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城市之门 查一路 ①闲散的光阴里,我去过许多城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城市之门

查一路

①闲散的光阴里,我去过许多城市。有些城市,一进入,就找到了归属感,喜欢它,想住下来,哪怕一住多年;而另一些,置身其间格格不入,一心想着逃离。南方的一位朋友,他在一座城市居住了十几年,还是感觉自己是过客,梦里尽是故乡的山河。

②看来,融入一座城,未必是空间的进入,而是意愿的首肯和心灵的融汇。我一直以为,城市有一扇隐秘的门,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朝你轰然开启,置身门外,是挥之不去的流浪与漂泊之感。同时它像一本书,需要寻找到一种阅读的方式,才可以渐入佳境

③今年夏天去北京,天坛公园的古柏,一瞬间将我击中。我触摸它们的时候仿佛在触摸这座城。数百年的成长中,它们积淀下这座城的文化记忆。风缠绕着古柏无言地诉说,这座城的历史,瞬间在我眼前鲜活而生动。我感慨树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有些树一半死去一半仍然活着,枝繁叶茂,给人内心以深深的震撼。因为它们,这个城市林立高楼与通衢大道,没有遮蔽过去,现代化没有遮蔽人性化,相反赋予了它恒久弥新的特质、个性与魅力。瞬间,我找到了这个城市之门。

④去平遥古城的路上,我还在猜想,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浸淫其中,体味到了它营造的悠然古意。一个“古”字成为理解它的门径,古老的城墙与街坊,人头攒动的庙会,古玩古籍与地方风味特产,乃至蓝天下青黑色的瓦棱,均可见风貌与个性。在这里,由于没有云的遮挡,阳光像金箔一样贴在大地与古建筑的表面,风悠悠地尾随行人在街道徜徉,陶笛声隐隐约约。快节奏的生活被隔离在城墙之外,时光慢了许多。

堆砌得越来越高的高楼,拓展得越来越宽的街道,装饰得越来越豪华的火车站与商场,未必是人们的心愿之乡。如果它没有给人的心灵置留下值得怀念与追逐的细节,没有一景一物带有人性体温的温暖与惬意,这样的城市,虽然华丽的光芒让人眩晕,但它的门始终是向人关闭的。甚至,进入它,相反会离它越来越远。

⑥有些城市已经在反思中转身了。广州市近日将中山四路原来设计为58米的高楼压低到30米,以守住历史城区范围内新建筑高度不超30米的底线,目的是更好地与周边的骑楼街风采相协调。为此政府果断协调相关部门进行了整改——城市建设在痛定思痛中渐渐觉醒。

⑦《旧约·出埃及记》中,记载先知摩西带领寄居的以色列人出埃及,去寻找心中理想的城市之门,他们预设的标准是这里“流淌牛奶与蜜”。物质与精神的食粮都不可或缺,城市是人居住的。它的空气中需要流淌一种关怀,一种人生活的习惯,一种适于人的妥帖。或许微不足道,但却能开启人的心灵搭扣。适合人生活的空间和氛围,一旦进入它,即便有些凌乱和噪杂,感受还是鱼在水中。朱光潜先生曾写到对某个城市的印象,他感慨说:“那里所有的颜色和气味都是很强烈。这些混乱而又秽浊的景象有如陈年牛酪和臭豆腐乳,在初次接触时自然不免惹起你的嫌恶,但是如果你尝惯了它的滋味,它对于你却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引诱。”某种癖好,蕴含对生活趣味的隐喻和指向,可能不雅,却可以形成对某个城市的眷恋。

⑧城市的风味和韵致,是人贴近它的理由,忍不住亲近,进而赏玩和怀念。散文家黄裳先生走进成都,“觉得是走进晚唐诗句里来了”。大概这里的光与影,旋风与落叶,街道与建筑,构成了诱人深入的城市意境。我喜爱家乡的城市安庆,在我的记忆中,那个七八岁的男孩拽着妈妈的衣角,第一次羞怯而紧张地进城,街边草木葳蕤,梧桐树粗大,树叶在头顶片片生光,撑出片片阴凉,树下的大妈拍打着木箱叫卖奶油冰棍,甜蜜冰凉的感觉此后一直在我心头撩拨。远离故乡,一别经年,我想在心中打开这座城时,那一瞬间的甜蜜被我当成了钥匙。

⑨打开城市之门,不需要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城市需要适应人,而非人需要适应城市,当城市也这么想的时候,它的大门已经朝着人的心灵轰然开启,而被它接纳的人,即便旅痕遍天涯,依然对它深情回望。

(选自2016年第2期《散文选刊》)

1.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

(1)同时它像一本书,需要寻找到一种阅读的方式,才可以渐入佳境。

(2)堆砌得越来越高的高楼,拓展得越来越宽的街道,装饰得越来越豪华的火车站与商场,未必是人们的心愿之乡。

3.简要说明“城市之门”的含义及以它为题的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什么样的城市更容易得到人们“意愿的首肯和心灵的融汇”。

