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 贾平凹 两年前,我出差到陕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

贾平凹

两年前,我出差到陕南的阳平,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遇见过一个小女孩;从此再也不敢忘却,慢慢自重起我这做大人的身份了。

    那一天,我钻了六十里山路,赶到阳平的时候,已经黄昏了,就歇在镇南的旅店里。这个旅店很小,五排小平房;我的房间就在最后一排的东头,窗外正好是几株苹果树,果子结得很繁,枝条一直伸到窗台,在房里伸手便能摘下来。

我进去的时候,房间里是空空的,临窗的那个床上,堆放着几个装得很好的提包,一个小女孩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的果树。听见我进来的响声,她回过头来,静静地看着我。她眼睛很大,鼻子却又小又翘,是一张十分生动的脸面,我立即就喜欢起来了。

“你是谁的孩子?”我说。

“妈妈的孩子。”

我笑了,愈觉得孩子的可爱,去按她的鼻子,她却挡了我的手,问我是住店的吗,说她的妈妈在这里住了两天,妈妈到车站买票去了,准备晚上去汉中呢。

“你真乖,”我说,“怎么不到院子去玩玩呢?”

“妈妈让我就坐在床上数那苹果哩,说数清了,她就回来了。”

她向我指指窗外的那棵苹果树。那满树的果子,虽然并没有熟足,却都呈着白灰色,上面似乎都噙着露珠儿。我走得口干肚饥的,一股馋馋的酸水儿就泛了上来,耳朵下分明感觉到了两个小坑了。

“这苹果一定好吃。你数了多少了呢?”

“我老数,老数不准,一遍和一遍数的不一样呢。”

“你没有摘个吃吧?”我笑着说。

“怎么能吃呢?你瞧那个牌子,妈妈说那上面写着有毒的。”

原来那树干上挂了一个小木牌,上面写道:“喷过农药,吃者小心中毒!”我笑了:这一种牌子,常常是树主人搞的花招,他们害怕孩子们乱摘,才想出这么个绝法儿来的。

“那是没有毒的。”我给她解释说。

“有毒!”她却认真的说。

“那牌子是假的。”

“真的!”她很坚决,不满地反驳我。

    我觉得孩子毕竟是孩子!就一伸手摘下了一颗,自个先咬着吃了,果然十分爽口。我让她吃,她摇摇头,却一眼一眼盯着我吃,等我吃完了,在那里收拾我的床铺,她突然问我:“你怎么没有毒死呢?”

我哈哈地笑了起来,给她做着得意的鬼脸儿,就去打了一盆热水来,开始漱洗。我洗得很仔细,洗过了就梳头,搽“面友”。一边唠唠叨叨骂着这地方肮脏。末了,就又洗起了脚。但是,我却没有带擦脚布,拿洗脸手巾擦时,又放了下来,就爬上床去,撩起床单的一角擦了。小女孩一直在看着我,歪了头,眼睛眯得细细的,我觉得好玩,便说:

“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叫小小。你是城里的阿姨吗?”

“你怎么知道我是城里的阿姨?”

“你穿得真好看,还有高跟皮鞋哩!”

孩子的聪明,使人更爱怜了,我赶忙穿好袜子,便又要去按她那翘鼻子了,这当儿,有人在敲门。我慌乱地把床单上擦了脚的那块湿处遮掩了,将门打开。一个中年女人走了进来,笑笑地向我打了招呼,就去抱了小女孩。我知道这该是孩子的母亲了。

“我们坐八点的火车要走了。”孩子的母亲说,从怀里掏出一个苹果,让孩子吃,问孩子等得可急,数清了那树上的苹果吗?女孩儿却对母亲说:

“妈妈,那牌子是哄人的呢。”

“你怎么知道?”孩子的母亲有些惊讶,“那是旅店的苹果,有毒呢。”

“没有毒。”女孩儿说,“城里阿姨吃了一个,怎么没有死呢?”

我一下子脸烧了起来,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不知道孩子母亲的脸上有了什么样的表情,我低了头,不敢看她们。慌乱之间,我又撞翻了脸盆儿,水溅了我一脚,我“啊啊”叫着,赶紧端了盆子出门去了。

污水倒在厕所里,我心稍稍有些安静,但就在我返回来的时候,才走到门口,听见那女孩儿还在问着母亲:

    “妈妈,咱们到汉中去,汉中是城吗?”

“当然是城。”

“城是什么呢?”

“城就是城呗。”

“城里都是阿姨那么好看的人吗?”

“都是吧。”

“城里的阿姨都穿高跟皮鞋吗?”

“都穿吧。”

“城里的阿姨都用床单擦脚吗?”

“你说什么?”

“城里的那个阿姨刚才就用床单擦脚来的?”

我差点没叫出声来,胸口呼呼乱跳,要去推门的手垂了下来。但我立即又紧张起来,害怕她们突然出来,害怕小女孩再问我一句什么,便拿了脸盆儿,又匆匆钻到厕所去。

站在厕所里,我脸还在烧着。担心有人进来发现了我。这么一直呆了好久,看着天黑严下来了,我才走出来,下了决心:立即回房间去,向女孩子赔错,向孩子的母亲赔错,求她们饶恕我。

可是,等我回到房间,房间里已经没有人了。

“小小!”

