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图是某学校的教学楼安全疏散示意图。请用一段话对疏散路线进行说明。要求:内容完整...

下图是某学校的教学楼安全疏散示意图。请用一段话对疏散路线进行说明。要求:内容完整,表述简明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参考示例:①309.310室和化学实验室、准备室的人员从西面疏散,经由西面楼梯离开教学楼;②其余房间内人员从东面疏散,经由东面楼梯离开教学楼。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下图是某学校的教学楼安全疏散示意图。请用一段话对疏散路线进行说明。要求:内容完整,表述简明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这是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注意方位词的使用。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图文转换中的框架图转换。答题时一要看清题目要求; 二要读懂框架关系及流程,要尽量把它体现在答案中;三要注意准确、连贯的要求,符合字数要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微商”下定义,不超过50字。

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系统的影响下,人们的商品交易模式也越来越丰富了,而微商便是其中的一种。在日益流行的微博或微信平台里,人们不仅可以发表文字,上传图片,分享心情,还能发送商品信息,然后利用网络支付功能,销售自己的商品,达成交易的目的。这种商品交易模式方便快捷,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认可。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                                                          。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①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

②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000多万人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

③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

④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

⑤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

⑥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加重老人病情伤情,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

B.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再现了中国科研团队在传统中医中寻找宝藏,再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最终治病救人,造福人类。

C.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不仅仅是文化消费提升扩大需求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消费质量和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满意度。

D.自2018年起,连续3届奥运盛会将在东亚举办,这是奥运史上从未有过的格局,也是中、日、韩三国通过奥运盛会展示东亚风采的难得机遇是不言而喻的。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代欧美轮船侵入我国,        ,宁波商帮迅速停止了传统的沙船贩运业,转而经营轮船运输业,甚至组成了航运集团。

生活的智慧离不开细心的发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       ,才能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

③《红楼梦》表面看来写的是寻常的生活琐事,却能够       ,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表现整个封建王朝的兴衰。

A.见微知著    一叶知秋    以小见大

B.一叶知秋    见微知著    以小见大

C.一叶知秋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D.见微知著    以小见大    一叶知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为什么要读金克木

李海华

金克木是著名的“燕园四老”之一(另三位是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老固老矣,却是老当益壮老而弥坚,文章写得一发不可收,直到去世前一个多月还给出版社寄去了一篇《倒读历史》。据《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记述,从金府辞出,老人送到门口,扶着门框还要说上半小时。《读书》每月只能发他一篇文章,但老人一寄就是四五篇——他有太多的话要说了。好在杂志发之不及,还可以编书刊行,因此我们也就有幸一本接一本地读到先生的书。

对金克木的学问和成就的评价,就连陈平原这样的学问大家对此也颇为踌躇。据陈在《“〈读书〉时代”的精灵》一文中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收获》杂志准备集中发一批金克木的文章,另加万把字的评述,考虑到能兼及金氏的文与学的,陈平原比较能够胜任,但陈在拜读了金氏的二十余种著作后乃废书长叹,跑去跟金说不干了,原因是像《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梵佛探》这类书,他“只能焚香拜读,根本无力评判”。

金克木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一是先生祛除了我们在读书上的焦虑,一是先生的热衷“猜谜”让人触摸到了他的家国情怀。前者是为解惑,后者是为传道。

金克木“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整日“在中外古今的文化思想中旅行”,兴趣广泛到令人吃惊。对于我辈读书人来说,最感惶惑的就是置身“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如雪片般漫天飞舞,读不胜读,先生却写了一篇《“书读完了”》,认为就文化经典来说,无须“皓首”即可“穷经”,只需选读最紧要的部分,再佐以大家的指导,也就算是“有文化”了。当然,先生这里是就基本教育来说的,目的只在求得常识。一般来说,人们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才去读书的,目标一旦明确,也就没有汗漫无归之忧了。如果有人立志成为博学鸿儒,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读书不是目的,博学也不是目的,只有为着解惑的读书才有“求X得X”的幸福。有些为稻粱谋而读书的人,或者说是“专业读书人”,自然难免把一本本未读的书当成是一双双讨债的眼睛,但先生又告诫要“转苦为乐,把包袱改成垫脚石”,因为“‘学而时习之’本来是‘不亦说乎’的”。事实上先生读书完全是为了“猜谜”,而不是为读书而读书的,因此心态也就非常平和。他早年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出于对借书人所读书目的好奇,便按照借书人的“指引”去看书,但这么做的目的是“只想知道一点所不知道的,明白一点所不明白的,了解一下有学问的中国人、外国人、老年人、青年人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而“完全没有想到要去当学者或者文人”。

金克木读书无数,自然是乐在其中,但似乎不能说老人看书只是享受“老来乐”,前文已说过他是为了“猜谜”。在金氏看来,“宇宙、社会、人生都是些大谜语,其中有日出不穷的大小案件;如果没有猜谜和破案的兴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无味了”。“猜谜”不全然是娱乐自己考验智力,还有着深沉的情怀寄寓其间。“到七十年代末,我重新开始看书时,才回顾刚刚经历过的又一次‘大革命’。为什么这一次要标出‘文化’招牌呢?文化到底指什么?……‘文化’成为谜。这时我已有闲暇,于是从略有所知的文化人类学开头看外国书刊。……随手写下一些围绕这个问题的文章。自己知道不过是对文化猜谜。这样说不通,再换一条路子。”与其说先生是在寻找文化的内涵外延,不如说他是在试图寻找历史“文化迷局”的根源。实际上,在金氏看似轻松的文字背面,往往都浸透着老人的深重忧思。针对中国历史编纂出现的断层现象,先生指出:“假如中国历史断层总是由外国人来补,这只怕是不可不注意的。本世纪(20世纪)初,据说日本人预言过,中国人学中国学要到外国去,这不会成为事实吧?”

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金克木是著名的“燕园四老”之一,虽然年事已高,但始终坚持写作,直到去世前一个多月还为出版社撰写文章。

B.老人“扶着门框还要说上半小时”,一方面说明金克木非常健谈,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现出他晚年的孤独和寂寞。

C.《收获》杂志之所以找到陈平原写有关金克木的评述,是因为他是研究金克木的权威,能够兼及金氏的文与学。

D.读金克木先生的散文,我们一方面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家国情怀。

E.金克木先生早年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这一段经历对于他成为学术大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章第二段引用陈平原《“〈读书〉时代”的精灵》中的话,有何用意?

3.简要赏析文章画线的语句。

宇宙、社会、人生都是些大谜语,其中有日出不穷的大小案件;如果没有猜谜和破案的兴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无味了

4.金克木的读书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