 

1.从自己和朋友的真切体验写起,采用对比手法,说明与城市亲密相融和格格不入给人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自然亲切,为下文谈城市之门做了铺垫。 2. (1)运用比喻手法,通过人们熟知的读书经验,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人需要通过恰当的途径,才能逐渐达到融入一座城市的境界。 (2)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强调说明城市如果只注重外在的高大、宽阔、豪华,而缺少人性的温暖与惬意,不一定能成为契合人们心灵需求的地方。 3.“城市之门”指人们在感情或精神上真正融入一座城市的媒介或途径。现代城市本没有城门,以“城市之门”为题,运用比喻,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全文紧紧围绕“城市之门”叙述、议论,题目有统领全文的作用;“城市之门”具有深刻含义,易于引人深思,便于揭示文章主题。 4.保留积淀着历史、文化记忆的遗存;拥有独特的风味和韵致,保持自己的特色、个性;保持古今建筑风采与格调的协调一致;拥有适合人生活的空间和氛围,兼顾物质和精神,能满足人们的生活趣味;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城市建设主动适应、满足人的需要,彰显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每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属于考查段落作用的题目,首先要看本段在全文中的位置,然后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与标题的关系。答题时,要理清全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然后据此分析第一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可从行文思路和感情基调入手加以分析概括。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关于段落作用的题型之答题技巧:(一)开头段的作用: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二)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解题思路:(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三)中间段的作用 :一、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二、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四)修辞类:针对修辞手法的命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明确其用的修辞手法,并根据要求回答它的作用。一般说来,不同的修辞手法有不同的作用,(五)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插入传说、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 那么,插入部分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 。(六)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 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 此外,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 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七)、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三是引出话题的作用。 四是照应开头或结尾,或与之对比。五是表达主旨,深化主题。该题中考核第一段的作用。 2.该题考核重点语句的赏析。做这类题目,就是解释句子所蕴含的意义,一般包括三方面:表层意义、句内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然后分析其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揭示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赏析语句的方法:1.分析句式特点和修辞的作用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 等。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 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 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 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 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 腻深刻。2.分析语言特点: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 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 点词语加强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3.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结构方面的作用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 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常见的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等。 例: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品味语言所 表现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该题中考核标题作用及其蕴含的含义。题干标题为“城市之门”,探究含义即探究作品的主旨,而作用,应在内容上与结构上入手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在所有的文章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散文作品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因为散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炼,语言典雅,韵味无穷,其标题内涵一般比较丰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无论是品读散文还是写作散文,都需要特别关注标题的作用。那么,散文标题在文章中有何作用,以及如何把握散文标题解答试题呢?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如该题中“城市之们”即为总领全文。 4.该题中考核对文意的概况与探究。题干中要求——谈什么样的城市更容易得到人们“意愿的首肯和心灵的融汇”,注意关键词­“意愿的首肯和心灵的融汇”,分析概况时应结合文意。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神”是指散文要表现的中心。正因为散文具有这一特点,所以学生在阅读散文,理解散文时觉得比较费劲,在做与散文相关的练习题时也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一般情况下,散文阅读的重要一步是通读文章,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然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把握散文主旨常用的方法有:1.分析文章标题(有些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2.找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例如: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和情感的语句;在结构层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内涵丰富的语句;结构复杂的语句等)进而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旨;3.找出关键词语(如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或体现作者观点的,或反映深层含义的,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字词),进而去概括、把握文章的主旨。该题中可采用“找出关键词语”此方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例句,另写两个句子,要求话题、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历史是一座古城,氤氲在帝王唯我独尊的气魄里。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能源纸”下定义,不超过50字。(请在答案后注明字数)

一张长宽不过15厘米、厚度不到1毫米的“纸”,电容可以达到1法拉,可媲美目前市场上的超级电容器。这就是瑞典林雪平大学有机电子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丹麦和美国同行合作开发出的新材料----储能能力出众的“能源纸”,其由纳米纤维素和导电聚合物制成,可反复充电数百次,每次充电只需要几秒钟。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请在答案后注明字数)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

(1)                          。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不过,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这种可悲的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

(2)                         ,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中,曾参用“                               ”指出有抱负的人只有胸怀广阔,意志坚强,才能担大任,并借此鼓励人们要有理想还要有恒心。

(2)罗大佑《恋曲1990》中“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的深情演绎,不知打动了多少歌迷。其实陶渊明在其《饮酒》(其五)早就留下了这样醉人的夕照晚景:“                          ”。

(3)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                       ”由温庭筠“百舌问花花不语”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庭筠原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得张正字诗①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望,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

1.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怎样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首尾联内容,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