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①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 ①淡磨明镜:形容水面平静,池水清澈。 ②檐楹:屋檐及檐下的堂柱。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的特征是清新明丽。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动静结合。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清淡平和的心理感受。后两句,东风“忽起”,使得杨柳瞬间由静而动,给人以强列的动感,荷心声作,寂而有声,形声兼备。全诗写景,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解析】 1.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如本题写雨后池塘空气清新,湖水清澈平静,杨柳忽然被风吹动,水中的荷叶也发出声响。好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第二问,分析作者的感情。根据画面景物所表现的出来的氛围特点,去体会寓于其中的感情。从本题中我们很容易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会描写出如此没得画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感情。根据画面景物所表现的出来的氛围特点,去体会寓于其中的感情。从本题中我们很容易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会描写出如此没得画面。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首先通读全诗,这是一首写景诗,我们从修辞方法上,发现并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从描写手法上看,动静结合这种手法最为明显。在答出“是什么”之后,再回答“为什么”,可以知道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写出雨后湖水的涨满湖面,湖水清澈的特点,后两句东风忽起,杨柳拂动,荷叶发出声响。这是动态描写,给人一种动态美。最后再回答“怎么样”全诗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画面优美而不呆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从描写手法上看,动静结合这种手法最为明显。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写出雨后湖水的涨满湖面,湖水清澈的特点,后两句东风忽起,杨柳拂动,荷叶发出声响。这是动态描写,给人一种动态美。全诗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画面优美而不呆滞。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            贻:赠送

B.其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C.术业有专              攻:学习、研究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

2.下列各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B.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柳宗元提出来的。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所谓的“古文”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

C.“说”是古代以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D.《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的说法,其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另外,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分别对比,批判了社会上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往往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应是远古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灾害。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

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在远古时期,“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及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冀州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近年来在河北平原做历史地貌的研究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沿着向西偏北的方向,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它们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专家推测,在史前(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中后期)的某一时刻,一颗小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华北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在高空爆炸后落入地面。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最后演化成该地区的主要居民点。大部分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依据近代对陨石撞击的研究,这次远古陨石雨的撞击范围相当广,应当从山西北部到河北平原中部,甚至更向东,延伸到渤海湾南部一带。由于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是山区,大量的撞击遗迹未能被发现,向东则由于黄河北流的冲淤被掩埋。

地貌和地质学的上述成果为研究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史前巨大的撞击事件造成了空前的天文、地质灾难,波及影响到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半球地区,可能造成了古代环境、文化的巨大破坏。史前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应在地貌、地质和全新世地层的沉积物等方面留下可供研究的信息。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造成了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灾害过去之后,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而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1.下列对“女娲补天”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据现代科学研究和推测,神话“女娲补天”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

B.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是古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天文灾害。

C.“女娲补天”是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它承载了某种文化信息。

D.远古时期的一次严重灾难,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外迁,造成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古代文化,“女娲补天”反映的正是新文化创生的过程。

2.下列不属于“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的依据的一项是(  

A.《淮南子·览冥训》中对“女娲补天”神话的记载。

B.河北平原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

C.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D.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女娲补天”反映了河北平原远古时期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景象。

B.碟形洼地及其群体在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都有广泛的分布。

C.河北平原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在陨石雨撞击、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D.“女娲补天”源于一次以陨石为主的灾害事件,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环卫工人陈阿姨在打扫卫生时,遭到正在旁边健身器材上做仰卧起坐的一位大妈的辱骂,她骂陈阿姨影响她锻炼身体。其他市民赶紧劝阻,陈阿姨也没还嘴,还用扫帚将健身器材下面的最后一点树叶扫起来。这一下彻底激怒了大妈,她夺过陈阿姨手中的扫帚,用脚踩断,并用力向陈阿姨的手上和脚上敲去。陈阿姨见况跑开,大妈追赶时被其他市民拦下,但她竟拨110称“农民工打人”,彻底看不下去的市民直接把她团团围住,等待给警方作证。在警方和目击市民的劝说下,大妈承认了错误,并给了陈阿姨3000元的赔偿金。这件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有人为陈阿姨点赞,有人为目击市民点赞,也有人为大妈点赞。

对于以上三类人,你更倾向为谁点赞?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从积极的角度写一句话进行劝说。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

某君出差在外,家里的电器满腹牢骚。首先叹息的是显示器:“唉,瞧我多可怜,天天被那个人盯着看。”鼠标一听,不乐意了,说:“看算什么?我还天天被人攥在手里挪来挪去呢!”键盘接过话茬,委屈地说:“我天天都被他敲打。”这时,主机开口说话了:“哥几个都别说了,你们哪有我惨,我天天被人按肚脐眼儿……”

对显示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鼠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键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鲁迅。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