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要面子,更要底子 对于中国人而言,有没有面子似乎是鉴别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造诣成就多少的不二标准。然而殊不知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是坚实厚重的底子在支撑的。所以,我们行于世,不仅要面子,更需好底子,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今日有些人所谓的面子却变了味,就文化艺术界来说,不再以清遒的文字抑或绝伦的表演受人敬重,反而由金钱堆砌而成或通过其他的歪门邪道投机钻营。在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引领下,人们重面子轻底子,好做表面文章,务虚不务实,然而这样的追求却往往以惨淡结局或自食其果收场。 这样的例子当然绝非偶然。面子和底子,本身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底子是面子的内涵和底蕴,有时底子也需要靠面子来表达;面子是底子的外在表现形式,靠底子来支撑。没有不断夯实的底子的量变,是不可能达到有面子的质变。古人常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正是我们年复一年在学习中不断累积的底子,厚积薄发,以其特有的印记贯穿于我们的思维、行动与表达之上,这种学习既决定了修养与品性,也框定了成就和未来。唯有拥有厚实的底子,我们才能在生活与工作中拥有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自信,才会拥有更为绚烂的面子与成绩。 而为了达到真正的“有面子”,我们必须不断夯实底子。这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唯一途径在于我们拥有厚实的传统文化的积淀。钻研五千年的精华,将其与时代的潮流加以有机结合,充实人生的同时,也丰富阅历,于万卷书中静心沉思,脚踏实地地努力积累,内化的能力和素养会使你成为一个有味道的人,又何愁没有面子? 在当今社会来说,难能可贵的是:在喧嚣的时代环境中去聆听寂静,做一个潜心打底的“隐者”。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时,方能得到最大的回报。以贾岛“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效仿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韧劲,如此坚持,哪怕未来再喧嚣,拥有厚实底子的人也必能脱颖而出。 打好底子,不仅是坚持,更是一种态度。是对事业的热爱,个人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时代的忠诚。敷衍潦草的准备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徒有面子者只是借助时代的东风,讨得一些便宜。而真有底子的人,他的面子是无法被时代的洪流所抹去的。我们这一代,生于嘈杂,更应静心打底,成为真正有底子有面子的人。 我们追求金玉其外,更注重镶玉其中。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是一段生活类材料,借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以及写文章、作书画、唱戏的名人,广阅博览而成名家之事,说明一个道理:名望、名声、成就(面子)来自广阅博览的积累(底子),成就是建筑在积累的基础上的,面子是依靠底子撑起来的,没有底子就没有面子,没有底子的面子不是面子而是面具。一句话,本段材料的中心是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 点睛:本题命题者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这个要求的意思是:立意要从材料的整体含义出发,而不能从材料的局部或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某个意义点甚至某个关键词出发。本材料的中心是:底子(积累)与面子(成就)的关系,所以,这是本题写作立意的基点,也是最佳的切入角度,也就是说本题写作立意要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或从两者关系类比引申开来的社会之事、人生之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__________,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 

(4)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    

(5)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

材料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修身》

材料二: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1.用一个成语概括材料一划线句墨子的观点。

2.孟子关于“言行”的观点和墨子是否矛盾?写出你对孟子理论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

旅舍书事

瞿佑

过却春光独掩门,浇愁漫有酒盈樽。

孤灯听雨心多感,一剑横空气尚存。

射虎何年随李广,闻鸡中夜舞刘琨。

平生家国萦怀抱,湿尽青山总泪痕。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2.试分析本诗虚实手法的运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 。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紘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 悉火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宜韩伯休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 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存大意。《海岱志》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注】①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②贳shì借贷。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当不进肴                  羞:美味的食品

B得父时假贳文疏                料:估量,揣测

C.而酬据精                      悉:详尽,详细

D.《海岱志》未周悉             的确,确实

17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容二价                       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邻里年少好事来从假借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C存大意                       久之,能足音辨人

D慰祖不往也                   人非生知之者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粱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B.崔慰祖家境殷实富裕,为人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都分给了自己的族人,甚至将他人的租借字据全都烧掉了。

C.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的朋友曾经向崔慰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D.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因病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

5. 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族子紘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

2)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蒙娜丽莎的微笑

【俄罗斯】诺里·斯塔夫

(1)女孩说,我叫蒙娜丽莎。凯莉便笑了,有种想要接近女孩的冲动。

(2)凯莉是一名画家,去拉马拉本是看望男友,却没想到刚踏上这片土地便遇到这样一个女孩,傻傻地朝着你笑,但那张脸上却有很多疤痕,显然与真正的“蒙娜丽莎”扯不上半点关系。

