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首届“北京中小学生书法节”徽标,请写出该徽标文字之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

下面是首届“北京中小学生书法节”徽标,请写出该徽标文字之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要素:汉字“中” “小”,“华表”, “毛笔”,“人型”。寓意:(1)华表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积淀(或突出中华民族特色、或北京城市特征);(2)毛笔彰显中小学生继承中国书法艺术;(3)携手前进的中小学生寓意书法艺术广泛普及。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写出该徽标文字之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考查的是图形的构图要素和寓意。 直观地看该徽标文字之外的构图要素有汉字“中” “小”,“华表”, “毛笔”,“人型”,构图要素结合“全北京中小学生书法节”不难发现图案的寓意。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典例拓展】对于图形(主旨)寓意,总体思路:多角度联想,按要求答题。联想的多个角度:一、主题。徽标名称中关键的一个字的汉字或拼音首写字母一般会出现,图形和颜色也会为主题服务。二、文字。1.汉字。如第六届竹文化节节徽中有个写意的汉字“竹”,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里有个汉字“京”,中国探月工程标志里有个汉字“月”。2.阿拉伯数字。如第六届竹文化节节徽总体上形成“6”,还有一个隐含的“6”,就是6片竹叶。3.英文及首写字母。如中国中央电视台台标是“CCTV”。4.汉语拼音首写字母。如洛阳电视台台标表面是“TV”,实际是变形的“洛阳”的拼音首写字母“LY”;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会徽里有“残疾人”的首写字母“CJR”。5.汉字的分与合。如中国公民道德标志里,总体是个“公”字,分开看,上面是“人”字,下面是“心”字形,说明公德心体现人内在的素养。三、图形。1.图形的多方面含意。比如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中,那只手掌又像一条河流,象征滴水成河。其实那滴水也可以解释为像眼泪,如果不节约用水,我们的最后一滴水,就是自己的眼泪。只是因为2013年新课标二卷的这个题目中限定不超过70个字,写不下而已。(那只手放在别的徽标里,也可能表示白鸽或字母“S”。)2.图形的分与合。比如2013年新课标卷的中国环境标志的外围是十个环,但不能孤立去看这些环,还要看到它们环环相扣、象征共同保护环境的一面。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在洛阳举办)标志中间总体有朵牡丹花,分开看是蝙蝠,“蝠”与“福”谐音。3.图形的阴与阳。比如全国妇联会徽中间,总体是朵花,而阴处是三个“女”字的旋转重叠,阳处是三个“W”,而“W”是英语“Woman”的首写字母。四、图与文的结合。比如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里的汉字“京”同时也是个跑动的人的形状;中国探月工程标志里的汉字“月”中间两横是两个脚印,表达登月的目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会徽“残疾人”的首写字母“CJR”组成轮椅形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标志的汉字“文”同时是条龙,龙尾上还有长城。中国环境标志则是由“环”形想到环境、环保。沈阳全民读书月标志总体是“S”,“S”既是“沈阳”的“沈”字的拼音首写字母,也是“书”字的拼音首写字母;分开看这个“S”,又是打开的两本书,两书中间还有只眼睛。五、颜色。高考试卷虽然是黑白的,但颜色在题干中会有提示,所以还是要注意。比如北京奥运会标志和中国公民道德标志呈红色,总体上都是中国印。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会徽的红绿蓝三条彩带,既是凤尾,又比喻赛场跑道。第六届竹文化节节徽整体为绿色,意为“绿色环保”、“绿色生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推进全民阅读”为开头。概括“推进全民阅读”所必须的条件。要求,①要全面,②不超过30字。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年这一天。各地市,各种公共平台,都会举行各种读书活动,号召国人多读书读好书,取得了一些效果。在现实经济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功利氛围过浓,竞争压力过大,很多高校毕业生从不出高校一刻起彻底扔掉了书本,只是偶尔通过阅读电子文本或刷微博微信为心灵煲汤。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公民会受益匪浅,但首先要做到读书不唯考试论,不唯分数论,深入学校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来推动阅读质量势在必行。同时,国家和各地政府应肩负责任担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完善公民的各种保障和服务,尊重知识和技术,为全民阅读提供适宜的“软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出版税费和加大对书籍出版与零售行业的政府补贴,大幅降低书籍零售价格,用政策倾斜来扶持实体书店的健康发展,让人买得起纸质书,阅读书籍才能真正成为每位公民的人生“标配”。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子罕》中,孔子用对比方式表达人要有志气,即使将领被俘虏,人也不能失去志向的两句是       。”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样描写景物早晚明暗变化特点的句子是。“      

