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相》中杜甫用“ , ”概括了诸葛亮一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相》中杜甫用“                   ”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2)王国维认为周邦彦的《苏幕遮》中“                   ”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3)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1)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2)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3)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名句名篇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必考点。在学习中,不仅要熟记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言警句,还要熟记课外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名言警句,要注意收集古典诗歌、古典散文中的名句和成语、近现代史上仁人志士及爱国名人的名诗名句。本题中“频烦、清圆、萦回、冈峦”要特别注意。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鉴赏。

晓巡北圃七绝

白玉蟾

蜂蝶如知春欲归,雨余莺亦缕金衣。

东风尽把杨花剪,吹作满城轻雪飞。

池边弄水手犹冰,藕臂风寒更粟生。

柳叶春深槐叶浅,桃花夜暗李花明。

1.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2.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景色,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 “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不来源Z-x-x-kCom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推鞫:审问,审讯。     立额买扑:缴纳额定的赋税,租赁土地。

1.对下列句子中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颐独器            许:赞许。

B.追官勒停              旋:不久。

C.蔡京朴鲠直            恶:恶劣。

D.蔡京将强 之          致:招引。

2.下列对文中画线加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B.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C.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D.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朴鲠直刚正,敢于直言。因进言应当将隆祐太后废置于瑶华宫这件事,而遭受审讯。

B.李朴指陈时弊,认为不可败坏心术。他指出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不矫正,后患无穷。

C.李朴不畏权贵,拒绝高官。蔡京想招引李朴,答应让他担任帝王侍从,李朴却坚决拒绝,蔡京没有加害李朴。

D.李朴官位不高,但名扬天下。他先后担任过临江军司法参军、西京国子监教授、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县令、承事郎等职,就职之处都留下了好名声。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纯礼泣下。

(2)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0字,让菊成了他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陶渊明之采菊,不单是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有药120种,其中草类71种,菊花即属此列,位居菖蒲之后、人参之前,排名第二。“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自此,菊花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存在于医家典籍之中,如《金匮要略》治疗中风的方剂中,就有菊花。

两汉时期,菊花是求仙好道之人食用的药物之一。唐代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药香草部》专列菊,其中记道:“《神仙传》曰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得仙。”到了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段文字变成:“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还记录了一种“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莲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寿五百岁。”效力的确惊人,惜乎缺乏实证。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来源学*科*网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

陶渊明未能免俗,或者说,他不能超越这一文化传统。现存陶诗125首,几乎篇篇有酒,提到菊花的却只有5处,除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尚有《问来使》:“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向使者打听家里所种菊花的长势。《饮酒二十首》之七:“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这两处皆写菊花酒,着重其养生功用。还有《和郭主簿二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褒扬松菊之高洁坚贞。显然,菊的这些特点和意义,在陶渊明之前即已具备。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因为陶渊明,得到了极大彰显。

(摘编自李修建《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菊是中国的特产,而在六朝以前它的功用只是用来吃的,这在《离骚》中就可以找到例证。

B.包括李时珍《本草纲目》在内的历代编著中,有不少服用菊花得以成仙、延寿的记载,只是这些记述缺乏实证。

C.除了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外,六朝文人在诗文的吟咏中,还赋予了菊以高蹈的道德价值和审美意味等文化意义。

D.陶渊明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菊的喜爱,以及菊的养生功用等特点,在他之前的历代诗文中已经具备。但菊其高逸贞洁的喻意,却由陶渊明赋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菊成了他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可见其影响之大。

B.“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证明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食用。

C.菊花的药用价值早就被古人所认识,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而后它长久存在于医学典籍中。

D.比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可以发现李时珍略去了柏实散,强调菊花的功效。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对菊最早的关注,是它可以吃、有药用以及养生等实际功用,而后才在诗文中把它作为审美的意象加以表现。

B.古人把菊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记录在医家典籍中,反映了古人在行医实践中对菊的药用价值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C.魏文帝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说明对菊养生延寿功能的认识在宫廷也存在。

D.钟会写出了菊的五美,并赋予菊以道德价值,体现菊的审美意味,这使他的文章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写菊作品中的佳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227下午,洛阳市区K69路公交车上,大河报记者遇见这样一幕:公交车行至定鼎立交桥西公交站,上来一位手拿铁锨、农民工模样的中年男乘客,他走到车厢前后部交接处,坐在了台阶上,在他的右臂处就空着一个座位。这位农民工临下车时,记者询问他有座位不坐的原因,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民工兄弟称,他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自己身上脏,不想打扰人家。这一幕被传到网上后,引起网友们的热议。对材料中的这种现象和对这种现象的质疑,你有什么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图表,用一句话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信息,并得出一条结论,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1)信息:

(2)结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