我大声叫着,不顾一切地追了出来。但是,我终没有再见到那个小女孩。也终没有再见到小女孩的母亲。我浑身无力地倚在旅店的大门口,望着满天的星光,深深地感到了一种做大人的耻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我”吃苹果和用床单擦脚两件事,写出了城里人的不文明行为,作者也表达出对这种行为的批判。

B.文中第二段对旅店环境的描写,写住处比较隐蔽,苹果触手可得。为后文大胆的摘苹果埋下伏笔。

C.文中写到“我”仔细的洗头,梳头,擦脸等细节描写,突出了“我”作为城里人爱美的心理,并与下文“我”的不文明举动形成对比。

D.以“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为题目,引发读者猜想,告诉了事件发生的地点,给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场所。

E.小说结局有些做作,就是一点生活上的小事,“我”并不需要这样自责。作者用了“饶恕”一词,有些小题大做。

2.分析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3.“我”的形象特征有哪些?请解析。

4.结合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自重做大人的身份”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1.选D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 2. ①讲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总领全文。 ②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内心状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与结尾照应,突显文章中心主旨。 3. ①自私,缺少公德心。随便摘苹果,用床单擦脚。 ②及时反思,知错就改。在听到孩子和母亲的对话时,感觉到自己的错误,能够解剖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力求他人原谅的勇气。 ③对他人和善。看到孩子十分生动的脸,我立即就喜欢起来了,对小孩很友好。 4.理【解析】 文中“我”的那些不文明的举动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印象,并让我陷入深深地自责,觉得大人应该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看法:大人的世界与孩童的世界应该是相通的,大人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孩童。大人应该在孩子面前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不要给孩童带来负面影响,保持孩童内心的一份真。现实中,大人们常常忽略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在造成不良影响之后,大人应该自我反思,承认并且改正自己的言行。这样用心构建成人和孩童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 【解析】 试题分析: 1.A项,没有作者批判的用意,“写城里人的不文明”以偏概全。E项,“饶恕”可以看出主人公内心的自责之深,作者使用这个词能更加表明“我”做错事情之后的愧疚感和一种负罪感。B.文中第二段对旅店环境的描写,写住处比较隐蔽,苹果触手可得。为后文大胆的摘苹果埋下伏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文学类文本阅读首段的作用一般有: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照应、对比;④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⑤点明主旨,⑥引发读者兴趣。该题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有符合上述知识点。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解答此题,要从全文入手,找出有关形象的故事情节和描写内容,从肖像、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进行提炼并加以分析。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在分析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情节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征是“自私,缺少公德心”“知错就改”“待人和善”等。此类题要既要有分析,又要有概括,一般分条作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本题答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结合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深入探究“自重做大人的身份”这句话。可知觉得大人应该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且大人的世界与孩童的世界应该是相通的,大人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孩童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2)《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3)《过秦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5)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

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

句漏令,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句漏令句漏在今广西北流县,帝许之。

1.“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请简要分析“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

袁州州学记

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zhī)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①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择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君侁(shēn),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舍菜②且有日,旴江李觏谂(shěn)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③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禅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④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注释】

①尼通“泥”,停止。

②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

③俾使。

④徼谋求。

1.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礼乐以陶吾民                  禅:继承   

B.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            草茅:指民间

C.范阳祖君无择袁州                知:掌管  

D.故生师有舍,廪有次              庖:厨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①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          ②更 ,复若赋

C.①倡不和,教尼不行              ②弃甲曳兵

D.①秦山西鏖六国                  ②作《师说》贻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兴学”作用或目的的一组是(   )

①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②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

③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

④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

⑤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⑥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

A.②④⑤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①③④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

(2)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新课标第一网

(3)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查看答案

课内部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   一:专一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青,取之蓝,而青  

B假舟楫,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輮使之然也

C.知明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但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的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

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据蜀《梼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氏所言,即据于此。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因此,“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

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莫高窟发现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同时,出现了不少联作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文天祥等等。

明初,由于洪武皇帝除夕传旨,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清朝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的增长,使其不仅可以写景、抒情,而且可以叙事、议论;不仅可以用来谐谑,而且可以讽刺。这一时期,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涌现出大批如解缙、纪昀般的联坛高手,甚至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著作。

选自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有删改)

1.下列关于对联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对联界根据梁章钜《楹联丛话》的相关记载普遍认为对联起于五代,但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

B.我国古代很多诗文里有对偶句,对联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就是起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

C.作者认为,古代民谣、《诗经》以及屈原作品中的对偶句,尽管也有对联的一些因素,但还不能算是对联的开端。

D.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是对联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的来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代时,蜀地的孟昶在除夕日让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因为对辛寅逊的题词不满意而自己题写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B据《晋书》记载,张华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以对联的形式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为上联、荀以“日下荀鸣鹤”为下联互报姓名。

C中国许多对联学者近代以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否定了“联萌于五代”之说,得出“联兴于五代”的结论。

D唐代出现了许多规范的对联作品,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三阳始布,四序初开”、“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等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时期,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题赠联、书院联等;同时,还出现了王安石、苏轼等不少联作名家。

B.宋元时期,对联形式变化多姿。因为对联不但保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

C.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

D.明代洪武皇帝下令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使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清代以后的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