(3) 《离骚》中屈原用“      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理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回答题。

村舍

赵执信①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

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③。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送生涯。

〔注〕①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②若耶:去浙江绍兴之南,是著名风景胜地。③卫足花:据《左传武王17年》记,其大夫鲍庄子,为人所谗,被君处以断足知刑。孔子说:“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1.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2.这首诗的诗眼是“闲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初,左仆射刘晏为吏部尚书,杨炎为侍郎,不相悦。元载之死,晏有力焉。及上即位,晏久典利权,众颇疾之,多上言转运使可罢;又有风言晏尝密表劝代宗立独孤妃为皇后者。杨炎为宰相,欲为元载报仇,因上流涕言:“晏与黎干、刘忠翼是谋,臣为宰相不能讨,罪当万死。”崔甫言:“ 兹事暖昧,陛下已旷然大赦,不当复究寻虚语。”炎乃建言:“尚书省,国政之本,比置诸使,分夺其权,今宜复旧。”上从之。甲子,诏天下钱谷皆归金部、仓部,罢晏转运、租庸、青苗、盐铁等使。

荆南节度使庾准希杨炎指,奏忠州刺史刘晏与朱书求营救,辞多怨望,又奏召补州兵,欲拒朝命,炎证成之;上密遣中使就忠州缢杀之,己丑,乃下诏赐死。天下冤之。

初,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所在宿重兵,仰给县官,所费不赀,皆倚办于晏。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之,末年兼领,未几而罢。

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于句检簿书,出纳钱谷,必委之士类;吏惟书符牒,不得轻出一言。”常言:“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虽洁廉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然惟晏能行之,他人效者终莫能逮。其属官虽居数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起居语言,无敢欺给。当时权贵,或亲故属之者,晏亦应之,使俸给多少,迁次缓速,皆如其志,然无得亲职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减)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南节度使庾准杨炎指      希:希望

B.陕东诸道                治理

C.报四方物价                窥探

D.他人效者终莫能            及,达到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因上流涕言   ②州县多为藩镇   ③或亲故属之者

A.         B          C         D.   

3.下列队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B.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C.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D.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晏与杨炎关系不和,杨炎出任宰相以后,想为元载报仇,在德宗面前,诬陷刘晏与刘忠翼等人同谋作乱。

B.戎狄每年侵犯边境,在战事所到之处,唐朝驻扎重兵,依靠皇帝供给给养,所消耗的费用多得不可估量,全靠刘晏办理。

C.刘晏主张,要想办好各项事务,关键在于用人得当。他常以优厚的待遇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并设置了前后相望的驿站。

D.刘晏选拔得力人员,担任要职,处理烦难事务。所以,在他去世后,掌管财赋的有名人物,多数是他的旧日部署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上即位,晏久典利权,众颇疾之,多上言转运使可罢;又有风言晏尝密表劝代宗立独孤妃为皇后者

(2)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家的诗化人生

刘少雄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说明了文学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指引我们如何修养,以达到情理兼融、主客合一的理想境界。

“诗”之为教,在儒家来说,除了美的层次,显然更有伦理的意义。卡西勒在其《艺术的教育价值》中说:“美的形式是一种自由主动性的产物……”正是审美经验的这一特性才使艺术在人类文化中占有了特殊的位置,并使艺术成为构成文科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艺术是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是人类心智解放的过程;而人类的心智解放则是一切教育的真正的终极目标。

