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最多字数不超过15个字。

情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当前,学校最重要的是培养“独立之思想,健全之人格”的人才,我们除了重视文化课的教育之外,    ,不仅让他们学到知识,    ,切实增强他们的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思想、有担当的年青一代,支撑起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1)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2)更要重视对青少年的情商教育; (3)更要让他们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此处答案不唯一,衔接合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由第一空前句“不是一朝一夕”可联想到,尚需继续努力,故可从这个角度组织答案;从本段文字论述的“情商”的内容和第二空前句“除了”可得出此空应从“重视青少年的情商教育”角度组织答案;第三空可联系后文“社会责任感”等内容,可从懂得做人及处世的道理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具体来说有效的答题技巧如下:(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④①②⑤⑥③

B.⑥③⑤②④①

C.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前,交通管理部门就媒体对酒驾事故的连续报道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

B.近10年来,新加坡成为中国留学生选择出国深造的热门之地,毕业后也选择留在新加坡,成为中新友好交往的民间使者。

C.经过56天的顽强作战,新疆警方打掉一个境外极端组织直接指挥的暴恐团伙,除1人投降自首外,其余28名暴徒全部被歼灭。

D.俄罗斯总统令要求俄政府采取措施,禁止土耳其包机往来于俄土航线,禁止土耳其的任何船只不准在俄罗斯海港水域逗留或者航行。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来到巴西,在此生活的中国人同样会提醒你要注意安全,但又安慰你市区大多数街道还是安全的,不必    

(2)如果近期有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发生,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也有所提高,个别人容易变成      

(3)他们将贪污受贿的不法资产转移至国外,而我国的反腐职能部门对此却鞭长莫及,一些腐败分子得以成为      

A.杯弓蛇影   漏网之鱼   惊弓之鸟

B.漏网之鱼   惊弓之鸟   杯弓蛇影

C.杯弓蛇影   惊弓之鸟   漏网之鱼

D.惊弓之鸟   杯弓蛇影   漏网之鱼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陈逸松,不该被遗忘的台湾先贤

孙立极

1907年生于台湾宜兰的陈逸松,日据时期当选过台北市议员;台湾光复后,曾任考试院委员、中央银行常务理事;1973年,毅然跨越海峡,到大陆担任全国人大常委……看似不可思议的经历,记录了台湾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陈逸松13岁留学日本,193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一方面,陈逸松从饮食习惯到思想文化都受日本影响;另一方面,他处处受到差别歧视,从小就觉悟到自己是殖民统治下的汉民族。在东京大学时,他拒绝参加台湾留学生团体“台湾新民会”,认为“新民”等同依附殖民者,“我们是中国人,不能沦为日本新国民啊!”回到台湾,正值日本推动皇民化运动,他坚持不改日本名,“一天到晚都有人来动员我父亲,他躲来躲去不愿改。”陈逸松的女儿陈雪梨介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听到消息时,陈逸松正与好友古井闲聊,“古井泡了一盅好茶,两人对视,感慨万千。”陈逸松说,“仿佛从黑夜到了天亮。今后终于可以平等做人了!”

那段时间,陈逸松兴奋而繁忙。他受命组建“三民主义青年团台湾区团部”,协助维护日本撤退、国民政府接收之间70多天过渡期的社会秩序。1946年,他和苏新等好友成立了台湾政治经济研究会,创办了台湾光复后第一份白话文杂志《政经报》。当年9月,他还参加了“台湾光复致敬团”到南京,并前往陕西祭拜黄陵。陈逸松晚年自述:“民族感情和国族认同,像我一生的航海图,在政治的波涛中指引前进。”

1947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陈逸松因担任“事件处理委员会”主席,遭当局通缉,经同乡帮助而幸免于难。此后,陈逸松虽担任考试院委员、中央银行常务理事,但因经常直言批评,均只担任一届。1971年,陈逸松遭保密局逮捕,指其涉嫌一桩爆炸案。后查无证据,保密局在舆论压力下释放了他。陈逸松灰心失望,决定离台赴美。途经日本时,一位侨领告诉他,中国大陆不了解台湾实际情况,邀他写份建议书。这封信转交到周恩来总理手中。周总理请人带话,邀他访问大陆。

陈逸松很动心,但那是台湾白色恐怖的年代,“我深知这个决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首先在台湾方面,我可能永远无法回去了,而且将丧失一生的财产和地位,还有可能引起朋友的误解。”

1973年4月,陈逸松还是毅然回到北京。“他说话很‘白目(傻)’。”陈雪梨笑说。见到周总理,陈逸松直率地问:“你说的解放台湾是什么意思?”周总理回答:“就是让台湾人自己当家作主。”

