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工作繁忙的中年男子,平时总是抽出时间去进行自己喜...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工作繁忙的中年男子,平时总是抽出时间去进行自己喜欢的音乐创作,而且做出了一些成绩。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他微笑着回答;“只要是真的喜欢,总会有时间的。工作繁忙,其实,那不是理由!平时,人家吃饭要一个小时,我只用十分钟,人家晚上九点睡觉,我十一点才睡,我挤出时间进行音乐创作,仅此而已。”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么简单。如果爱得不够,就会找出理由来推辞;如果努力得不够,就会找出理由来开脱;如果用心得不够,就会找出理由来为自己打圆场……说出来的理由都是托辞。

“其实,那不是理由!”这句话引起了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要求:1请自拟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坚持的理由 爸爸的话总是回荡在我的耳畔:“呵,那不是理由!”我便像被灌输了活力一般,积极地面对眼前的困难。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的早晨,爸爸要我陪他晨跑,并且只许我穿一身冬季的运动服。我说我冷,爸爸的眼里却有不容人推辞的强硬,对我说:“呵,那不是理由!”于是塞给我一副口罩,出门了。 跑前的准备运动是必不可少的,而每当我做得不标准,想偷懒时,爸爸则会严厉地看着我,似乎”那不是理由”又会从他嘴里蹦出来。 长跑开始!此时,天光微熹,星星开始淡化,呼呼的冷风一个劲地拂动我的发丝,在我耳边低吼,钻进我的领子。我打了个寒颤,看向爸爸——他眼睛正视前方,似乎毫不注意我。爸爸的表情慢慢变得奇怪,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可惜年幼的我读不懂爸爸的内心。 我又将目光转回前方,这窄窄的街巷。 呼吸越来越急促,我已失去了起始的节奏,并且越来越紊乱。口罩像是完全贴在了鼻子和嘴上。此时,小区已缥缈在鱼肚白之中了。爸爸好像越跑越快,可察觉到我急促的呼吸和沉重的脚步? 天亮起来了。我的脚软了,像踩在棉花糖上一般轻飘飘的,几乎失去知觉。我想喊,无奈喉咙里像含了血! 我停了,蹲了下去,头深深埋进胳膊。保持这个姿势一会儿了吧,我抬起头——爸爸正站在我前面——他眉头紧皱,嘴角向下,这样看了我好一会儿。他叫我起来,而我却捕获了他眼里一瞬即逝的柔光。 “爸爸,我们回去吧,我累坏了!”“那不是理由!”爸爸像是下意识地脱口而出。但他没叫我继续跑,而是放慢脚步,吹着口哨同我回去了。是时,月沉西山。 “其实,那不是理由”成了爸爸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我因怕累而不愿长跑,因作业而不肯做家务,因母亲对我的庇护而不补自己穿破的袜子……父亲总是说:“其实,那不是理由!” 岁月将白丝染上了父亲乌黑的头发,我也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是坚毅,是勤奋……如果真想克服眼前的困难,那以退缩为目的的理由都不是理由。 “其实,那不是理由!”我的座右铭,它时时鞭挞着我,不轻易言弃! 【解析】 试题分析:此作文是材料作文。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定要紧扣材料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确立中心,“只要是真的喜欢,总会有时间的。工作繁忙,其实,那不是理由”显然是告诉我们只要有心,我们就会坚持。要独立思考,选准角度,不要抄袭、背默各种范文和阅读文章。要相信自己,只要根据材料认真思考。一定能写出你所受到的启发或引发的联想;无论选择何种文体,均应有其文体特征,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努力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或分析其中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四、由物及人法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 六、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九、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十、寻互补法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此外,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学生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本篇材料作文就是运用由物及人的第四种方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列车上

①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冬日风景,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是无聊透顶。我想找个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发时间。

②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小伙子身上,年龄相仿,应该有共同语言。我正在考虑用什么话来开头,只见那小伙子打开随身带的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开始上网。于是耳朵里传来了QQ的提示音,原来人家有人聊天。

③左边是个美女,一直侧脸向窗外看着,虽然咱不贪图什么艳遇,但是如果有一个佳人旅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不错的。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用尽量绅士一些的语调说:“你好,是不是没来过这里,见你一直在欣赏外面的景色啊?”话音落下,美女却丝毫没有反应。仔细一瞧,人家秀发遮掩的耳朵里拉下一条黑线来,原来在静静地听音乐,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

④我灰头土脸地苦笑一下,扭头看斜对面的那个大爷。大爷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大爷似乎觉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马上把手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一口唾沫,站起身来。

⑤我穿过车厢,走到了两节车厢的接头处。看见一个中年人在那里抽烟。我凑过去,掏出一支烟来,赔着笑说:“车厢里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大哥,借个火。”中年人犹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机还给他,说:“谢谢啊,大哥这是去哪?”

⑥中年人把还剩下一大截的烟掐灭,说了声:“你接着抽,我回座位了。”

⑦我正呆 滞在那里,一个八九岁的阳光男孩出现在眼前,“叔叔,请问您,窗外那些高大笔直的树就是白杨树吗?”

1.第①段画线部分的作用是

2.请为文中加横线的词语注音

     )拉        

3.细读第②─⑥段,“我”想与人聊天却四次未能如愿 ,请把“我”遇挫后的“反应”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第一次:失望;  第二次:          第三次:尴尬;  第四次:         

4.第⑥段中年人的言行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5.对本文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告诫人们,身处信息化时代,不能因人机交流而忽略人际交流。

B.警示我们,身处陌生的环 境,应该注意保持适度的警觉和距离。

C.提醒人们,在公共场合,人与人之间也要多点信任,多点交流。

D.劝导我们,即使社会复杂,人们交流方式各异,仍需待人以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怕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激愤恼恨→                       

2.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5.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记叙文    B.议论文    C.小说   D.散文

6.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3)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4)跳过来暗地里倾听,                                            ,圣洁的河水的波浪。

 

查看答案

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敬之——《回延安》——现代

B.冰心——《观舞记》——现代

C.海涅——《致大海》——俄国

D.曹操——《观沧海》——东汉末年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

②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③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花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④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

A.叙述  议论  描写  说明

B.叙述  议论  抒情  说明

C.描写  议论  抒情  叙述

D.叙述  抒情  描写  叙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