(3)“蒙娜丽莎,你家住在哪呀?”凯莉蹲下身子问道。可女孩却不说话了,一双眼大概是被大风刮久了,红通通浸着泪水,勉强才吐出三个字:“杜米斯。”

(4)杜米斯经常出现在国内各大报刊上,那是这个地区最大的一座难民营。凯莉的脑海里瞬间出现一幅图画,眼前的女孩躺在一堵烂墙下,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一只苍蝇停在她的脸上,但她却一动不动。

(5)女孩一定饿了,凯莉把包里所有的压缩饼干都拿出来,塞在对方手里,想了想,又把脖子上的围巾取下,紧紧地裹在女孩身上,然后满意地点点头,看着女孩幸福的样子,忍不住当场拿出画架,刷刷几笔,一幅凯莉版《蒙娜丽莎的微笑》便完成了。

(6)“这是我来拉马拉的第一幅作品。”凯莉在男友面前炫耀,但男友却不置可否,不断叮嘱她要小心,拉马拉城的小孩比大人更危险。凯莉认真地点点头,毕竟男友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但第二天,凯莉便改变了看法,因为在比瑞德街头,她再次看到了蒙娜丽莎,她捧着那条围巾,就像捧着圣物一样,看到凯莉便奔过来说:“真主保佑你。”接着便把围巾交还给凯莉。

(7)蒙娜丽莎很丑,但却是一个特别的女孩,望着前面飞奔的背影,凯莉再次陷入沉思,第二幅图瞬间在脑海里成形。这就是收获,一个画家最想要的便是这种灵感。她就地创作,完成以后,随手把围巾套在脖子上,却突然觉得脖颈一阵刺痛。

(8)被一滴鲜血染红了的围巾里,竟然包裹着一个尖利的铜钉。太可恶了,早就在报纸上看过报道,艾滋病患者为了报复这个世界,常常把沾满自己血液的钉子放在路边的凳子上,很多行人都平白无辜受害。没想到这样的悲剧竟然降临到自己头上,而且对方还以怨报德,太可恨了。

(9)这世界疯了,连小孩都干这种勾当。凯莉气愤地说:“不就杜米斯吗?我偏偏就是要过去把她找出来,蒙娜丽莎,没想到连微笑都是假的。”

(10)杜米斯的管理者是个英国人,名叫普雷第,听了凯莉的投诉后,先是一阵惊愕,接着便对身边的人说,把蒙娜丽莎叫过来,太不像话了。

(11)可是,蒙娜丽莎没有来,有人向普雷第报告,蒙娜丽莎宁愿不吃饭,死死抓着宿营广场的栏杆不肯过来,手都快打断了。凯莉彻底被激怒了,她对普雷第说,既然她不愿来,我就过去,倒要看看,小小年纪到底是受谁指使干这种丧心病狂的事。

(12)在广场,当凯莉站在蒙娜丽莎面前,结果却并没有按着原来的计划走下去。蒙娜丽莎显然刚刚垂死地挣扎过,脸上毫无血色,但看到凯莉,却一下子兴奋起来,“求你,以真主的名义,请您亲手把那颗铜钉交给我吧!”到了这个时候,她还在提要求,凯莉带着愤慨与不屑,问:“凭什么?”

(13)接下来,凯莉简直无法理解,蒙娜丽莎竟然弱弱地说:“我想有个妈妈。”还好普雷第,这位谙熟拉马拉文化的慈善服务者解释,在这个地区,铜钉代表母爱,你把铜钉交到她手里,就代表着你对她女儿一般的爱。接着,普雷第还指着铜钉上面的字母“M”说,看,这就是证明。

(14)蒙娜丽莎所做的一切,当然不是为了真的要凯莉做母亲,而是想让杜米斯难民营的其他孩子看到凯莉送她铜钉的情景,哪怕这一切都是假的,因为这些年来,大多数孩子都被远方来的白人资助甚至收养了,但蒙娜丽莎却因太丑而变得愈发孤单。

(15)她太需要我们的爱了,凯莉拿着手里的第三幅画对男友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抵不过她的真情,我以真主的名义发誓。”

1.凯莉对蒙娜丽莎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小说描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2.品味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便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置可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阵惊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8)段为什么要插入报纸报道的内容?

4.赏析文章第(12)段划线句。

5.小说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题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