原本计划访问6个月,但与周总理长谈,又在大陆各地走访后,他决定留下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此后10年,他参与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修订。1983年,76岁高龄的他移居美国,仍担任了两届政协常委,继续向大陆提出关于修法及对台政策的建议。

因“叛逃”大陆,陈逸松被台湾当局列入黑名单,人们纷纷猜测他的动机,“有说我爱做官,有说我思想左倾”。陈逸松说,其实想法很简单,留在北京,“可以贡献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造福十多亿中国人民,进而可以为台湾人民的和平幸福和解放尽一点力量。”

“大家都喊‘台湾人出头天’,我同意,但要出头天不是喊喊就有的。”“昧于国际现实自我催眠,对台湾人的幸福并没有什么好处”……陈逸松关于台湾前途的诤言,如今听来仍然不过时。可惜,在今日台湾,“一生大部分时间奔走于政治,为台湾人的尊严和幸福着想”的陈逸松,被选择性遗忘了。

陈雪梨说,“不要让台湾的记忆从蒋渭水一步跳到李登辉。父亲那一代的努力不能泯灭。现在是时候把历史补白,让我们年轻人有一个完整的记忆。台湾要往前走,一定要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0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逸松是日本殖民时期的第二代台湾人,这一代台湾知识分子恰好遇上全球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左翼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期,受其影响,一方面痛恨殖民地歧视统治,一方面怀抱左翼理想,而且在他们的青年时期迎来了日本殖民终结、台湾光复、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的时代巨变。

(摘自曾健民《陈逸松回忆录》)

②陈老着重谈到他几次见到周总理,向周总理详述台湾人民的处境、心结。当时周总理虽然日理万机,又重病在身,但他对来自台湾的人们总是热情洋溢,有时甚至彻夜长谈。

陈老谈起他之前返乡所见一些令人忧心的事情,主要指台湾一些人在篡改台湾历史。他同时也给了我一本他回忆录的上集。至于下集,陈老说他向来主张台湾出路在于统一,这是他人生经历的总结,此点必须反映在他的回忆录下集中,下集的材料收集包括录音已完成。

(摘自吴国祯《怀念陈逸松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留学日本期间,陈逸松虽然各方面都受到日本影响,但因为处处受到差别歧视,所以拒绝参加台湾留学生团体“台湾新民会”。

B.在白色恐怖年代,即使面临极大风险,陈逸松依然不顾自身荣辱访问大陆,他与周总理的直率会话体现他为台湾谋和平幸福心切。

C.台湾光复后,陈逸松担任了一系列政府职务,但由于经常直言批评政事,得罪了当局,致使其遭当局逮捕,他最终决定离台赴美。

D.关于台湾的前途,陈逸松认为台湾的出路在于统一,每个台湾人都应该要发出“台湾人出头天”的呼声,这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

E.陈逸松一生起起伏伏,但他都站在台湾人民立场,倾毕生之力,为台湾的解放和幸福无私奉献,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

2.作为台湾政界的重要人物,陈逸松还是冒着巨大的风险,留在了大陆,其中必有其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陈逸松“为台湾人的尊严和幸福”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陈逸松是“不该被遗忘的台湾先贤”,他为后人铭记的高尚品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斯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练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她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 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 这是公共沙坑,想扔就扔。”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 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 蛮横无礼中夹着威胁,“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力。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带着你儿子滚蛋。”

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 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 那人说。

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 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她丈夫平时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对他而言太陌生太令人难堪了。

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前。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斗吗?太可怕了,太出人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

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这太荒谬了,” 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请教……”

“哦,是吗?” 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谁?”

他们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套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走,我们离开这里。”

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

菜利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叉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

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似乎缺少什么。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什么?” 她问。

“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然。” 她说。

“最好的结果,” 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床两天——图什么?伸张正义?讲清道理?”

“当然。” 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全是愚蠢、卑鄙之徒! 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的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

“不许哭,” 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真的打起来……他会怎样呢?让自己被揍扁?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公园里有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 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 莫顿烦躁地说。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嘛?” 她说。

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

“你管不住,我来管。” 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是吗?” 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谁?”

  (根据肖鹏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地动了动” ,等待妈妈的反应,这一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了其性格的成因。

B.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 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C.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巧妙地暗示了奠顿和大块头男人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D.“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她” 内心的沉重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

E.“她” 对孩子的柔弱感到“愤恨” ,责备他“真叫人丢脸” ,看似对孩子不满,实则是对丈夫不满,而结尾处对丈夫说出那句话只是她这种被压抑的真实心理的爆发而已。

2.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莫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篇余味悠长的小说,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