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1.答A给 3分,答C给 2分,答E给1分;答B 、D不给分。 2. 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 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 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答出其中3点即可) 3. 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家学渊源以及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②勤于思考。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③锲而不舍。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 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④团队力量。在“ 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⑤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答出其中3点即可) 4.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①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维护权利是对她自己付出的承认,是对自己的尊重。 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 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承认,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联系现实分析,2分;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B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D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E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高度责任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知识及能力储备”“勤于思考”“锲而不舍”“团队力量”“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二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和现实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男子求婚时忠厚老实的诗句是:                     

(2)《离骚》中表明诗人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句子是:                     

(3)《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批判庄子把生死、长寿与短命等同看待的观点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词,完成题。

浣溪沙(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

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

②江皋:江岸。

③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中“拍、拖”二字的妙处。

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原名拱寿,年十九,举进士第一,仁宗赐以今名。通判怀州,入直集贤院,历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任翰林学士。

契丹使刘六符尝谓贾昌朝曰:“塘泺①何为者?一苇可杭,投箠可平;不然,决其堤,十万土囊,即可路矣。”仁宗以问拱辰,对曰:“兵事尚诡,彼诚有谋,不应以语我,此夸言尔。设险守国,先王不废,而祖宗所以限敌人也。”至是,又使六符来,求关南十县,斥太宗伐燕为无名,举朝莫知所答。拱辰曰:“王师征河东,契丹既通使,而寇石岭关以援贼。太宗怒,遂回军伐之,岂谓无名?”乃作报书曰:“既交石岭之锋,遂有蓟门之役。”契丹得报,遂继好如初。帝喜,谓辅臣曰:“非拱辰深练故实,殆难答也。”

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谓其相曰:“此南朝少年状元也,入翰林十五年,故吾厚待之。”使还,御史赵抃论其辄当非正之礼,“异时北使援此以请,将何辞拒之?”湖南转运判官李章、知潭州任颛市死商真珠,事败,具狱上,拱辰悉入珠掖庭。抃并劾之。除宣徽北院使,抃言:“宣徽之职,本以待勋劳者,唯前执政及节度使得为之,拱辰安得污此选?”乃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历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积官至吏部尚书。

元丰初,转南院使,赐金方团带。再判大名,改武安军节度使。三路籍民为保甲,日聚而教之,禁令苛急,往往去为盗,郡县不敢以闻。拱辰抗言其害曰:“非止困其财力,夺其农时,是以法驱之,使陷于罪罟也。浸淫为大盗,其兆已见。纵未能尽罢,愿财损②下户以纾之。”主者指拱辰为沮法,拱辰曰:“此老臣所以报国也。”上章不已。帝悟,于是第五等户得免。

【注】

①[塘泺] 在泺水边筑堤设防。筑堤防水叫“塘”;泺水在今山东境内,时与契丹为界。

②[财损] 裁减。“财”通“裁”。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

B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

C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

D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是我国古代官署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

B河东代指山西西南。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C掖庭,古代营建皇室宫城时,都以一条南北向的中心线为主,再向东西两侧去延伸其余宫区。

D元丰(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元丰八年二月宋哲宗即位沿用。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拱辰得到皇帝的赐名。他的名字本来是“拱寿”,因为在19岁时考中了状元,宋仁宗于是赐给他“拱辰”这个名字。

B王拱辰对契丹的挑衅应对自如。他既看出了契丹使者刘六符的虚张声势,又能够针锋相对地驳斥刘六符的无端指责,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C王拱辰受到御史赵抃的多次弹劾。赵抃认为王拱辰接受契丹不合常规的礼节,又因王拱辰参与李章、任颛买卖死去的商人的珍珠,此事也被他一并弹劾。

D王拱辰反对保甲法。三路登记百姓为保甲,每天聚在一起训练,禁令严苛,王拱辰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财力困乏,耽误农时,让百姓被逼为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徽之职,本以待勋劳者,唯前执政及节度使得为之,拱辰安得污此选?

(2)主者指拱辰为沮法,拱辰曰:“此老臣所以报国也。”上章不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报道和发表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这就是“键盘依赖症”。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得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围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做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C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围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沙弥耐不住禅院的寂寞,老觉得修行得太慢,感觉不出自己的长进,甚至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修成正果。

有一天,他再也没法忍受了,就向老禅师发牢骚,说自己好像没有慧根,缺少佛性,对自己失去信心了。老禅师微微一笑说:“山腰的工地上,石匠们正为本寺加工佛像,你反正也静不下心来,就跟他们去劳动吧,做个帮手、学点手艺……”沙弥一听,居然特别高兴,心想,终于可以出去轻松轻松了。

可是,三天后,沙弥又来见禅师,他满脸歉疚地说:“师傅,我还是回来修行吧,连四角八棱的粗岩糙石都能变成仪态万方的石佛,何况我是一个人呢!”

老禅师舒心地笑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字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