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好牛 黄建国 牛在山坡上吃草。放牛人来发躺在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好牛

黄建国

牛在山坡上吃草。放牛人来发躺在一个土坎旁,用树叶遮住脸,呼呼睡觉。入睡前,来发咪着眼看了看他的牛。这是一头三岁口的牛,毛色驳杂,两只犄角成八字形,显得凶巴巴的。来发不怎么喜欢这头牛,平时很少给它吃料。“去,吃草去。”来发对牛说。来发晚上老做梦,现在很困,就睡着了。他这一觉睡得很死,没做什么梦。

来发睡觉的时候不知道牛的事。他没听见牛的吼叫。来发醒来后日已正午,春天的太阳红堂堂的。

来发看见牛站着不动,牛前面有一个东西,也不动。牛前蹄弯曲,后腿蹬直,脖子朝一边梗着。牛前面是一团斑驳的花点。来发揉揉眼,仔细看那团花点。

来发惊出一身冷汗。来发认出牛前面是一只豹子。他翻身跃起,把自己藏在塄坎下。牛和豹子依然凝立不动。来发小心地扔了一颗石子。还是不动。来发轻轻唤了一声牛:“嘿,狗日的!”牛慢慢摆了一下头,就见那花豹脱下的衣裳,缓缓团在地上。来发吁了一口气,站起身。

来发没有亲眼看见牛和豹子之间的搏斗。豹子已经死了,喉咙处有一个窟窿,汩汩往外冒血。牛的眼睛布满血丝,它看见来发,噗地吹了一口长气。来发说:“啊牛。”牛又吹了一口气,显出忧伤疲倦的样子,离开来发,默默去吃草。来发愣了一愣,扬扬手说:“吃去吧,吃去吧。”

来发扛起死豹子回家。他的牛给他弄了一只豹子。这样的牛,天底下真是少见。当初他从保当村花二百元买它的时候,只是觉得便宜,如今看来,它却是一条好牛。

“是我的牛,给我弄死了豹子。”来发对人说,“用犄角,戳破了豹子的喉管。”

村里的人个个称奇,嘘叹不已。

“这样的牛,百年不遇。”

“真是神牛啊。”

来发被村里人说的耳根发热,一拍大腿,吩咐他老婆说:“蒸一锅白面馍给牛吃!”他觉得他现在很喜欢这条牛了。

来发陶醉在牛给自己带来的荣耀中,他坐在院里的一块石头上,看着死豹,一边给村人夸他的牛,一边慢慢吃烟。

村里人走后,来发找出刀子肢解死豹。他小心翼翼地剥下豹皮,他拿定主意不卖这豹皮。他要把豹皮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使他的牛名扬百里。

来发收拾完豹子,又在石头上坐了一会儿,看见他老婆已蒸好白面馍凉在台阶上。他想,该把牛吆回来了,吃什么草呢,让它回来吃白面馍。

山坡上草很旺,绿汪汪望不到边。但牛没有吃草,牛卧在草地上,像一尊佛,半闭着眼养神。

“走,回家吃馍去。”来发说。

来发吹一声口哨,牛慢吞吞站起来,跟他回家。来发和他的牛从村街上走过时,感到有无数的目光投向他。来发得意地嘿嘿笑着,不时张扬地拍拍牛屁股。

“啊哈。”他说。

牛走进院子,仰头叫了一声。牛在仰头之际,看见了挂在墙上的豹皮。牛发出一声低沉的鼻息,突然扭头突奔。牛没有看见石头,牛头碰在石头上,牛轰然倒地。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来发像在梦中一样。半晌,他哀哀痛哭起来。

“我的好牛啊,你叫我怎么给人说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头三岁口的牛,毛色驳杂,两只犄角成八字形,显得凶巴巴的。”说明这是一头凶狠的牛,为下文牛杀死豹子铺垫。

B.“村里的人个个称奇,嘘叹不已。‘这样的牛,百年不遇。’‘真是神牛啊。’”表现了村人群像,是来发生活的社会环境,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描写来发对牛态度大转时,作者诗意地把牛比作“一尊佛”,与兴奋的主人来发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正是牛成为来发口中“好牛”的原因。

D.小小说特别注重抑扬手法的运用。小说写来发最后哀叫,与前文称颂声中耳根发热迥然相异,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E.来发根本上就没有喜欢上那头牛,牛死了,他只是为难于如何与别人解释才能保全自己的面子,是他害了那可怜的牛。

