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昆虫学界“不朽之师”周尧 周尧浙江宁波鄞县人,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昆虫学界“不朽之师”周尧

周尧浙江宁波鄞县人,1934年考入江苏南通大学农学院,大三时,他和同学套用《苏武牧羊》的调子为自己组织的“长跑队”编了一首歌:“要雪东亚病夫耻,要炼体如钢,要锻铁心肠;活泼泼,气昂昂,准备赴沙场,雄心惊倭寇,壮志吓蛮邦……”

1936年,周尧奔赴意大利那波里大学,考进了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一年之后,他成绩斐然,兼任助教。他写的《透明蚧的重记载》作为博士论文发表在研究所出版的学报上,得到西尔维斯特利教授的高度赞赏,他前途一片光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祖国河山遭到践踏,周尧悲愤不已。一天,周尧在意大利朋友家闲谈,忽然进来一个青年法西斯,一看到周尧就跷起大拇指说:“你们日本人真是厉害,一下子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周尧眼睛里冒出了愤怒的火焰,他一拳将那个青年打倒在地,吼道:“我让你看看到底是日本人厉害,还是我们中国人厉害!”青年明白周尧是中国留学生后,吓得爬起来一溜烟跑了。

后来,周尧对导师说:“报国之日短,求学之时长。大虫不杀,杀小虫何用!”他拒绝了导师的挽留,于1938年回到广州的第二天,就投笔从戎穿上了军装,来到抗日前线,作战于兰考、商丘一带。师长知道他是难得的人才,便劝他退伍。当时国内昆虫学领域很薄弱,1939年冬,退伍后的周尧接到了川大农业院和西农的两张聘书,是留在“天府之国”还是到偏远的大西北呢?“这里是后稷诞生的地方,教稼台就在附近,西边是绛帐,是马融教书的地方。我要学习先农先儒,为中国农业与教育做出贡献。”于是,周尧选择了西农,在这里坚守六十年。1948年4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炮声传到西农,国民党领导下的校方乱了阵脚,有的主张迁校江南,有的已自顾逃到西安,周尧等数人却坚持留在学校,他身佩短枪与国民党184师师长斡旋,用计谋切断国民党军队供水,将其逼退,最终保卫了学校。

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小麦吸浆虫又一次卷土重来。刚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的农民慌了神,传言“虫王爷降下了灾”,纷纷迷信拜天,有的农民干脆就把庄稼烧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看到这惨状,周尧坐不住了,下决心一定要降服这虫害。

周尧带领学生奋战在麦田里七天七夜,终于研究出了短期对策,用农药有效控制住了虫害。他认为用药制虫,不是昆虫学主攻的方向。第二年,他又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寄生蜂是小麦吸浆虫的天敌。后来,这项让昆虫生生相克的研究成果在黄河流域大范围推广,很好控制了小麦吸浆虫灾害。

有段时间,北京颐和园在南大墙及藻鉴堂等地方发现白蛾。这种白蛾,具有食量大、繁殖性强的特点,严重危害农林植物。园艺队紧急向颐和园放养25万只周氏啮小蜂——周尧的研究生杨忠歧找到的,如此,很快消灭害虫。

1996年6月,浙江省鄞县县委和县政府为了弘扬他的爱国和敬业精神,在宁波美丽的东钱湖畔修建了“周尧昆虫博物馆”,在开馆典礼上,给他颁发了60万元奖金。周尧当即宣布,将其中20万元捐献给博物馆,其余的40万元和他积累的稿费10万元全部用来设立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希望在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中发挥作用。迄今为止,获奖的中青年科学家已达70多人。

1980年,周尧教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改写成《中国昆虫学史》,考证出在益虫饲养、害虫防治、形态学研究、天敌与化学药剂利用等领域,中国都较欧美国家早几个世纪。此书一出震惊了世界昆虫学界与生物科学史坛,被国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

六十年代,周尧第一次在中国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并对昆虫的高级阶元类群进行了重新划分。他采集昆虫标本的足迹遍及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每个省、市、自治区。他创办了《趣味昆虫》《中国昆虫学杂志》等昆虫学刊物3种。

1989年他完成了三卷本巨著《中国盾蚧志》。1994年主编出版了《中国蝶类志》,这是中国昆虫学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全书不仅编排了中国蝴蝶的分类系统,还严格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纠正了中外书籍上不少蝴蝶学名的历史性错误,审查了全部已有的中国蝴蝶的“中名”,并拟定了所有中国蝴蝶的属名与大批的新中名,第一次为中国蝴蝶中名的统一与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张雅林说:“先生一生功绩太多……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改编于申宏磊《周尧:与青铜雕像一样不朽的人》等)

1.下列对人物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求学,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周尧四处奔波,最后终于如愿考进了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

B抗战爆发后,周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穿上军装,曾一度在抗日前线兰考、商丘一带作战;他被师长劝说退伍后,决定用另一种方式报效祖国。

C因为周尧写的发表在研究所出版的学报上博士论文《透明蚧的重记载》,得到西尔维斯特利教授的高度赞赏,所以导师想一再挽留他。

D有段时间,北京颐和园一些地方出现了危害性极大的白蛾,园艺队人员用周尧研究出来的周氏啮小蜂,很快消灭了这种害虫。

E周尧在昆虫学研究上作出了诸多贡献,他第一次在中国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还对中国蝴蝶的分类系统进行了编排。