礼,是规约人的行为的各种制度、规范及习俗,使人伦世界时刻处于稳定而有秩序的状态,人们的生活能够和谐运作。礼的内在精神就是一种理性,而人在其中的主体意义是不能忽视的。因此,礼不是僵化的形式,它可因人因时而变,以合宜为准则。人若能经常保持活泼的动力,热爱生活,而感情与理性又得到调和,依礼行事,无过无不及,这样的“礼”便不是外加的礼仪规范,而是主体确立的行为准则,自然合于法度,显现了人的自由意志,有着存在的意义。

由“诗”而“礼”的历程,就是让流荡的情绪,经理性的疏导,与客观存在重新界定意义,调和为安稳的状态、合宜的关系,以安顿生命。《礼记•经解》指出“温柔敦厚,诗教也。”意即文学教育能塑造高尚的品格。而且,文学艺术更须落实于人伦生活,才有真正的价值,这是儒家的理想。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论语•阳货》于叙述《诗》可“兴观群怨”之后会有“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说法了。

“诗”与“礼”本不是完全不相关的概念。诗,情中有理;礼,理中有情;两者都有固定的体制,也有自由的空间。因此,诗的学习,让人有机会体验自由在限制中的意义,如能将这种“创造的勇气”扩而充之,实践于礼,便能为它赋于新的精神与形式,让人随时都能合宜得体,生活更和谐快乐,达到更理想的人伦境界。而这种精神充分发挥,无形地运作,完全融入生活之中,便能创造一种“成于乐”的悠游自得的意境。孔子鉴于一般贵族过度着重礼的文饰,徒有形式而乏内容,遂把“乐”安放在“礼”之上,认定“乐”才是人格完成的境界。

孔子的诗教,最终也是一种乐教。孔子为何特别重视乐?徐复观说:“因为乐是通过感官而来的快感。通过感官以道为乐,则感官的生理作用,不仅不会与心志所追求的道,发生摩擦;并且感官的生理作用,它已完全与道相融,转而成为支持道的具体力量。此时的人格世界,是安和而充实发扬的世界。”孔子对音乐的要求,兼融了艺术和道德的范畴,是形式与精神合一,美与善(仁的精神)相通所达到的“和”的境界。

儒家这种将生命的学问融入生活实践中所体验的美感,是诗乐合一的美善之境。一切的修为,是以得到心灵的快乐自在为宗旨,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意谓我们的行为都切情合理,适性顺心,突破了现实环境的限制,也超越了气质生命的局限,精神自由无拘束,落实为一种从容自得的生活态度,那就是真正的人间乐事。

(选择2016年4月20日《新世纪图书馆》,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艺术与人生关系密切,儒家指导我们将生命的学问融入生活实践,达到情理兼容主客合一的理想境界。

B.审美体验的伦理特性使艺术在人类文化中占据特殊位置,并使其成为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C.文学教育能塑造高尚的品格。文学艺术须落实于人伦生活,才有真正的价值,这是儒家的思想。

D.充分发挥自由的精神无形的运作,完全融入生活之中,便能创造一种“成于乐”的悠游自得的意境

2.下列有关作者对“诗”与“礼”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礼,是人文世界处于稳定而有秩序的状态,人们的生活能够和谐运作,其精神核心就是一种理性。

B.师德学习,让人有机会体验自由的意义,在礼中实践赋予它新的精神与形式,达到更理想的人伦境界。

C.由“诗”而“礼”,是让流荡的情绪,经理性的疏导,达到调和安稳的状态和宜的关系的目的。

D.礼可因人因时而变,以合宜为准则,礼不是僵化的形式,因为人在其中的主体意识不能忽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与“礼”是完全相关的概念,二者统一于情于理中,都有固定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

B.孔子对音乐的要求,兼顾了艺术和道德的范畴,是形式与精神的合一,是善与美的相通。

C.人们应该经常保持活泼的动力,热爱生活是感情与理性得到调和,做到既不越礼又不失礼。

D.我们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精神无拘束,拥有从容自得的生活态度,是真正的人间乐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