2.小说中来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倒数第三自然段应作下列修改:“牛走进院子,仰头叫了一声。牛在仰头之际,看见了挂着的豹皮。猛然,一头撞在那挂着豹皮的碾轱辘上!犄角折断,头骨碎裂,倒在豹皮前面。”你同不同意这种修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E.(3分);B.(2分);C.(1分)。 2.①懒散。放牛时睡觉,睡得死,时间长,连牛豹搏斗都不知道。②虚荣。牛杀死豹子,村人称奇,他耳根发热,陶醉在牛给他带来的荣耀之中,得意地笑,张扬地拍牛。③狭隘。不可惜一头好牛死了,只担心“你叫我怎么给人说呢”。 3.线索:①以牛为线索:牛在山坡上吃草→杀死豹子→“一尊佛”卧草地养神→受惊吓撞死,突出牛的故事的偶然性。②以来发为线索:不喜欢这牛,很少给料→睡觉,不知牛的事→现在很喜欢这头牛了→我的好牛啊,你叫我怎么给人说啊,突出了虚荣心造成的悲(闹)剧的必然性。 好处:两条线索串联起了牛人交叉的四个片段,形成对比,充满讽刺意味,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其他分析合理也可) 4.不同意这种修改。①原文写牛的撞死突出牛的胆怯心虚,改文写牛的撞死突出牛的鲁莽粗心。②从小说主旨看,小说通过来发对牛的态度的变化,牛的胆怯有力地讽刺了来发的炫耀和张扬,揭示了农民的虚荣和愚昧无知。③从情节发展看,牛胆怯撞死照应了“用犄角戳破了豹子的喉管”的细节,暗示牛杀豹的偶然性,来发不爱这头牛暗示牛的悲剧的必然性。为最后情节的发展铺垫。④从对牛的描写看,“忧伤疲倦”“像一尊佛”等,都显示这是一头普通的牛,看见了豹皮扭头突奔,这是本能的反应。⑤从阅读角度看,能激发读者关于人性、动物性的深沉思考。作为胜利者的牛,为什么依然还这么恐惧失去生命的豹子?刚刚过去的那场搏斗,究竟给牛留下了什么样的记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人物形象、文章结构、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A.只是说明这是一头普通的牛,并无特异之处,“显得凶巴巴的”只是来发心理感受。记0 分。C.后一句分析不对。D.应为欲抑先扬,记0 分。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C两项是对文句分析,D项是对文章手法技巧的分析。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来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到文中画出来发的行为举止,然后具体分析。比如,放牛时的表现,体现出懒散的一面;当别人对牛杀死豹子称奇的时候,他非常得意,表现出爱慕虚荣的一面;当牛死了之后,他的心理是“你叫我怎么给人说呢”,体现出思想狭隘的一面。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来发在不同事件中的表现进行分析。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小说的构思设题。本文的线索有两个,一是以牛行为过程为线索,一是以来发的行为心理为线索。两条线索的交叉使用构成了对比,让小说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小说线索的安排如下: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B.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比如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说明,本文属于双线结构,考生可以找两个线索的连接点。 4.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有人说,倒数第三自然段应作下列修改:‘牛走进院子,仰头叫了一声。牛在仰头之际,看见了挂着的豹皮。猛然,一头撞在那挂着豹皮的碾轱辘上!犄角折断,头骨碎裂,倒在豹皮前面。’你同不同意这种修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首先要观点鲜明,也就是要清楚表明同意还是不同意。一般情况下,应顺着作者的意思来,即本题应是不同意这种修改。可以从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现以及读者的角度来答题。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答题的步骤是首先亮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能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到底该不该修改,关键要结合文中的形象、情节、主旨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足,能够自圆其说。一般要依从作者的意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侧面表现的手法,描写飞禽走兽都很难超越,极言蜀道之高的两句是:“                     。”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让小船随意飘荡于浩瀚渺远的江面,享受来去自由的快乐的对偶句是:“                     。”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两句,表达了不管自身官位高低、在职与否,都应该心忧天下、有所担当的高尚情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听蜀僧濬弹琴》一诗中有一联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句异曲同工,试找出来加以赏析。

2.这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听到音乐的内心感受,试分析两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卖酒者传魏禧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有事聚饮者,必会其肆。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君何为数聚饮,平事不得决,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B.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C.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D.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主管一里的人称里长,也称里正。最早春秋时,已有里正一职,负责掌管户口、赋役之事。杜甫《兵车行》云:“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可见到唐朝还有里正一职。

B.子母:子,利息;母,本金。指利息和本金。清代作家和邦额《夜谭随录·秀姑》:“获百金,入都营运。半年,子母几相等。”其中的“子母”也是这个意思。

C.责券:一是名词“债券”,一是动词求取借据,文中是指后一种用法。后文中的“贫者立券还之”中的“立券”就是立下债券的意思。

D.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构成世界万物,中医用五行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运。文中是指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很讲诚信,童叟无欺,有时不小心打坏了买酒人的瓶子,则主动取瓶赔酒,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无奈相互叹息,脸色难看,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慷慨地免除了债务人的所有债务,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这篇传记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

(2)“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美学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C.《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B.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C.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D.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没有月华的夜晚/提上内心的灯笼/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走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根据上面的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