2.修建“周昆虫博物馆”是为了弘扬他的爱国与敬业精神。请简要概括周强烈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3.在国家需要时,周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称周是昆虫学界的“不朽之师”。结合文本,请谈谈你对“不朽之师”的理解。

 

1.B项,3分;E项,2分;D项,1分。 2.①为“长跑队”自编爱国歌曲。②维护国家尊严,拳打法西斯青年。③抗战爆发后,回到祖国,投身抗日前线。 3.①放弃国外学习研究的好机会。②放弃川大到偏远的西农去。③把自己的奖金和稿费全捐献给博物馆和用到设立奖励基金上。 4.“不朽之师”是指为人类谋福利,为人民作贡献的大师。被称为“不朽之师”是因为周尧在三个方面贡献突出:①立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抗日战争爆发后,决然回家参加抗战;②立功:治理小麦吸浆虫害功勋卓越,设立奖励基金,培养科技人才;③立言:完成《中国昆虫学史》《中国盾蚧志》《中国蝶类志》等多部著作,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 【解析】 1. 试题分析:A“四处奔波”“如愿”无中生有;C强拉因果,文中也没说“一再挽留”;D周氏啮小蜂是周尧的研究生杨忠歧找到的。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解答时,考生需通读全文,按题干要求找出与周尧强烈爱国情怀相关的信息,然后归纳总结出答案。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文章的1.3.4三个段落中,主要有三件事件:①为“长跑队”自编爱国歌曲。②维护国家尊严,拳打法西斯青年。③抗战爆发后,回到祖国,投身抗日前线。围绕这三个事件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解答时,考生需通读全文,按题干要求找出与“在国家需要时,周尧主动牺牲个人利益”相关的信息,然后归纳总结出答案。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文章的4.7两个段落中,第四节中可总结出两个事件:①放弃国外学习研究的好机会。②放弃川大到偏远的西农去。第7节中主要是:把自己的奖金和稿费全捐献给博物馆和用到设立奖励基金上。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要求探究“不朽之师”的含义要,其实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主旨的理解。解答时可以从文本的相关事件里寻找答案。本题首先要理解“不朽”的表层含义,指不磨灭,长存于世。然后结合本文的相关内容,理解“不朽”的深层含义和文本意义:“不朽之师”是指为人类谋福利,为人民作贡献的大师。比如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主动牺牲的个人利益等。有理有据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我们把所考的的句子分为两类:难句子和易句子。所谓难句子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语言抽象或者有指代型词语的句子,我们的解答方向是翻译(目前笔者认为只有这个词语才能准确描述这种解题方法)。易句子的解答方式是原因+翻译。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意。 (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 (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 (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当然从高考答案拟就还要参考以下三点: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默写

莫振高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作者李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

人影不随流水去, 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 冷蝶飞轻菊半开。

不是长卿②终慢世③,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

②长卿: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③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1.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蚤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命,侍明宗于籓邸。寻入国子学为诸生。 八番宣抚司长乃其世职,英宗遂授八番宣抚司长。既至,宣布国家恩信,峒民感悦。有累岁不服者,皆喜曰:“吾故贤帅子孙也,其敢违命。”率其十四部来受约束。

至顺元年,丁内艰还京。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岁漕米由海道达京师,别儿怯不花董其事。寻除礼部尚书,特命领宿卫。凡宿卫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昵。至别儿怯不花独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

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元额之半,军器、漆器权停一年,泛税皆停。事闻,朝廷从之。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又请岁减江浙、福建盐课十三万引。或遇淫雨亢旱,辄出祷于神祠,所祷无不应。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 

四年,拜中书左丞相。朝廷议选奉使宣抚,使问民疾苦,察吏贪廉,且选习北籓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又奏发使谕诸王,赐以金衣重宝,使各抚其民,毋逾法制,于是内外震肃。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七年,进右丞相。十年正月卒。追封冀王,谥忠宣。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B.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C.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D.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 “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汉武帝时。

C. 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

D. 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谥号有褒也有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别儿怯不花的先辈很有声望。他担任八番宣抚司长时,有多年不愿臣服的,知道他是贤帅的子孙后,就率部归服了。

B. 别儿怯不花正直无偏私。他掌管宿卫之事时,一改前任任人唯亲的做法,举荐那些任职时间长的人,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C. 别儿怯不花很受信任和重用。他八岁时就被派入王府侍奉明宗,长大后被任命为高官,巡行地方,察访民情官情,他的建议也总是被采纳。

D. 别儿怯不花有爱民之心。杭城遭遇大火,他急速前往,请求朝廷减免种种赋税;发生饥荒时,他赈济灾民;他还派遣使者请求诸王,各自安抚好所管辖的百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

(2)且选习北籓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

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02 月26 日05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

B. 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其结果他们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C. 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鄙夷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

D. 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网红”发自拍、发美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B. 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C. “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D. 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背负着“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

B. 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C. 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在社会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

D. 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