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最近,我们的世界突然被这一首...

作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最近,我们的世界突然被这一首歌包围。所谓“苟且”通常指的是现实生活,而所谓“诗和远方”则是理想生活。在生活中,有些人不满足现实生活,执着追寻自己的“诗与远方”;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现实的苟且就包含着理想的生活。

对此,你有什么感受、体验和思考,请以“我的诗与远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800字;

③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我的诗与远方 充满着诗意的远方,固然令人神往;但放缓迈向远方的脚步,弯下腰看看身边的小径,也未尝不是一件充满诗意的乐事。 去年寒假,我去了一趟峨眉山。 冬天的峨眉山又开始下雪了。六年级时,我曾和爸爸一起到峨眉山看雪,那时,我就深深喜欢上了雪景——房顶上铺满了厚厚的积雪,屋檐悬挂着十几根晶莹剔透、滴着水珠的冰柱;周围的树,也被白色的“棉絮”压弯了腰,偶尔会有几只松鼠在树间穿梭…… 但这次的峨眉山却不那么美了——并不是雪景发生了变化,而是看风景的人们变了。登山道上游人如织,许多人举着手机,定格下眼前美丽的景象,然后迅速将照片发送到自己的朋友圈;有的人边爬山边吃零食,有意无意往地上随意丢弃垃圾;两名游客相互配合,硬生生地折断树枝,当作登山用的拐杖;不少年轻人,高高地举新潮的自拍杆,笑盈盈地自拍,直接挡在道路中央,全然不顾旁人的感受…… 印象中,上一次去时,游人也是那么多——大家都有序登山,静静欣赏这白色的画卷,没有人做出这些不文明行为。这次旅行,着实令我不太愉快,唯一一点赏雪的“诗意”也不见了踪影。 从峨眉山回来后,我郁闷了好几天。 临近中考,学习任务日益繁重起来,我很少有机会出门。周日下午,阳光明媚,我想去新建的公园散心。 公园就在我家附近,走路只需5分钟。戴上耳机,背上水瓶,我简简单单地就出了门。 午后的阳光很暖,我坐在长椅上,静静地享受着难得的悠闲。公园里散步的人很多,有结伴而行的年轻人,有弯着腰缓步的老人,也有和我年纪相仿的中学生,大家虽然都安静地走着,互不打扰,但他们的脸上都呈现出轻松的神情,安然自若。 此刻深圳,还停留在冬天,天气有些冷,但不少小花已经结出了花骨朵,仿佛顷刻便要绽出鲜花;鸟儿们也回来了,树丛里传来它们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呈现出一派生机;一只小猫侧躺在草坪上,袒露肚皮,眯着双眼,享受着暖洋洋的阳光,它是在做一个美梦么? 我站起身来,走走停停。公园里的一切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让人轻松……这座再也平常不过的公园,对于我,此刻充满了无限诗意。 人们都喜欢把诗与远方联想在一起,认为让人憧憬的远方一定像诗般美好。其实不必如此,简单地环顾四周,也许也能发现所谓的“远方”没有的诗意。只要留心,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诗。 在劳累过后,带上一颗疲惫的心,走到户外,欣赏身边的“诗意”,放任自己的心飞向“远方”,这,便是我的诗与远方。 【解析】 试题分析:写此文,自然要理解“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的含义,如果理解不好,那么要关注材料提供的解读------所谓“苟且”通常指的是现实生活,而所谓“诗和远方”则是理想生活。在生活中,有些人不满足现实生活,执着追寻自己的“诗与远方”;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现实的苟且就包含着理想的生活。对此,你是什么看法就谈什么看法。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八佾舞于庭,                              论语《克己复礼》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张溥《五人墓碑记》

(4)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5)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请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

①沈:同“沉。

②绿蚁: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种并作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雪竹轩记

[明]归有光

冯山人为予言:“吾甚爱雪竹,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予不暇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予尝过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问寺中所往来者,僧曰:“地僻,绝无人。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吟桂树之下。”予后数见之于张通参之座。通参与湖州刘尚书为社会,二公皆称山人为笃实君子。

去年,山人年老矣,与通参游匡庐、武夷,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予戏曰:“先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庐、武夷间耶?”今年,予买田青浦之嵩塘。山人与予书曰:“吾近卜筑盘龙,与嵩塘近,子来观我雪竹。”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山人复遣其子来,曰:“吾前告子雪竹轩,复移盘龙也,吾今老于此。子许我记,几年不能得。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予问山人起居。其子曰:“去年与通参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了,道间有古井,无石栏,不觉越过之,几坠。自此不复出。每自叹曰:‘匡庐、武夷,不可复至矣,雪竹,则何所无之?’”其子去,又数数书来。会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因书之以告别,且使揭之楣间,为《雪竹轩记》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

冯山人:冯淮,字会东,号雪竹,昆山(今属江苏)人。山人,古时对隐居不仕的读书人的称呼,也常作为学者士人的雅号。

雪竹:一种干节上有白粉的竹子。

社会:旧时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岁而不答也    时日多、久

B.因以吾轩          命名、取名

C.吾近筑盘龙        预料、估计

D.且使之楣间        标示、展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冯山人予言             不足外人道也

B.还示予《纪游诗》一编   吾尝终日思矣

C.吾今老               君幸赵王

D.书之以告别             人之力而敝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冯山人而写,先前作者一直没有时间完成,因此冯山人多年来虽以不同方式请求却未果。

B.冯山人喜爱雪竹,年轻时喜欢写诗;远游匡庐、武夷归来后,在作者所买之田不远处建屋;晚年眼睛有疾。

C.全文叙冯山人其人其事,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山人风雅的形象、执著的性格逐渐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

D.这篇文章笔致拙朴平淡刚健,同时又不乏追怀岁月与旧事的无奈痛苦之情,大有意境。

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

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