,复移盘龙也,吾今老于此。子许我记,几年不能得。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予问山人起居。其子曰:“去年与通参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了,道间有古井,无石栏,不觉越过之,几坠。自此不复出。每自叹曰:‘匡庐、武夷,不可复至矣,雪竹,则何所无之?’”其子去,又数数书来。会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因书之以告别,且使揭之楣间,为《雪竹轩记》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

冯山人:冯淮,字会东,号雪竹,昆山(今属江苏)人。山人,古时对隐居不仕的读书人的称呼,也常作为学者士人的雅号。

雪竹:一种干节上有白粉的竹子。

社会:旧时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岁而不答也    时日多、久

B.因以吾轩          命名、取名

C.吾近筑盘龙        预料、估计

D.且使之楣间        标示、展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冯山人予言             不足外人道也

B.还示予《纪游诗》一编   吾尝终日思矣

C.吾今老               君幸赵王

D.书之以告别             人之力而敝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冯山人而写,先前作者一直没有时间完成,因此冯山人多年来虽以不同方式请求却未果。

B.冯山人喜爱雪竹,年轻时喜欢写诗;远游匡庐、武夷归来后,在作者所买之田不远处建屋;晚年眼睛有疾。

C.全文叙冯山人其人其事,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山人风雅的形象、执著的性格逐渐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

D.这篇文章笔致拙朴平淡刚健,同时又不乏追怀岁月与旧事的无奈痛苦之情,大有意境。

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

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

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2.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

D.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E“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表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认为所有州的山水中有点不同常态的,都为我所有。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防备其他盗贼出出进进与意外之事。

C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周代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多么丰富多彩,真是完美啊!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猪狗吃人吃的东西却不知道检查,路上有饿死的人却没有发现。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曾是以为孝乎?

C句读之不知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

B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C学于师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其根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