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 “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牢笼”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都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生存处境。

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C.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1.B 2.C 3.A 【解析】 1.1】 试题分析: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提干设限,C项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B.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C.“一概”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D.“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幅《春天来了》的参赛作品。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为该图配文,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要求语意连贯,句子通顺,表达得体,不超过7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研究发现,青蒿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曾达到68%,可在之后的重复试验中,                       。工作陷入僵局后,屠呦呦在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截疟的记载,深受启发:                       。为此           ,改用低沸点溶剂乙醚提取,所得的中性提取物保存了青蒿的有效成分,临床适用于间日疟、恶性疟患者,全部有效。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民以食为天,今年来,“舌尖上的安全”事件真相常常被曝光。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牛肉膏”到“一滴香”,从“地沟油”到“细菌门”……吃的喝的,荤的素的,固体的液体的,似乎隔三岔五总会有各色的“潜规则”来揭穿不堪的真相。                                                                                                             

干净的食物,离不开干净的阳光、空气和水,离不开干净的种植养殖技术与环境。于此而言,“舌尖上的安全”不能离开生产源头这一关。

A.即使这样,我们还应“不畏浮云遮望眼”,注重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B.那么如何保证“舌尖上的安全”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那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呢?

D.即使这样,我们还应注重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不畏浮云遮望眼”。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山东方圆集团方圆搅拌设备是国内首家参与第三代核电站主体工程建设的国产混泥土设备,该集团之所以在市场上地位显赫,原因是靠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取得的。

B.云南普洱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有关部门要全力以赴抢救受伤群众,要求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有关方面妥善做好群众避险和安置。

C.2016年夏季,高考语文试卷将继续维持6:3:1的难度,试题将紧扣课标考纲,注重考查双基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突出考查对知识的运用、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D.转基因是一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他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质中,改造其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